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柳州出口结构研究

时间:2022-08-05 05:07:17

金融危机背景下柳州出口结构研究

摘要:从出口商品、出口国别、出口经营主体等方面,分析了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柳州出口结构特征,提出提升出口产品质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积极拓展多元市场等对策,对柳州尽早摆脱危机的负面影响,推动出口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金融危机 出口结构 研究

1998年,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横扫亚洲,导致该地区新兴经济体遭到沉重打击。2008年,美国次级债危机诱发祸及全球的金融风暴,致使各国实体经济纷纷遭受重大影响。文章对1998―2010年间的柳州出口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其出口商品、出口国家、出口经营主体等方面的特点,探讨优化柳州出口结构、提高区域经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柳州市出口贸易规模变化

近年来,柳州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国际经济合作频繁,对外贸易快速发展。1998年,全市进出口总额仅为2.86亿美元,出口2.38亿美元。后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外贸出口出现下滑。2001―2002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负增长,降幅分别为-6.37%、-1.78%和-17.89%、-20.75%。

而后,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更加开放的国际环境和更加优惠的地域政策为柳州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进出口贸易呈现良好增长势头。2008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20.30亿美元,创造历史新高,其中出口从1998年2.38亿美元上升至9.65亿美元,10年增长3.1倍。

2009年,柳州外贸受阻于国际金融危机,进出口总额降至17.6亿美元,同比下降14.83%。其中,出口4.43亿美元,下降54.06%。但2010年出口下滑的态势并没有延续,据海关部门统计,前三季度全市进出口总额已达20.9亿美元,同比增长74.7%,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其中,出口4.7亿美元,增长94%,进出口规模全区排名第一。这表明,进入后危机时代,柳州紧抓国内经济的复苏之势,探寻提升出口竞争力的途径,力争将外在经济的波动不利影响降至最低,加速了区域经贸活动的恢复。

二、柳州市出口结构特征

(一)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机电产品成明星商品

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基地,柳州已建立起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机械制造、冶金为支柱产业,以化工、日化、造纸、制糖、建材等为龙头产业的现代工业体系,形成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柳州出口贸易的商品构成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

据统计,近年来柳州的出口商品主要有六大类:分别是粮油土产、纺织服装、轻工工艺、五金矿产及有色金属、化工医药、机电产品及其他。具体而言,从1998年以来,粮油土产、纺织服装等产品一直保持较低的平稳出口水平,保有重要出口商品的一席之地。五金矿业及有色金属等产品出口出现较大波动,但仍占据主要出口商品的位置。化工医药类产品属传统优势产品呈现稳中有升的出口扩展趋势。

2003年以来,机电产品在全市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迅速增加,成为柳州出口贸易最活跃的商品种类。2008年,全市机电产品完成出口总额3.297亿美元,首次突破3亿美元大关,在全区机电产品出口总量中名列第二,同比增长71.95%(比同期全区机电产品出口增长率高出21.35个百分点,比同期全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率高出54.65个百分点),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4.19%,占比列居全区前3位,并创历史新高。2010年,机电产品的出口主导地位依然明显,据商务部门统计,2010年1―9月柳州机电产品累计出口2.24亿美元,同比增长29%,占全市出口额的46%。

可见,随着区域产业分工及布局的不断调整,柳州出口商品迎来更多机遇,尤其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优势产品出口取得一定成效,在出口规模扩大的同时促进了出口产品品质的提升,正逐步朝着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目标迈进。

(二)出口国别不断拓展,市场多元特征初现

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周边贸易伙伴国经济造成重创,也使柳州出口贸易受到较大打击。究其原因,这与柳州对外贸易国别不均衡性,过于依赖传统出口市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为了降低国际市场的波动风险,有效促进贸易规模的扩大,柳州在巩固东盟等传统市场的同时,也加大了对中东、非洲及南美等新兴市场的开拓。

