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e”时代图书馆建筑精神审美内涵

时间:2022-08-05 10:36:01

论“e”时代图书馆建筑精神审美内涵

图书馆在传统上是用来作为储藏知识的场所,或者说是存放供阅读、研究参考资料的地方。但数字化革命压缩了时间和空间,向图书馆原来的定义发起挑战。不断增加的计算机与不断扩展的在线服务相结合,使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从家中或办公室进入国际间的图书馆和数据库。新信息技术的这种无等级本质转换了图书馆扮演的角色,并模糊了公众服务机构的定义。图书馆正处在一个时代的分界点,它要在传统版本与数字化时代之间艰难地取得平衡。

信息传送方式的改变对传送信息场所的组织和外貌会产生怎样的冲击?在过去十年中,已经为此进行了建筑学方面的探索。从楚米(Tschumi)所设计的卡尔斯鲁厄艺术媒体中心的“展示不稳定瞬间”电子建筑外观的表现手法,到OMA(大都会建筑事务所)以“魔方式分解实体”概念设计的法国国家图书馆设计方案,都体现了改变人与信息之间关系在建筑学方面的影响。设计多媒体图书馆是一个处于计算机空间与建筑空间交叉点上的问题,要求建筑师们去研究这个新的正在扩张的空间模式。马克• 泰勒(Mark Taylor)指出:“计算机空间创造一个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信息的运动取代了身体的运动”。我们熟知的图书馆会不会再存在,是否会被一种综合性的建筑物所取代,一直以来成为探讨图书馆建筑发展趋势的热门话题。但那种建筑物必将是多用途的,是与其他图书馆信息源相联接的。由此可见:书本正在受到计算机技术的挑战。有人预计信息技术产业有可能将书柜搬空并把它融入那无限的因特网中。

随着虚拟的或计算机控制的“软图书馆”的出现,雷姆•库尔哈斯(Rem Koolhaas)反驳说:“一个实在的图书馆起着重要的象征性作用:它适应那种对集体性的愿望”。即使我们有了从物质现实到虚拟世界的转变,然而人的社会性却使其需要隶属于群体,虚的模拟不能满足所有人际交往的需求。在目前社会条件下,尽管上面提到的那些在线图书馆提供数量极大的信息源,但是数字化信息总量不过是全部藏书的10%左右,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信息源更显捉襟见肘。数目极多的藏书不大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全部转换成数字形式。即使能够转换,目前也不能确定这种电子储存方式的保存时间。电子数据的退化及较易被改动的特性是引起极度关注的两个问题。我们可以推断:一种新的通讯交流方式并非必定要取代以前,可能只不过是扩宽现实通讯交流的渠道。最重要的是,图书馆作为一种分享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标志仍将保留下去。这不仅加强了我们的社会意识,也满足了在模糊不清的计算机空间中我们对社会深厚情感的需要。

现代普通图书馆的重要作用逐步向供给在线服务和处理信息用软、硬件场所转化。这致使它具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储存信息源――书籍、地图、音乐、CD―ROMS等印刷及电子格式资料;二是让读者有自主接触信息的机会。建筑物与个人建立关系在设计中是特别重要的。营造或寻找一个笼罩着书卷气氛的学习、思考和书写的环境,应当是图书馆建筑空间形式的基本设计要点;好客、友善,同时又庄严、整洁是公共图书馆应具备的建筑性格。引用路易斯•康(louis kahn)的观点就是:“一座图书馆建筑物应当提供一个及时满足各种需要的空间系统,这些空间和它们最后形成的建筑物应当从对使用的广泛解释出发,而不是去满足一个规定了的运作系统的规划方案。一座图书馆的设计如果被早期的标准化图书储藏办法和阅读设置的影响所左右,其结果会形成两种具有截然不同空间特性的形式――一种是为人用的,另一种是为书用的。书和读者在一种静态的状态下互不相关。”目前许多图书馆工程项目都基于灵活性的观念,创造出大型楼层平面,以容纳和承载书架和读者双方。成排书架之间的惯用距离和图书馆员管理监察的需要,使它成为塞满家具的宽大开敞的场地,使图书馆的形状和功能趋于僵化――不断增多的书卷与读者隔离;庞大繁杂的书籍编目系统与展示空间分开,造成把读者构想成放在教育工厂中阅读用的机器,给他规定的菜单只是足够的流明(lm)让视觉运作,微弱的分贝让听觉休息,适中的温度让人体放松。这种形成的空间在生理上是温暖的,但在心理上是寒冷的,营造了一个枯燥无味的环境。一座图书馆需要建立的环境,其实是要求运用读者的理智来选择“属于”个人使用的生理和心理的环境,这能决定人们学习的愿望,左右人们内心的灵动。图书馆要含有一些以某种方式划分的空间成为留给个人活动的区域。理想的解决方式趋向于通过家具设计创造出单独空间领域来。在书架成行排列的地方读书会有一种传统的喜悦心情。什么都比不上这样的能触摸得到的感觉:一本书拿在手里或者放在一张木质桌子上,摸上去暖洋洋的,周围被密集的书海所围护,每个地方都有许多书作为边界。在一个书的安定凝滞的世界里与外界隔绝,那里只有书与你为伴。你可以孜孜于读书,映着光线,避开人的活动而把目光投向远处的风景。也可以扫视一下内景,那里是成行的书和偶尔穿梭其中寻找启发的同道之人,同时你又能方便的与之交流。所有这些方式应当由有形的建筑环境自然的提供。因此,综合结构、层高、材料以及空间的开放和封闭程度,在一个大空间中因地制宜地得到许多相对独立的小空间,似乎特别适合于图书馆。这一点随着计算机进入图书馆,无意中使创造有差别的空间更为容易。现在信息可以通过电缆传送进来,不再完全依赖运书的手推车,因而楼板也不必在同一层高上,台阶式的阅览平台丰富了室内剖面关系,为读者巧妙地创造出心理限定空间,而这些小空间还是建筑总体中的一部分。其实细读建筑史上的图书馆建筑,就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中世纪图书馆建筑类型是一个长长的棚式空间。由整齐划一的窗户侧向采光,将书桌和书橱同高高的窗户布置成直角的关系。室内空间上面由桁架和梁组成的排架结构构成,下面由书架将空间限定,好像围出了一间间学者的独居小屋。每一个由书排成的壁龛或带状书架阅读区都是房间中的房间,也是浩瀚无涯知识的一个驿站。这种在结构、光线、功能性空间与学科分类完美的统一,曾经成为图书馆建筑类型学框架的核心。

在信息网络愈加丰富和完善的今天,图书馆建筑已成为城市信息传播系统组成的一个重要“元器件”,坚毅地充当着信息源及信息处理场的双重社会角色。对建筑设计的挑战是要创作出这样的图书馆――它既能综合实在的和虚拟的两种信息世界,也能满足技术发展带来的多变需求,同时还能创造出贴近人们生活的心理环境。

庞峰:青岛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上一篇:从马克思到詹姆逊 下一篇:试论英语俚语的风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