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风险控制的实践路径思考

时间:2022-08-05 09:43:11

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风险控制的实践路径思考

【摘要】融资担保是一种具有高风险的新兴行业。本文以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简要阐述了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概念和含义,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揭示了企业融资担保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控制风险的实践路径,以期为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担保 风险控制 实践路径

近几年来,中国推行了一系列的财政扶持政策,许多投资者也渐渐开始关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发展状况。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日趋完善,开始在企业融资的过程中发挥出自己的作用,为小型企业和各大银行之间的协调合作架起了桥梁。但是就目前来说,我国刚刚兴盛起来的融资担保行业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担保风险也严重威胁着行业的健康发展。什么才是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风险控制正确的实践路径,怎样才能有效控制融资担保过程中可能的风险,都是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具体含义

中小企业,英文写为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是指跟同一行业的大企业相比,由单人或几人提供资金,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的经济单位。中小企业通常都由业主直接管理,雇佣人数和运转资金都不多,外界对其的干扰也相对较少。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是指作为有利益关系第三方的中小企业为受保企业融资提供的本息偿还担保。具体的融资方式有借款,透支,延期付款,银行给予授信额度以及发行除了股票以外的有价证券等。企业融资担保的主要风险有市场风险、行业风险、借款者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担保项目代偿风险、业务操作和项目管理风险、担保资金安全风险和反担保措施风险等。担保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不善、对受保企业的监管不力,债务人还款能力的不足和道德水平的低下,又会给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带来风险。

二、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作用

其一,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尽可能地降低企业和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国家政策的变化和市场经济的波动对中小企业信息机制的干扰很大。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加入融资担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类问题。一方面,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可以通过与受保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了解这些企业的财政情况和业绩状况。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可以提供专业的人员对受保企业进行调查预估和风险评估,而不再需要银行来完成这些工作。

其二,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还具有降低交易成本、引导资金流向、参与金融创新等作用。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专业人才和风险控制体系可以发挥企业的自身优势来形成规模经济。政府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优惠政策。担保机构作为一种政策性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对服务对象的选择来将政府资金引导向受政府扶持的产业。虽然担保行业起步较晚,但其行业间的竞争却是愈发激烈。社会服务对担保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担保机构开发出了各种各样创新型融资担保经营管理模式,推进了担保行业的体系发展和完善。

三、企业融资担保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机构和治理机构不够完善

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风险管理体系需要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完善的经营治理机制来保证其的正常运营。治理机构包括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会和经营管理层。但是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并没有明确的职责意识。机构里有的人身兼多职,有的职位形同虚设。不论是岗位的设置,还是人员的安排,都存在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二)风险管理的体系和手段有待提高

融资担保企业的担保项目在各个方面都需要管理体系的支撑。以平面空间的横向来看,担保机构不管是对外还是对内都需要社会服务体系和内部风险监管制度。以时间轴线的纵向来看,担保前期的预警、评估和审批,中途担保合同的制定和反担保协议的签署,后期对受保企业监测数据的跟进,也需要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四、中心企业融资担保控制风险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法律体系和外部分散、转移、监管体系的建设

良好的外部法律环境是保证担保机构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法律的监管,违约、拖欠和信用透支等不良现象就会肆无忌惮地出现,不仅给担保企业带来经济上的损失,还会严重破坏担保企业的信誉,使担保机构陷入极其艰难的境地。在《担保法》和《合同法》的基础上制定出与担保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快担保配套法律的出台,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只有加强担保法律机制的建设,在外部构建起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能有效控制企业融资担保的风险。

最初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动机是为了对各大银行的信贷风险进行分散的处理。担保机构的正常运行和资金周转都需要银行的配合。分散担保风险的基本途径就是加强与银行之间的相互协作。一方面,担保企业和各大银行要明确各自的担保范围、均衡义务、资信评估、代偿条件等内容,共同承担控制和分散风险的责任。中小企业要尤其注意,不能全盘接受银行的信贷风险,要划分出保证双方利益的分担比例,避免全额担保。另一方面,担保机构和银行之间要加强业务合作。双方可以共享各个企业单位的信用数据资源,加强对企业信誉的监管。