2009年,柳州市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开拓新市场,做好重点出口企业及重点出口产品的协调服务工作,成功申请将出口许可证打印终端延伸至柳州市及下放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促进贸易便利化。特别是通过“伊朗柳州工业展”等“走出去”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开启了柳州对外贸易的新大门,重新实现全市外贸快速增长。

进入2010年,新兴出口市场的开拓取得显著成效。截止2010年9月,印度、澳大利亚和东盟成为柳州市前三大贸易伙伴。其中,印度占据了柳州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双边贸易总额达5.5亿美元,增长2.3倍,占同期全市进出口总额的26%。对东盟的贸易快速增长,双边贸易总额1.9亿美元,增长71.8%。市场空间的扩大有力地保证柳州外贸在短期内获得恢复动力,顺利实现了2010年外贸的全线突破。

(三)出口经营主体的国有特征突出

自2004年7月1日开始,我国外贸体制进一步改革,外贸经营主体逐渐由以国有企业为主转向民营和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呈现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共存的新格局。

近年来,柳州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出口有所增长,但是,目前出口经营主体仍以国有企业为主。以下几组数据可以加以说明:一是2008年,柳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和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以4.7亿美元和1.8亿美元成为广西出口额排名前两位的企业,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7.36%。二是2010年前3季度,柳州国有企业出口4.21亿美元,增长82.8%,占同期全市出口总值的89.5%。三是在机电及冶金等主力产品的出口中,2010年1―9月柳工累计出口1.25亿美元,同比增长57.7%,占机电行业出口的55.8%。此外,东风柳汽、上海通用五菱、重汽运力等企业出口额均在2000万至3000万美元之间。柳钢累计出口1.8亿美元,同比增长340%,占冶金行业出口的96% ,基本恢复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三、实现柳州出口结构优化的几点建议

上述分析表明,只有从柳州的实际环境出发,从柳州企业的自身情况入手,充分发挥柳州作为广西最大工业基地的优势地位,制定行之有效的出口结构优化策略,才能推动柳州外贸出口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升级,城市转型”的战略目标。

(一)培育出口品牌,提高产品出口竞争力

品牌意识是市场经济时代的竞争要求。要从根本上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必须树立出口企业的创牌意识,强化品牌营销理念,通过开发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培育具有柳州自身特色的出口品牌,增强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提高未来对国际经济危机的防御能力。

(二)利用比较优势建立优势产业,强化柳州优势产品的出口

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对外贸易的增长是未来柳州外贸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立足于柳州的产业基础,考虑地区经济发展实际,整合优势产业的价值链,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柳州已成熟的汽车、机械以及钢铁产业集群,以国际标准作为产业建设的目标,实现机电产品和汽车产业的内在升级,实现产业与外贸出口增长的良性循环。

(三)调整贸易区域结构,拓展多元国际市场

长期以来,柳州的主要贸易伙伴多以越南、泰国、香港等周边国家及地区为主,市场外拓范围较小,出口发展空间有限,不利于规避国际市场的波动风险。今后应全方位、多元化地调整外贸市场的地区布局,以与周边东盟国家的贸易为支撑,以大洋洲、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为重点,积极拓展新兴市场的贸易份额,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实施灵活多变的出口发展策略,不断挖掘柳州外贸发展的内在潜力。

参考文献:

①李旭,杨旺,李红霞.柳州市2010年前三季度外贸进出口超20亿美元[N].广西日报,2010―11―11

②柳州市商务局.2008年柳州市机电产品出口再创历史新高[EB/OL].广西柳州商务之窗,2009―02―25

③李舟,刘丽.广西出口贸易结构的特征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0(1)

④朱宇兵,扈剑晖.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广西对外贸易发展[J].改革与战略,2007(11)

〔广西工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柳州市出口结构分析――基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下的思考”(项目编号:2008095)研究成果〕

(李舟,1979年生,贵州赫章人,广西工学院财政经济系讲师。研究方向:区域产业优化与贸易发展。胡婧,1988年生,安徽太湖人,中国民航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杜叶婷,1986年生,山西汾阳人,贵州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利用外资风险及应对 下一篇:优化辽宁省财政性教育支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