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程中的心理学效应

时间:2022-08-05 04:27:00

物理课程中的心理学效应

摘要:高中物理教学是伴随学生心理因素的转变而展开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更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只有合理利用心理学的知识化解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在新的环境中尽快适应,在学习中摆正心态,积极面对遇到的主观和客观困难,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心理障碍;心理学;物理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17-02

高中物理教学是伴随着学生物理思维从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过度的状态开始的,所以在适应新的思维方式上不是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度过,也正因为这种客观情况的出现,造成了部分学生主观上的压力和心理影响。因此,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更要研究学生,研究他们的心理特征,为制订物理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提供依据,更为学生学好物理课程提供心理指导,达到趋利避害,提高教学成绩的目的。

一、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

1.客观因素。①物理概念抽象。抽象是物理概念的显著特殊,而物理概念又是物理知识结构的基础和核心,所以,物理概念的建立在物理知识教学中显得龙为重要。因为其抽象的特点,使得必须通过实验的配合,建立恰当的物理模型和正确的思维方法方可建立。同时,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多,知识量大等又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混淆,尽而造成学习上的心理障碍。②物理知识应用的灵活多变。物理教学最终的目的是运用物理学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经常出现“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现象,此中印象,除了学生没有把握好物理概念实质外,主要还是缺乏灵活多变的手法。灵活,要求学生思维具有敏捷性;多变,要求学生能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提高应变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扩大知识的应用范围。③数学形式与物理本质的差异。数学方法的应用对物理学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数学是研究物理学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是,在物理学中,相同形式的数学公式可以表示不同的物理意义,如不能深入理解数学表述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就有可能因数学形式而掩盖物理本质。

2.主观因素。①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对物理缺乏正确的认知,没有意识到高中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得他们没有学习物理的动力和兴趣,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而学习,没有把学习物理作为自己的内在需要,这样,就不会有自学求索的执著信念。②缺乏学习的坚韧性。物理学不好的学生,多数毅力和耐力都较差,他们对问题不愿做较长时间的艰苦钻研,习惯于走马观花,不会主动去寻找导致错误的原因,常常重复犯某些错误。

二、解决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心理学措施

1.马斯洛的“五个层次需要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依次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课堂的组织者,除了“传道授业解惑”,还应用大爱营造积极上进的学习氛围,关爱学子,让学生对班级有信赖和归属感。其次,学生在课堂应受到尊重。部分学生由于历史原因对物理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课堂上的表现可能不是很积极或者反应迟钝,不该成为教师轻视或批评甚至冷嘲热讽的对象,而应给予学生耐心和宽容、理解,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重新建立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方法。

2.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潜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维果斯基的理论也被国内的教育专家解析为“跳一跳,摘桃子”。根据学生基础,安排学生稍加努力就能达成的练习,帮助其发展。在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列举一些简单常见的实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简单的方式就可以达成目标,有利于增加他们的自信心以及积极性。

3.巴普洛夫的“优势兴奋中心”。当人们注意某些对象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就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这个优势兴奋中心的转移其实要说明的问题是注意方向的转移。首先,认识注意保持规律。试验证明,高中学生在教学组织好的前提下也就保持在30~45分钟,个别学生可能注意力时间较短。所以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结合物理课程特点通过适当的实验和列举生活现象,保障学生思考和实践的时间。

4.教师上课的多加“注意”。①“有意注意”的培养。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一种积极主动、服从于当前活动任务需要的注意,属于注意的高级形式。它受人的意识的调节和控制,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注意。有意注意虽然目的性明确,但在实现过程中需要有持久的意志努力,这容易使个体产生疲劳。在物理课堂的一开始,学生基本处于这种“有意注意”的状态,因为教师往往在这个时候都要设计实验,达成某种目标。学生需要一定的意志来克服自身的惰性使自己集中于实验和探索中。为了使这种“有意注意”效率更高,教师在设计实验探究规律时,要考虑学生的这种意志力的持久性,如果实验过于复杂容易使某些同学产生疲劳,失去实验探究的意义。因此在设计实验时,要求我们的教师简化实验、优化过程,让学生在一定的“有意注意”后迅速达成目标,减少由持久的意志努力而造成的疲劳。②“无意注意”的运用。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一般是在外部刺激物的直接刺激作用下,个体不由自主地给予关注。比如在一节物理概念课中,经过一定的“有意注意”后学生产生一定的疲劳,教师会感觉到部分学生的懈怠。教师可以在这种情况下采取一些异常的措施,比如改变说话的语调,故意设计一些明显的错误,甚至可以突然停止课堂内容,来激起学生的“无意注意”,缓解疲劳,重新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因此在课堂中适当利用可以为“有意注意”减压,提高课堂效率。③“有意后注意”的养成。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经过学习、训练或培养个人对事物的直接兴趣达到的。在有意注意阶段,主体从事一项活动需要有意志努力,但随着活动的深入,个体由于兴趣的提高或操作的熟练,不用意志努力就能够在这项活动上保持注意。这种“有意后注意”是学生课堂学习习惯养成的终极目标。在物理课堂中,通过一定时间的培养,要能够让学生掌握一套对物理规律认识的方法。一旦这种习惯养成,学生在认识物理知识的过程中不仅有预定目的,而且不需要大量的意志努力,在学习习惯上达到一种自觉状态。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与鲜活的学生进行互动,这一过程是持续的,也是长久的,中间若没有情感的交流,势必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密切的关注,只有了解并理解了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服务,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备课上课,服务于学生,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王雁.普通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上一篇:海洋技术专业基础课“海洋学”的双语教学探索... 下一篇:浅谈“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在职校英语教学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