转移融资担保风险主要的途径有两个,分别是“可选择性风险转移”保险机制和完善信用再担保体系。“可选择性风险转移”,简称A.R.T,是融合了银行、保险和资本市场这三个资金运转场来规避新风险的一种保险机制。和承担传统风险的传统保险不同,不但扩大了承担的保险内容,拓宽了转移风险的渠道和效率,还把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降到了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担保风险的外部转移,可以保证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健康运转和担保行业的健康发展。信用在担保体系是一种多层次的担保手段,具体是指担保机构将承担的风险按照一定的比例划分出来,进行再次担保,并由再担保机构承担再次担保承担的风险。一旦受保企业违反了合同约定,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会按照分担比例分别进行代偿。这样就可以尽可能地将融资担保企业的风险控制在自身的承受范围内。

风险担保行业作为一种兴起不久的新兴行业,要保证自身发展的持久性,就需要来自外部的监督管理。社会服务体系也就成了保证担保机构良性发展的重要条件。所以要建立起监管制度、稽核制度、现场检查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监管方面的规章制度。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往往需要承受较高的风险,加入当地的行业协会,进行信用担保强制再担保是借助社会服务业体系降低风险的主要方式。

(二)构建预警机制和内部分散、转移、补偿等机制体系

建立完善的预警指标体系是加强融资担保风险内部控制的前提条件。完备的风险预警机制,用科学的手段对受保企业的风险进行跟踪和监测。当预警系统的监测数据显示受保企业的财务状况出现问题或有恶意违约的情况出现时,担保企业可以迅速修改、及时调整合同条款,甚至取消、终止签约合同的效力,从内部有效地控制融资担保的风险。

作为按准债权经营模式运行的传统担保业务,承担的风险极高、收益却很低。担保投资把这种单一的经营模式扩展为准债权和准股权相结合的二元化经营模式,既拓宽了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涉及范围,又达成了担保风险和业务收益相匹配的目标。如果受保企业成功上市,期权和股权能就保证担保企业的投资收益。如果受保企业上市失败,担保机构只要放弃期权和股权的行使权,就能作为债权人优先享有追债权,这样就成功分散了担保企业的担保风险。

根据担保机构的具体情况,担保企业可以建立反担保机制来实现担保风险的转移。反担保是指为了保证担保企业的优先追债权,在担保前要求受保企业向担保企业提供担保物或担保合约。一旦受保企业出现违约的可能性或现有资金无法偿还贷款等情况,担保机构可以处置担保物来获取一定收益来减少损失,或者依据担保合约要求受保企业在宽限的时间内提供补偿。

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还可以通过风险自留的风险管理机制,用企业的储备资金来进行周转、补偿或自保,有效减少担保风险带来的损失。但这种自保的方式需要两个必备条件。一是要准确预估风险,把损失控制在自身的承受范围之内。二是担保企业有储备足够用来弥补损失的准备资金。这种内部补偿机制的建设可以保证担保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作为一种实施大众创业的重要载体,其融资担保的风险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中小企业的担保机构还没有完善的公司组织机构和经营治理机构,也没有健全的风险管理的体系和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分别从内、外两方面提出了风险控制方面的实践性建议。只有同时实行内、外两方面的实践措施,才能切实地对担保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黄荣光.日本中小企业融资中的PPP机制――以日本商工组合中央金库为中心[J].日本学刊.2007.06:72-85+158-159.

[2]李慧慧,雷国全.《融资导刊》.广东融促会全力助建“金融强省”[N].民营经济报.2006-08-08A02.

[3]周立新,陈凌.家族控制、企业目标与家族企业融资决策――来自浙江和重庆两地家族企业的经验证据[J].管理工程学报,2009,04:6-13.

上一篇:河北省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 下一篇:关于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治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