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化新闻标题的特征

时间:2022-08-05 03:53:52

口语化新闻标题的特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闻受众的范围越来越广,新闻逐步走向市民化和大众化,口语化新闻标题成为当前新闻标题发展的必然趋势。口语新闻标题在准确地将新闻信息传达给读者的同时,又体现读者审美和愉悦的要求,给读者以全新的感受。

一、用词通俗浅显,句式灵活

口语化标题以日常言谈语体为主,多使用融入大众生活的流行语、方言、俚语、谚语、习惯用语等,富有轻松明快、通俗活泼、风趣生动的特点,更加大众化、市民化。在句法上,口语标题多采用散句、短句、倒装句、不完全句和加强感情的句式。

流行语、俚语、谚语等是来自大众的语言,是新闻工作者进行口语化标题制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口语制成的标题在一定程度上更多地承担着口头交际和信息交流的功能,简易明白、平实具体。如:

尼姑的女儿,阿弥托佛!(1993年1月7日《法制日报》)

“尼姑的女儿”,给读者留下一个巨大的问号,在标题中使用“阿弥托佛”一词,既符合尼姑身份特征,实际上也是对尼姑特殊身份的评价。标题以朴实的话语反映了尼姑一生荒诞离奇的经历,不仅通俗浅显,而且于平易中显神奇,随和中显出分量。

我们通常所说的口语多以不规则的形式出现,如散句、倒装句等。2005年1月3日报道两岸包机直航的新闻,《人民日报》以“两岸直航承载两岸同胞情”为题,并用小标题介绍了台湾各地区包机的情况,如报道台北的小标题为:“直航,加油”,报道高雄的标题是:“来了,‘红凤凰’”。作者恰当地运用了短句、散句的句式,但却散而不乱,又灵活多变,避免了单调呆板的缺点,显得亲切朴实、生动感人。

二、饱含强烈情感色彩,爱憎分明

口语标题有着轻松活泼的语体风格和鲜明的个性色彩。口语标题多用具有明显感彩和描绘色彩的词,在标题中体现作者的爱憎和立场,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传递给读者,以引起读者的共鸣,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

例如,2002年世界杯,日本、韩国打进16强,而阿根廷等强队纷纷出局,《华西都市报》编发的标题“上帝一定昏了 悲剧越来越真”。标题并不直接对世界杯的情况和结果进行介绍,而是以“上帝”入题,退去了严肃的面纱,将感情融入标题中,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感情倾向。

又如:“反 该出手时就出手”(2004年7月《 环球杂志》)将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歌中的一句歌词 “该出手时就出手”直接引用在标题中,干脆有力、斩钉截铁,有一股凛然正气,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和全国人民的立场。

有时,为了感情的需要,口语标题多使用叹词、语气词以及重叠的动词、形容词和强烈感彩的拟声词独立成句,或者通过重复突出其中的某项内容。

呵!一卡车假烟(1998年11月3日《华西都市报》)

钱!钱!钱!(2005年3月4日《三湘都市报》)

这类标题通过不停的重复,节奏强烈,发人深省,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感情倾向,使读者过目不忘。

三、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受众对标题的要求越来越高。标题制作者常运用精巧的构思和表达手法,巧妙地将文学领域的各种修辞方法用于标题创作,不断开拓标题艺术的新领域,展现口语标题的独特魅力。例如:

“北京,你长高了”(1991年6月3日 《北京晚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北京变化的特点,并直呼其名,用人称代词“你”相称,将物拟人,以静变动,富有灵性和气势,从而增强了标题的生动性,比“北京这几年发展迅速”或“北京这几年发展很快”的说法要形象得多,突出了语言的形象美和立体美。

在口语标题制作中,除大量使用拟人、比喻、借代等常见的修辞手法外,还大量运用其他修辞手法。如:“央视春节晚会:瘦死的骆驼比马大”;(2005年2月3日《中国青年报》)“‘食’面埋伏如何突围”。(2005年3月7日新华社电)各种修辞手法在口语标题中的大量运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琐为简单,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手法独特,大大提高了新闻标题的表现力和文化意蕴,让读者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得到美的体验。

口语新闻标题作为根据读者需求分化出来的一种标题形式,具有明显的特征和较强的生命力。如果我们灵活恰当地加以运用,一定会使标题增添异彩。

参考文献:

[1]孙优军:《口语化标题的魅力》[J].《喀什师范学院报》1997年第4期

[2]蒋忠发:《论报纸“读题时代”的到来》[J].《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3]彭朝丞:《标题的艺术》[M].人民日报出版社,1984

[4]欧阳宏生:《新闻写作学概论》[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 ■

(六盘水人民广播电台)

上一篇:水运报如何做足“水”文章 下一篇:三网融合时代省级广电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