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生成的有效引领

时间:2022-08-05 08:25:19

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生成的有效引领

新课程的实施更为关注师生的生命体验,倡导动态生成的课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课改的一大亮点,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其活动的推进以学生的经验和体验为基石,强调学习实践活动的动态发展过程,从而不断生成新目标、新问题和新资源。面对这些活动生成,有的教师一味追求动态生成,无视活动引领的独特性,使得课堂漫无边际、没有主旨;有的教师则对课堂生成忽略不计,无视学生发展及课程特质,使得教学照本宣科、亦步亦趋。笔者以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应立足学科本质,以学生素养提升为宗旨,理性地引领课堂生成,使活动的生成更具有效性。

一、精心预设是有效生成的基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合理的预设,才能给生成创造广阔空间。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升,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具体活动引导过程中,教师若能关注到以下三点,必能事半功倍。

1.注重本源,多备学生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动态和变化的教育教学情境中进行的实践性活动。教师预设时,应考虑师生、生生等多边对话中出现的各种可能性,并在学案中为学生留有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为有效生成创设条件。尤其要注意对探究性过程多做假设,以学生视角感知世界、发现问题。尽可能在头脑中多模拟一些情境,多备一些辅导资料,多考虑一些可能发生的情况。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课堂生成,将课堂学习引向精彩。

2.致力主体,预设板块

综合实践活动资源涉及面广,跨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自主确定活动方式,合作完成活动内容,集中展示活动成果。预设时,教师要以学习指导者和信息重组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开展活动,预设灵活、动态的板块式学案,把握教学大方向,设计符合学情、能有效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几大问题,并在教学中依据学生实际表现及时跟进与指导。

3.把握特质,引导学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点,它的每一个环节均为一个有机整体,其课堂生成必定是动态可变、丰富多彩的。教师在收集教学素材、处理学习信息过程中,应着眼于互动交流的大平台,弹性预设富有启发性、开放性、操作性的学案流程,有意识地安排促进生成的引导点,以便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相互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二、把握课堂生成的切入点

面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课堂,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理应树立动态生成的课程意识,有效关注课堂细节,积极发挥教育机智,提升课程实施能力,敏锐地抓捕并重组各种信息,促进和利用好有效生成。

1.在活动难点处引领生成点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特殊的综合性课程,它的推进过程基本都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需要学生亲身到实践中、到文献中、到网络中收集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活动时,对于学生而言,从浩如烟海的信息库中择选、整理、分析、处理有效信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年初,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参与《水乡桥文化》中期指导课时,学生反馈交流了自己在活动中的阶段性成果。巡回指导中,笔者发现,虽然学生收集了不少信息,但普遍存在“收集目的不明确、收集途径太狭窄、收集方法不恰当、整理方式不得当、分析记录不科学”等现象。针对这一难点,笔者引领学生专题开展了《争做信息小达人》的方法指导课,和学生一起分享学习“如何科学收集与处理信息”的策略及方法,为今后的活动开展做了扎实的准备。

2.在学生错误处创造生成点

综合实践活动由于关注内容广,研究时间长,学生很容易出现一些错误。但学生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体验错误是个体成长中的必经之路,它能够让学生学会从复杂的情境中选择最佳的方式和策略。对于学生而言,错误是走向完善的路标;对于教师而言,错误则是反馈教学的镜子。在《寻访身边的党员代表》方法指导课时,当有学生提到“若周边居民不愿接受我们的访谈时,该如何处理”时,另一学生直接回答“硬缠住这个居民,不论他愿不愿意,都要让他说”。显然,这名学生不懂得访谈第一要素为尊重对方,访谈首先要赢得访谈对象的信任,要学会坚持,但不能强人所难。此时,便自然而然地生成了新的活动资源,师生在纠错中有目的性地对“如何访谈”这一主题进行了再学习。

3.在平等对话中引导生成点

综合实践活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活动资源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课堂引导中, 应努力创设平等亲和的氛围,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自己,畅所欲言,坦诚交流自己的想法。即使学生在表述时出现思维混乱、词不达意的情况,教师也不应轻易中止学生的表达,应适时地进行追问引导,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完善表达。在指导《水果的奥秘》开题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提出探究问题,学生们在平等对话中激发了正能量,纷纷提到最感兴趣的水果知识和最想探究的水果问题。其间,不少学生限于生活经验及知识储备,信息交流不够清楚高效,但教师始终耐心倾听,适时协助学生分析梳理课堂生成资源,最终学生们在民主氛围中成功细分了主题,组建了学习小组。

4.在质疑问难中激发生成点

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学生在个性秉赋和能力积累方面不尽相同,他们在合作学习、讨论争辩等环节往往可激起许多的思维碰撞。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特质,重视质疑问难在学习当中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如在引导《金秋赏桂》成果展示课时,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和汇报“桂花文化”研究成果时,教师敏锐地倾听到一位学生提到“发现桂开三度这一奇景”的疑惑。面对学生的质疑问难,教师适时组织其他学生帮助解惑。当学生众说纷纭时,教师便抓住这一生成点,引导学生生成新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桂花的开放与气候条件的相关探究”,有效拓展深化了下一研究课题。

5.在适度拓展时挖掘生成点

综合实践活动引导时,经常面对开放性课题,教师应看准时机,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学习现状及学习需求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实践兴趣,或拓展活动时空,或拓展学习资料,引领学生举一反三,化零为整,从而内化活动价值,形成理性认识,为学生的后续性实践和研究指明方向,实现活动效益的最大化。在《走进环卫工人》成果总结指导课时,当学生有效提炼活动体验与感想后,全体同学对“城市美容师”有了更真切的体悟,并萌生了“我们该为环卫工人做些什么”的感想。此时,教师便引领学生适度拓展,鼓励学生以假日小队的形式开展主题公益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社会互助意识。

三、教育智慧是引领有效生成的关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仅是单纯预设的展开过程,体现在课程创造和开发的过程中,其课程价值也是在丰富生成中得到体现。那些突如其来而又无比珍贵的生成资源,考验着教师的教育智慧。活动指导教师只有深度理解课程特点,全面提升综合素养,运用灵动教育智慧,方能在课程实施中从容驾驭生成性资源,让课堂更好地锻炼和提高学生。

1.把握生本取向,正确面对生成

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少年儿童天性,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课程愿景。活动实施中,教师每时每刻都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智慧地隐藏在学生背后,准确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点,并以非权威式的对话形式提出建议,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注重知识储备,自信面对生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特点也决定了活动引领教师必须是具备广博知识的多面手。教师不但需掌握教育理论,还得广泛涉足天文、地理、经济、社会等各基础应用学科,才能有底气地面对复杂情境,作出巧妙引导,从而机智地处理课堂生成。

3.提升教育机智,从容面对生成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活动引领教师要全面调用自身教育机智,敏锐观察课堂生成情况,依据学生学情、活动内容及具体情境,作出正确判断,或顺水推舟,或修正偏差,或以退为进,或巧妙变通,从而让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如何有效引领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生成,彰显着教师的教学理念,考验着教师教学预设能力及教学驾驭能力,更关系着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有效提升。教师唯有认真领悟课程真谛,积极锤炼教育智慧,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直面课堂生成,精心择选,有效利用,以促进教学预设的达成及新的目标的生成。

(浙江省绍兴县鉴湖小学 312030)

上一篇: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下一篇:“有”字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