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

时间:2022-08-05 06:26:27

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

【摘 要】近年来,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水平逐渐提高,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初步形成,在全省文化强省建设中的辐射、引领和带动作用凸显。但仍存在分工协作不够、科技支撑不足、龙头骨干企业缺乏、产业链不完整、创新能力不强、服务平台不完善、知名品牌较少、资金和人才严重短缺等突出问题。推进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关键是,建立高层联席会议制度,构建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培育龙头骨干文化企业,培养高层次文化人才,塑造中原特色的知名文化品牌。

【关键词】文化产业集聚区;文化产业;河南省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河南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交通区位优势、人才科技优势和消费市场优势,大力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在加快文化强省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虽然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河南省经济增长的亮点,但河南省文化产业现有的规模与层次,与河南经济发展状况不适应,与文化资源的丰裕程度不相称。文化产业集聚区是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的有效载体。走文化产业集聚发展之路,是河南省传承创新华夏历史文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途径。

一、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现状

为了加快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2005年以来河南省依靠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创新带动和服务带动,积极引导文化产业集中发展,大力提升文化产业集聚水平。目前,初步形成的一批文化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支撑,对全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示范、带动和辐射效应。

1、“一核四支点”的空间布局初步形成

据统计,目前河南省已建成和在建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有20多个,文化企业达8000多家,初步形成了以郑州为核心、辐射周边的发展格局。郑州依托嵩山文化和武术文化建设嵩山文化产业园区的同时,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快速聚集发展,形成了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郑州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郑州动漫产业基地等三大新兴文化产业基地。除郑州之外,河南省其它地市也积极发挥自身地域文化优势,尤其是开封、洛阳、南阳、安阳等四个久负盛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上主打历史文化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聚区。

2、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迅猛发展

目前河南省已建成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示范园区)、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郑州嵩山文化产业园区、镇平县石佛寺镇玉文化产业园区、禹州市(神垕)钧瓷文化产业园区、龙门文化旅游园区、社旗县赊店商埠文化产业园区)和75个省级文化产业特色村镇,禹州钧瓷、镇平玉雕、宝丰魔术、民权画虎、平乐牡丹画、朱仙木版年画、浚县石雕石刻、淮阳伏羲文化旅游等一批文化亮点凸显,形成了富有活力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集聚效应、示范效应、带动效应日益显现。新乡的龙山文化创意产业园、信阳的鸡公山文化科技动漫产业园、平顶山的宝丰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则着力建设以旅游、休闲、娱乐为中心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3、民营文化企业渐成主角

商丘孔家钧窑公司、许昌瑞贝卡发制品公司、河南凯瑞数码有限公司、郑州天人文化旅游公司、开封清明上河园公司、小樱桃动漫集团、河南天乐动画公司、超凡影视制作、小皇后豫剧团等一批民营文化企业已成为多个产业的主力军,投资制作了《清明上河图》、《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水秀》等享誉全国的精品佳作。其中,小樱桃动漫集团,目前是河南产业链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动漫龙头企业,是国内首家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的动漫企业集团。

4、各类文化品牌不断涌现

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区的经典剧目品牌以《程婴救孤》、《风中少林》、《清风亭上》等为代表,现代传媒品牌以《大河报》、《销售与市场》等为代表,现场演艺品牌以《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水秀》等为代表,文化节庆品牌以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周口中华姓氏文化节、商丘国际华商文化节、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封花会、信阳茶文化节等为代表,文化旅游品牌以古都文化、文字文化、武术文化、寻根文化等为代表,工艺美术品牌以南阳玉雕、禹州钧瓷、洛阳唐三彩、开封汴绣等为代表,动漫品牌以《小樱桃》、《少林海宝》、《独脚乐园》、《东方娃娃》等为代表。

二、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区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与先进省市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仍存在分工协作不够、科技支撑不足、融资困难、创新能力不强、人才严重短缺、品牌意识薄弱以及服务平台不完善等诸多发展瓶颈。

