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时机选择对心肺复苏的影响

时间:2022-08-05 08:07:44

机械通气时机选择对心肺复苏的影响

【摘要】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的时机选择对心肺复苏的影响。方法 分析58例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及时通气成功组的SpO2、MAP、窦性心律恢复及心肺复苏成功例数明显高于延时通气成功组。结论 早期机械通气有利于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关键词】 机械通气;心肺复苏

Clinical study of effect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occasion choose 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occasion choose 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Methods 58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 Betimes mechanical ventilation group’s number of SpO2,MAP,sinus rhythm of the heart resume an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successful was more higher than that of occasionally meachanical ventilation.Conclusion Betim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s benefit to improve the successful rat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Key words】Mechanical ventilati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心肺复苏(CPR)技术近十年来在国内外有较大发展,其成功与否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能否快速准确完成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对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及患者复苏后的生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我院2006~2009年的58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根据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不同时机选择对心肺复苏抢救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组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心内科、急症抢救和ICU住院患者发生呼吸心跳骤停58例,男42例,女16例,平均年龄61岁(32~78)。原发病分别有:急性心肌梗死17例,有机磷中毒2例,多脏器功能衰竭8例,ARDS2例,急性左心功能衰竭12例,肺源性心脏病5例,慢性肾功能衰竭3例,脑出血5例,颅脑损伤4例。

1.2 治疗方法 58例患者在发生呼吸心跳骤停后均立即行持续胸外心脏按压、电击除颤、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常用心肺复苏药物,如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等。同时行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其中,46例在5 min内插管通气成功,为“及时通气成功组”,12例超过5 min通气成功,为“延时通气成功组”。所有患者均行经皮血氧饱和度、无创动脉血压、心电监护。“及时通气成功组”复苏过程如下:①及时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先接简易呼吸器,给纯氧,呼吸频率18次/min左右。待呼吸机启动调试正常后换下简易呼吸器行机械通气。呼吸机工作参数设定如下:通气模式为控制通气模式(间歇正压通气IPPV)如出现人机对抗情况,根据我们的经验可以给咪唑安定5~10 mg静脉缓慢推注以抑制无效的自主呼吸,待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后可以调为辅助通气模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对于ARDS患者还可以应用(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以纠正因肺内分流和顺应性降低所造成的顽固低氧血症。呼吸频率18次/min。吸入氧浓度(FiO2)100%潮气量10 ml/kg;②胸外心脏按压,按压频率100次/min;③立即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如遇外周静脉不畅,我们的经验是行深静脉穿刺(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以便快速应用抢救药物;④急测血气分析、电解质及必要的其他生化检查以指导抢救。“延迟通气成功组”为呼吸心跳骤停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超过5 min。主要原因:患者牙关紧闭、下颌短小难以暴露声门、下颌关节活动受限等。最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超过5 min。其后抢救过程同机械通气成功组。

1.3 观察指标 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心电窦性心律恢复例数及心肺复苏成功例数。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行 χ2检验。

2 结果

及时通气成功组和延迟通气成功组的SpO2、MAP、窦性心律恢复例数和心肺复苏成功例数的比较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及时通气成功组的窦性心律恢复率和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延时通气成功组。

3 讨论

机械通气治疗是抢救各种危重病呼吸衰竭最有效、最快捷的措施[1]。那么对于心肺复苏来讲,除了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 电击除颤外, 迅速的建立人工气道并机械通气乃抢救

DOI:10.3760/cma.j.issn 1673-8799.2010.09.61

作者单位:223614江苏省沭阳县人民医院心内科(高新春 周长高 周兵 李勇 凌受毅),

ICU科(王少丹)

是否成功的关键之关键[2]。虽然呼吸机临床应用历史已60余年,但国内真正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也只有最近10多年。合理应用呼吸机始终是一门专业技术性很强的课题[3]。在机械通气治疗时,人工气道的建立是保障机械通气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最常用的人工气道有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人工气道的建立一方面有利于呼吸道内分泌物的清除、防止误吸、改善通气和换气功能、同时还可以经气道给药快速吸收和发挥作用。另一方面,通过人工气道对患者行机械通气治疗可以迅速纠正由于各种原因所至的呼吸衰竭。改善患者的通气及换气功能,提供足够的氧气,保证重要脏器的血供[4]。一般认为,常温下心脏停搏的安全时间为5 min。否则势必影响日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我们在快速机械通气的同时也及时给予电除颤,除颤每延迟1 min室颤转复成功率下降7%~10%[5]。心跳骤停30~60 s呼吸就会停止,血氧浓度下降,必然增加电复率难度[6]。因此,只有及时的机械通气供氧才能提高除颤转复成功率。本观察显示,及时机械通气组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延时通气成功组。

在抢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时,不能及时准确地完成气管插管的情况也是经常发生的。其关键原因我们体会乃是术者操作不熟练所致。应特别注意患者的。患者只有在肩部抬高、下颌充分后伸的情况下声门才容易被暴露。如怀疑有颈椎损伤,应用托颌法以避免损伤脊髓,还应特别注意插管不要误入食道。故确认操作完成后一定对双肺进行听诊以保证插管确实在气管内并且深度适中而达到双肺通气均匀对称。对于急症和ICU科的医师来讲,要熟练掌握机械通气技术并能正确把握机械通气的时机,一旦患者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在立即CPR同时,要立即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同时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心电窦性心率恢复及心肺复苏是否成功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秦英智.机械通气与心肺相互作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8:449.

[2] 沈洪.扫描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2)-基本生病支持:简单却最为重要的核心内容.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5:257.

[3] 宋志芳.现代呼吸机治疗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152-168.

[4] 蕉凤英,陈晓平,张玉敏,等.脑卒中急性期气管切开应用的探讨.中国中西结合耳鼻喉科杂志,2000,8:184-186.

[5] 蔡铁良.气管插管时机对心肺复苏雨后的影响.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1999,1:33.

[6]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复苏组.心肺复苏讨论稿(2).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11:39.

上一篇: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治疗布加氏综合征 下一篇: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荧光造影和视野改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