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对话教学成为师生互动交流的连心桥

时间:2022-08-05 09:37:59

让对话教学成为师生互动交流的连心桥

所谓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多向交流关系。以下将就如何在课堂中实现对话问题进行讨论。

一、尊重学生,提供对话的自由环境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重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愿意与你“交流”,主动的想“说”。

如在教授《孔乙己》时,我让同学对这篇小说的主题进行点评,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说多、说少、说对、说错都没关系,注意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并给他们平等的表现机会,照顾学生间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的个体差异。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学生从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角度概括小说的主题;有的学生从社会变革中小人物无奈的角度概括小说的主题;有的学生从批判冷漠麻木的国民性角度概括小说的主题等等。

这样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对话空间,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把握,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参与者、组织者。通过这样的对话,不仅实现了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而且创造了共同成长的精神氛围。

二、巧设问题,打开学生内心世界

提问是对话教学的起始环节,起着决定流向的作用。而中学生心理正处于闭锁时期,要让他们敞开自己的心扉,就要善于发问,问得恰当、科学、合理,可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去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

在教学《芦花荡》一课时,我针对学生爱看影视作品这个特点,提出你看过哪些反应抗日战争的影视作品?它们的主人公是谁?他们具有怎样的性格?有谁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作品介绍给大家。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亮剑》等等。

这样利用兴奋点提出问题,兴趣导入,就设置了一个情境,营造了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师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多项交流。由这个话题导入本课的学习目标,由此再向四面辐射,学生学得投入,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

三、鼓励质疑,培养对话情境

对话式教学,教师不但要善于质疑,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探究。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提问题的人,往往是积极思考,富有创造力的人。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在创设一定课堂氛围的情境下,再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如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时,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情境下掌握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征,赵州桥、卢沟桥的特点之后,提出质疑:1.中国石拱桥数不胜数,为什么这篇文章要选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典型代表?只选一座桥梁作代表行吗?2.对于桥,我们首先应该注重它的实际功能。课文中说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这样先说外观,再说功能,是不是主次颠倒?另外,“不但……而且……”是不是应该删去?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做合作下的点拨者,要注意引导学生读文本,分组讨论、探究,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在集思广益、排除谬误中获取新知,进而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

作为教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要把正确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对话式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广阔天空。

四、巧妙变通,实现平等对话

变通是课堂教学中起关键性作用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提出以后,常常会在学生中出现“冷场”、“分歧”等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博览群书,深钻教材,对自己所教的语文课程的全部内容、知识点,以及教学基本方法全面把握,既了解其基础情况,又了解未来发展的走向,要有“一览众山小”的宏大气势,巧妙变通,确保教学流程畅通无阻。

在教学中遇到冷场现象时,教师不可粗暴的训斥学生,更不能歧视学生,应了解学生为什么回答不上来。应该多鼓励学生,给予他们信心。另外,对提出的问题可以变换角度启发,把学生从“尴尬处”解救出来。

例如在学习《芦花荡》一文时,教师质疑: “作者在最后一自然段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又写道‘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有什么作用?”学生不好回答而冷场,课堂气氛沉寂。这时,可以变换问问题的角度,及时改问“同学们,我们把课文中最后一段去掉好不好?”这样变换角度启发后,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学生们积极发言:“不可以!”“去掉就不能烘托老头子痛打敌人后的喜悦心情。”“去掉就不能让读者感受到作品富有诗情画意,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去掉后课文就没有原来那么生动有力了”“去掉后课文就不能表明美丽的芦花荡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人来犯,必然没有好下场”……学生争先恐后的争论,学生的话匣子马上就被打开,问题迎刃而解,效果与原问迥然不同。

五、灵活评价,保护对话的积极性

评价是对话式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每一次回答都会把他们理解、掌握知识的程度,存在的问题等信息反馈给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不光是教师单方面对学生做出评价,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特别是面对众多美丽的错误、可爱的偏见、荒谬的异端等信息,通过正确引导、参与评价,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精神,允许学生“自圆其说”,通过阅读反思、讨论、辩论及时做出科学灵活、形式多样而又充满人文色彩的评价。找他们的亮点给予表扬,多用“你答得真不错(好)(棒)(精彩)!”“我赞同(欣赏)……”等激励、辨证的语言来评价,让他们有受重视、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愉悦感,让他们学会聆听、理解、赞赏、争辩和互助,达成共识。进一步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综上所述,在对话式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努力实现平等对话,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思质疑的习惯,让学生在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会自主探究。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对话教学在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搭起连心的桥梁。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教师进修学校(223200)

上一篇: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误区及对策 下一篇:构建人文课堂 促进语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