1、分工协作不够,科技支撑不足

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区中除了国家级和省级产业集聚区外,多数产业集聚区年收入在一亿元以下。特别是河南省特色文化村镇产业集聚区多为中小企业,“竞合”意识淡薄,缺乏整体协同意识,大多分散生产经营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企业在产品开发、原料采购、产品加工和市场营销等环节各自为政,缺乏对特色文化资源的优化组合,影响了文化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

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缺乏科技的有力支撑,尚未形成支撑文化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具体表现为:河南省文化企业的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科技人才传承创新文化的能力不强;分布在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不多,与高科技紧密结合的文化产业较少;文化产业的生产、流通和销售等各个环节运用高科技的能力尚显不够,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2、龙头骨干企业缺乏,产业链不完整

河南省真正起到引领带动作用的龙头文化企业和大型骨干文化企业少之又少。虽然,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河南影视制作集团、河南歌舞演艺集团、河南有线电视网络集团、河南文化影视集团等六个大型集团公司已成为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但这几个大型企业集团组建时间不长,在体制、管理、经营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河南省民营文化企业中除了小樱桃、天乐和超凡等几家知名民营文化企业之外,大多数处于弱、小、散的状态,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缺乏像深圳华强文化科技、上海盛大网络、云南映象文化、浙江宋城集团和横店影视集团等大型的全国知名民营骨干文化企业。

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区产业链不完整,需要不断拉长产业链,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一方面,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区内产业之间的纵向联系仍然主要停留在产业链的某一个环节,并且产业之间以及企业之间的联合协同效应未充分发挥出来。另一方面,在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中多注重单一文化产业的企业集中发展,缺乏对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发展引导,导致配套功能产业发展缓慢,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不强。

3、投融资机制不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目前河南绝大多数文化企业属国有文化企业或事业型单位,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投入,参与文化产业投资的社会资本很少。银行贷款仍是河南省文化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投资控股、金融信贷、资本融资等发展较慢。

河南文化产业集聚区内中小企业居多,企业的科研开发投入机制、创新激励机制、专利发明奖励机制、员工培训制度等都不够完善,自主创新的动力明显不足,制约着文化产品和服务档次的提高。同时,缺乏对自主创新体系的培育,科研机构、高校等科研部门的智力支撑不足,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缺乏长效的合作机制,区域内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

4、公共服务平台不完善,高层次人才和知名品牌匮乏

除了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之外,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区中真正能提供信息咨询、人才培训、技术支撑、推广展示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几乎没有,真正具有完备的政府支持体系、技术开发体系和市场服务体系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寥寥无几,这直接影响河南文化产业集聚区功能的进一步提升。

河南省虽然是个人口大省,但河南省大多数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总量、素质和结构都远远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大家、名家较少,缺乏高素质的文化经纪人、创作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中介机构和领军人物。河南省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与河南所拥有的文化资源优势相比,河南省原创文化产品、文化精品力作和知名文化品牌不够多,影响力不够大,集聚力不够强,这直接制约了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三、推进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有效措施

河南省要做大做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龙头文化企业,打造一批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条完备、服务体系完善、经济效益明显的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积极培育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1、建立高层联席会议制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建立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科技厅牵头,国土厅、财政厅、教育厅、金融办等省政府相关部门参加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召开例会,统筹协调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重大规划和重大项目,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等跨行业渗透融合,引导各县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金融、财政等杠杆作用,大力支持重点文化企业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加大文化产业开放力度,降低准入门槛,促进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继续优化工商、税务、土地等服务,注重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在投资方向、项目引导、产品和服务开发、市场营销等环节的指导。

2、构建文化科技创新体系,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

宣传科技创新平台共建共享理念,采取“政府扶持、市场运作、企业支撑、社会参与、国际合作”的模式,建立以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产学研战略联盟为核心,以重点园区和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支撑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骨干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建立长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联合引进、突破文化内容创作、生产、管理、传播与消费等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

