荸荠高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

时间:2022-08-05 03:41:08

荸荠高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

荸荠学名Eleocharis tuberosa(Roxb.)Roem.et Schult,又称马蹄、地栗、乌芋等,属莎草科荸荠属。原产中国南部和印度,在中国的栽培历史有2000多年,据史料记载湖北省荸荠著名产区团风已有400多年历史。目前,除团风和孝感等传统荸荠产区外,近些年沙洋和武汉等郊县荸荠的栽培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一些关键技术的应用,使其产量、品质和效益大幅提高。现就荸荠栽培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总结如下:

一、高产、优质、抗病品种的选用

湖北地区荸荠栽培的品种多为优良的地方品种和选育品种,如鄂荠一号、团风荸荠、沙洋荸荠、孝感荸荠等。种荠宜选外形圆整、表皮无破损、芽头粗壮、皮深褐色、单个球茎质量20g以上、品种特征典型的球茎。

1.孝感荸荠

原产于湖北省孝感市。中熟品种。株高100~105cm,叶状茎直径约0.6cm,分蘖力中等。球茎椭圆形,凹脐,表皮红褐色。球茎直径约4.1cm,高约2.6cm,单个球茎质量20~25g,重者达30g以上。质脆味甜,宜生食。每667m2产量约1500k。

2.鄂荠一号

系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从湖北省团凤县地方品种中选育。株高80~90cm,球茎厚2.2~2.8cm,单球质量25g左右;皮色红褐色,每667m2产量为1 400~1500kg。

3.沙洋荸荠

湖北沙洋地方品种。株高93cm左右;球茎扁球形,厚3cm,横径3.9cm,单球茎质量25g左右;脐部凹;皮色红褐色,皮薄,味甘,质细,渣少。每667m2产量为1 500kg左右。

二、两阶段育苗技术的应用

荸荠两阶段育苗技术是湖北荸荠产区大多采用的育苗方法,指先用种荠催芽育苗,再移栽到育秧田,抽生较多主丛后供大田生产栽培。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省工省种,减少荸荠大田占地时间,能够增加茬口(如早稻、早藕、毛豆、花生以及西甜瓜等),提高土地利用率。

1.第一阶段育苗

3月中下旬选择避风向阳、土层深厚、肥沃的旱地,整成宽100cm的苗床,将种荠按照5cm间距整齐摆放,顶芽向上,然后均匀覆盖细沙土,覆土量以盖住顶芽为宜,喷足水。之后保持土壤湿润。待苗高40cm左右时可喷1次15%多效唑800倍液,以培育壮苗,5月中下旬时剔除细弱苗。

2.第二阶段育苗

5月10日左右选择排灌方便、有机质丰富、地面平整的水田作为育秧田,每667m2施腐熟粪肥3000kg,或腐熟饼肥50kg,耙耕整平,做到田平泥活。育苗秧田与大田面积比宜为1:(20~25)。5月20日左右,待苗高40cm左右时,按照60cm×60cm的株行距移栽于育秧田。15d之后追肥1次,每667m2施腐熟人粪尿1000kg或复合肥15kg,共追肥2~3次,水深保持2~3cm。当第一级分株高50cm时喷1次15%多效唑800倍液。一般7月20日左右即可起苗进行大田定植。

三、秆枯病综合防控技术的应用

荸荠秆枯病是危害荸荠很重的一种病害,一般发生在5月份育苗期间和移栽大田后的8―10月份,以9―10月份发病最重,发病秆率一般达20%~50%,严重的达100%。目前生产上针对该病害的防控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防治措施

实行3年以上轮作,最好进行水旱轮作;选用无病种球作种,育苗前对种荠和荸荠苗进行消毒,一般用25%的多菌灵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浸泡种荠18―24h,定植前把荸荠苗浸泡18 h;清洁田园,销毁田间病残体,减少来年初侵染源;生长旺盛期,及时拔除过密的病弱苗,以利于通风透光。

2.化学防治措施

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0倍液,或45%代森铵水剂1000倍液,或7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退菌特500倍液,每隔5d喷雾1次,病情控制后延至10d喷雾1次。宜使用不同药剂交替喷雾,每种农药使用1次,安全间隔期20d。

3.采用组培苗进行生产

荸荠组培苗即采用球茎茎尖,依次经过分化培养基、继代培养基、生根培养基和离体球茎诱导培养基的试管培养,所得到的试管球茎在苗床中育苗,最终形成荸荠组培苗即可应用于大田生产。由于试管苗是通过荸荠茎尖培养快速繁殖而获得的再生植株,它既保持了品种的稳定遗传性,又解决了荸荠球茎带病菌和种性退化的问题。笔者2004年以来,在湖北团风、沙洋等荸荠产区的试管苗种植试验中发现,其发病率得到有效的控制,而且其产品因大果率高、产量高和商品性好而得到了当地农户的普遍欢迎。

四、高效栽培模式的应用

湖北地区荸荠多栽培晚水荸荠,一般7月中下旬才移栽大田,那么在这之前的一段时间,往往可以增加一季茬口,安排一些早熟作物,如“早藕一荸荠”、“早稻一荸荠”、“毛豆一荸荠”、“地膜花生一荸荠”、“西甜瓜一荸荠”等。一般前茬作物3月中下旬播种,7月中旬采收完毕;荸荠7月下旬定植,12月中旬至翌年3月中旬采收。这些栽培模式的应用,不但起到轮作换茬、减少病虫害的作用,而且也极大地增加了土地利用率,提高了种植效益。

五、良种繁育

荸荠在生产上多以球茎进行无性繁殖,在良种繁育过程中易产生机械混杂,造成荸荠良种种性退化,从而影响产量与品质。所以说荸荠良种繁育是荸荠生产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

1.良种繁育程序

荸荠生产良种主要由生产良种圃进行生产,其来源大致有两种:其一,在生产大田内进行严格种荠挑选,第二年混合种植,形成原种圃,第三年进一步扩大繁殖,去杂去劣,生产出生产良种;其二,在生产大田内进行片选,即选择生长整齐一致的大田,去杂去劣,混合采收作为第二年的生产良种。

2.选种标准

选种分初选和复选两次完成。选择地上部群体生长整齐一致、无倒伏或轻微倒伏、无病虫危害的田块定为留种田,在生长过程中还需进行多次挑选,淘汰病株、弱株、劣株以及不符合本品种特征特性的植株,此为初选。冬前贮藏越冬的荸荠收获时进行复选,在留种田中选择无病虫伤口,不破损,球茎饱满整齐、稍厚、色泽好,皮色深浅一致,符合品种特性的球茎。若在田间越冬的种荠待翌年挖起时复选。

3.技术措施

一般要求生产原种或生产良种所用的田块实行水旱轮作3年以上;原种或生产良种采收、运输等过程中防止一切途径的机械混杂;其他田间管理同大田生产。

上一篇:德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等 下一篇:“投资海西”现代农业对口洽谈会在厦门举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