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高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时间:2022-08-05 12:23:29

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高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摘要]面对教育产业结构与社会人才需求结构不符、部分大学生及家长在专业选择和择业过程中存在错误观念、人才市场机制不健全、企业错误的用人观念等造成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出高校应树立起以人为本的就业指导理念、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根据国情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创业观、高校应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实践机会、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等高校学生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对策。

[关键词]就业能力 高校学生 职业能力

[作者简介]程曼蓉(1966- ),女,湖北应城人,内蒙古科技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内蒙古 包头 01401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103-02

我国高校从1998年开始逐步扩大招生,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大小与高校教育体制和教育服务具有密切关系。高校应建立起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教育体制,根据社会和企业的要求调整教育制度和模式,进一步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推动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及其就业。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高等教育趋向大众化。但随着高校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其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许多大学生对踏入真实的社会、找到合适的工作等就业上的不自信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随着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这更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率跌至65%。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及市场为大学生提供就业职位的相对缓慢增长的矛盾直接导致就业供需失去平衡。在未来几年中,会有更多大学生进入社会,所面临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高校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我国教育产业结构与社会人才需求结构不符。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一些传统的热门专业在实际工作中已供大于求,一些传统生产领域不断萎缩,很多职位、专业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另一些新兴企业、部门也在不断地崛起与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但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原因,高校在大学生专业分配上还存在问题,导致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符。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校的教育结构、质量也应适时进行转变。当下,我国许多高校均未能及时调整自身专业结构,使一些已被社会逐渐淘汰的专业招生人数众多,而相应的一些新兴专业学生明显不足,造成许多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岗位需求之间产生错位,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降低。

2.部分大学生及家长在专业选择和择业过程中存在错误观念。现在绝大多数的独生子女大学生在专业选择及择业过程中都倾向工作轻松舒适、待遇丰厚、不干涉业余生活等。当下,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占总人口的5%左右,但与其他发达国家还存在巨大差距,我国大学生尚未达到过剩程度,因此,因大学生饱和而造成失业是不存在的。据教育部统计,绝大多数学生都希望大学毕业后能到沿海发达城市发展,只有少部分学生愿意到中西部中小城市发展,对一些乡村及偏远地区基本上没有就业意向。可以发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学生择业存在错误观念,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及大公司、企业,而中西部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量依旧很大。很多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和艰苦创业精神,就业观念还局限于传统择业观上,在职业选择上过分追求一些精英岗位而忽略了一些基层工作。大学生的这种择业态度和观念如不能被及时纠正,就业难问题就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近年来,国家一直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许多大学生都缺乏相应的创业精神,只希望能够找到安稳工作,对自主创业的兴趣较低。

3.我国人才市场机制不健全。人才市场是大学生寻找工作的重要场所,集聚着众多急需人才的企业。但目前,我国人才市场对人才供求信息的采集、和交流尚未建立一个完善、统一的程序、过程,缺乏必要的管理。许多大学毕业生对社会、企业的认知还未完全成熟,不能够完全地自主择业,他们在人才市场的择业较盲目,而相应的毕业生择业法律保障体系也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从人才市场的管理机上看,并没有一套系统、完善的管理和保障机制,对招工单位缺乏激励措施。政府对企业的用人也没有明确方向的指引,使得一些单位在进行人员招聘中不愿意花费精力、时间去培训刚毕业的大学生,相对于高素质的应届大学生,企业更愿意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人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的就业。

4.企业错误的用人观念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企业在用人上过分追求高学历,而忽视人员是否符合企业的岗位需要,将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交由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完成,造成一些低学历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在看重学历的同时,有些用人单位还较看重应聘人员的毕业院校,重视名牌院校的毕业生而轻视普通院校的毕业生,使得名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要比普通院校毕业生高得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三、提升高校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1.高校应树立起以人为本的就业指导理念。在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在高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要把素质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立足于高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在日常教育过程中,让大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使大学生明确当下国家的就业形势,引导大学生能够树立起正确的择业观念,培养大学生的择业能力。高校还应针对不同大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指导,使他们能够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对自身发展目标进行详细、系统的规划。

高校要注重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注重专业课程的教育,还要注重实践能力、个人道德水平的培养。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中,文化素质占基础性的地位。文化素质的提升能帮助大学生开阔思维、更好适应社会、明辨是非善恶,使大学生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在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同时,还要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与发展的灵魂,是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尊重大学生的个性特征,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及应变能力,增加大学生就业中的竞争力。大学生运用在学校中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为自己未来发展制定良好的规划,利用自身优势实现自我价值。

2.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是根据大学生的个人情况及社会的具体需要,为使大学生能够更加适应社会、企业发展的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自身职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帮助大学生合理选择职业的过程。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短时间内能完成的。高校应将大学生的职业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展开就业指导工作。对刚步入校门的学生,高校应使他们明确自身专业与社会职业之间的关系,认识到自身前进与发展的方向,使他们明确自身目标,树立起正确的职业意识;对二年级的学生,应有针对性地培养对职业方面的兴趣,对其职业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测试,针对不同的性格特征制定专门的职业规划,注重培养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与开拓创新能力;针对三年级的学生,要努力开阔他们的眼界,提升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使他们对未来自身发展具有明确的导向;在大学四年级,应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高校应进行积极的指导和帮助。

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依靠高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将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教育渗入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断激发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意愿和兴趣,使他们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应当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场所,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安排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便于在假期及业余时间开展实践。应当多组织大学生参与到社团活动、实践活动中,使大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自我,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就业观。

3.根据国情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创业观。中国高校就业指导相比西方还比较稚嫩,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多借鉴西方国家的教育经验,针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大学生特点进行就业指导,凸显出就业指导的个性化、科学化。当前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都存在错误的就业观念,其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大学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对职业过于挑剔。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大学生都倾向高收入、铁饭碗的工作;很多大学生认为在沿海发达城市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造成众多大学生宁可在沿海城市打工也不愿去中西部城市。我国高校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应当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大学生应当转变自身的就业观念,坚持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在基础岗位上不断磨炼自己,增加社会和工作经验。国家要鼓励大学生深入到中西部和中小城镇中,大学生要根据自身能力理性地选择工作和职业,在工作的过程中踏踏实实而不是盲目自大。大学生应当在工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寻找到符合自身发展需要和方向的自足之地。

4.高校应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实践机会。高校应通过各种渠道建立起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实践基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机会和空间。高校应利用自身的优势,创立科技园区和见习基地,与大中型企业开展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在日常实践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教师应对大学生的实践进行积极指导。在注重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技巧的培养。

5.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诚信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和就业的一项基本素质;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摆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使他们健康成长。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摆正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在工作中能够树立起正确的择业态度,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高校大学生应把目光放长远,不能只局限在眼前利益上,树立起一步一个脚印的就业观。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诚信已成为衡量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重要指标,不诚信会对大学生就业及工作产生重要影响。高校应当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加入诚信教育的元素,将诚信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袁三梅,周坚.论行动导向教学与职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8(23).

[2]徐美燕.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职业能力[J].教育与职业,2005(8).

[3]王乘.发挥行业特色优势大力提高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2(22).

[4]杜文.高校素质拓展训练的组织、管理、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30).

[5]谢志远.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

[6]孙长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11).

[7]李宪.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提升途径[J].教育探索,2012(10).

[8]薛艳,纪勇,朱宁.职业生涯规划: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动力[J].江苏高教,2008(6).

上一篇:深井特大箕斗装载硐室支护结构受力监测及分析 下一篇:卫生监督机构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