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和企业集团,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河南省科技发展规划,促进文化与科技创新资源及要素互动衔接、协同创新,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依托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园区、开发区和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等平台,争创中原特色鲜明、产业链完整的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3、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拓展延伸文化产业链

加快文化企业跨地区、跨领域、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力争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品牌效应明显的龙头骨干企业,打造文化产业旗舰。通过放宽准入、政策引导、营造环境、改善服务等措施,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扶持“专、精、特、新”中小文化企业发展。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形成“上游开发、中游拓展、下游延伸”的完整产业链条,扩大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理顺文化产业内的各个链条、环节、要素之间以及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为纽带,强化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与中小文化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充分拓展延伸文化产业链条,使文化产业内部的创作、出版、展演、传播、教育、销售及消费各环节上下连接,环环相扣;注重开发文化衍生产品,广泛带动旅游、餐饮、交通、娱乐等相关产业部门的发展,形成文化产业链的良性循环机制。

4、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拓宽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

河南省文化厅与商业银行签订意向性综合授信合作协议,支持优质中小文化企业的发展,创办“河南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金融服务中心”,开展银企对接洽谈活动,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开发符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新产品,加快商业银行在文化产业集聚区增设分支机构,搭建文化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对接平台,创新金融融资模式。鼓励龙头文化企业上市融资,设立“集聚区文化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加强对上市后备企业的培育和辅导。积极推动金融机构与文化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的投融资合作,探索专利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通过质押和变现变为经营资本的方法。省政府设立文化产业集聚区专项扶持资金,支持重点文化项目的建设、文化科技新产品的开发和示范文化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和海外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围绕特色文化产业大力开展集群招商,从单纯的政府投入转变为政府、企业、社会多方面的投入。

5、培养文化专业人才,构筑中原文化人才高地

一是完善人才培育机制。鼓励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高校根据自身条件开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科研机构与文化产业集聚区联合创建文化产业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培养高素质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和实用人才;鼓励各高校、培训机构加大对文化产业集聚区人员进行多层次、多类型的文化产业方面的专业培训力度。二是创新人才引入机制。通过郑州大学等高校的博士后流动站重点引进具备较高文化艺术素养和创新思维,并且具有现代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理念和经验的外向型、复合型高层次文化人才,面向国内外引进领军人才、跨界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三是建立人才交流机制。鼓励和组织文化人才到文化产业发达地区或国家考察学习,积极参加文化产业高峰论坛。四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设立河南省文化人才资助、奖励基金,重点奖励文化领军人才、青年英才。

6、整合创新文化资源,塑造中原特色的文化品牌

深入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根本。河南省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的关键是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创新,用现代的、创新的、商品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有通过高水平的创意与设计,才能实现从文化资源到文化品牌的转变。为此,要每年拨出专项文化品牌建设资金,实施文化产业品牌支持计划,创新文化内容和表现形式,狠抓传媒出版、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文化旅游以及工艺美术等优势领域文化品牌建设,进一步挖掘小樱桃、快乐星球、《禅宗少林》、《清明上河园》等现有文化品牌的市场价值,做大做强祖根文化、宗教文化、汉文化等中原特色的文化品牌,利用特色品牌延伸文化产业链条,借助于现代传媒力量扩大品牌影响,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集聚区。

参考文献:

[1]王晓宇.提升河南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1.

[2]周旗.河南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2,(6).

[3]魏崇周.2002-2009:河南文化产业研究综述[J].河南社会科学,2010(2).

[4]姜运仓.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及战略选择[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4).

[5]韩啸.河南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及对策[J].新闻爱好者,2012(6).

[6]李艳燕.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现状的统计分析[J].江苏商论,2011(11).

[7]河南文化产业网[OB/OL].http://.

[8]王乾厚.中原经济区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4).

[9]李学鑫,史本林.加快河南乡村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战略对策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3).

[10]李国英.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企业活力,2012(12).

上一篇:大学生劳动实习问卷调查分析 下一篇:基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