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和谐旅游研究述评

时间:2022-08-05 06:51:45

国内和谐旅游研究述评

摘 要:本研究从和谐旅游的视角,通过对十年来国内和谐旅游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从和谐旅游的概念、和谐旅游的意义、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和谐旅游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实现途径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针对我国和谐旅游研究的现状,对今后和谐旅游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和谐旅游;研究进展;述评

一、引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而被誉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它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和谐旅游的研究逐渐进入我国学者的视野并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截止到2012年5月底,从CNKI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以“和谐旅游”和“旅游和谐”为题名进行精确检索共有记录276条,通过认真梳理、归纳和整理,发现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和谐旅游的基本概念、和谐旅游的意义、旅游发展过程中不和谐的表现、和谐旅游评价指标体系及和谐旅游实现途径等几个方面。

二、和谐旅游研究综述

(一)关于和谐旅游概念的研究

和谐旅游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目前引用较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如下三种。夏林根(2005)认为,旅游业和谐发展的内涵包括旅游企业内部和谐发展,旅游产业结构和谐发展,旅游业和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等3个层面。谢清溪(2006)认为,和谐旅游是指构成旅游活动的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处于一种和谐利用或相互协调状态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是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和谐利用和旅游主客体之间的和谐运行,最终实现旅游的和谐价值与和谐目标;和谐旅游至少包括旅游资源的和谐利用、发展目标的和谐、游客与旅游企业、游客与游客、旅游部门与旅游企业、旅游企业之间、旅游行业与全社会之间的“七大和谐”。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2008)认为,和谐旅游是各旅游主体彼此尊重、相互包容,旅游要素得到协调发展,合法权益和诉求得到平等对待,世界各国和地区共同发展的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模式。从各位学者对和谐旅游定义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和谐旅游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以人为本是和谐旅游的前提条件;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和谐旅游的基础;平衡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和谐旅游的内在要求;旅游产业发展壮大是和谐旅游的发展目标。

(二)关于和谐旅游意义的研究

谢清溪(2006)提出了构建和谐旅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李国庆,邢志勤和王淑娟(2006)分析了旅游业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贡献。韩英(2006)认为和谐旅游的形成关键是要建立两个和谐关系:旅游活动各主体之间的和谐关系、旅游活动主客体之间的和谐关系。梁留科和曹新向(2007)分析了构建和谐旅游的意义、价值以及可行性和限制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框架体系。梁滨(2007)指出乡村旅游的本质是和谐,和谐旅游是乡村旅游的发展目标。韩德龙(2007)探讨了发展乡村旅游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发展乡村旅游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李驹(2009)认为发展和谐旅游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新的旅游发展观的需要,是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总之,旅游和谐发展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关于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研究

胡召芹和贾倩(2007)从和谐旅游的角度剖析了与旅游目的地有直接影响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又以两两关系的方法分析了他们之间不和谐的利益表现。王立升和彭东华(2006)认为旅游者旅游行为过程的不和谐主要表现在选择旅游产品上的不科学和自身的不文明旅游行为两个方面。章尚正和马贤胜(2006)通过问卷调查实证分析了皖南古村落旅游发展存在四大矛盾,即建设新型乡村与保护古村落遗留物之间的矛盾,游客对古典文化和游历经历的追求与景区旅游产品和文化氛围不能满足需求之间的矛盾,古村落旅游价值取向多元化与缺乏高效规范管理之间的矛盾,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与古村落旅游开发水平不协调。张林和覃峭(2009)分析了龙脊梯田和谐旅游社区建设中面临着景观退化、环境生态衰退、社区文化被侵蚀、利益的分配不公平等不和谐问题。此外,我国还有很多学者对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矛盾和冲突等进行了研究(夏林根,2005;章尚正和马贤胜,2006;邢志勤和王淑娟,2006;梁滨,2007;蒋焕洲,2007;黄英2008;王兴斌,2011)。

(四)关于和谐旅游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和谐社会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和谐旅游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基础,很多学者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崔凤军,1999;王良健,2001;陈钰芬和苏为华,2007;李峰,2009)。文首文(2007)分析了旅游地和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影响旅游地居民和谐认同的因素,建立居民和谐旅游认同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深圳市进行了评判。季群华(2008)基于和谐理论对乡村旅游组织运营与和谐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鲁峰、曹广芝和陈蕊(2011)运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建立了乡村旅游社区和谐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宏村乡村旅游和谐发展进行了评价。胡华、宋保平和白凯(2011)旅游生态和谐、旅游人态和谐、旅游心态和谐三个维度构建了和谐旅游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陕西秦岭旅游为例对其和谐度进行了模糊综合评价。祝勤玫(2011)通过回归分析探讨了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对社区和谐发展的影响。

(五)关于和谐旅游实现途径研究

朱燕红(2007)提出了发展和谐旅游必须走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可持续旅游的发展道路,走以人为本、诚信经营的道路,走城乡和谐、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和更加开放的道路。梁留科和曹新向(2007)以及谢清溪(2006)从和谐旅游模式的创建、诚信旅游的构建、区域旅游的合作、“三农”旅游的开发、和谐旅游研究等方面探讨了和谐旅游的实现。章尚正和马贤胜(2006)从加强科学管理,推出高品位文化旅游产品,加强资源整合,建立居民参与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和谐旅游发展的对策。傅迎春(2008)从深化发展和谐旅游的认识,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实施精品战略,坚持市场带动,兴旅富民,党政主导、社会参与等六个方面阐述了发展和谐旅游走贵州旅游发展的特色之路。此外,还有大量学者对提出了和谐旅游实现的途径(章尚正和马贤胜,2006;李国庆,邢志勤和王淑娟,2006;胡召芹和贾倩,2007;周红军,2007;韩德龙,2007;梁滨,2007;张薇、王九位和张浩,2009;梁旺兵,2012)。

上一篇:关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 下一篇:高星级酒店筹备十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