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课标理念指导数学课堂教学

时间:2022-08-05 03:00:54

以新课标理念指导数学课堂教学

摘要:本文以数学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结合鲜明、准确的课例,具体论述教师选择了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营造了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形成了有效的学习活动。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引发兴趣;突破难点;语言表达;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72-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在数学教学中,要想使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就应当遵循儿童认识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下面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把数学文化渗入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这门学问是完美而井然有序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并非一开始就是那么完美无缺的,为了创建这个体系很多先哲进行了大量的努力,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历经了千辛万苦,另一方面,在这个进程中也感受到在很多发现和发明中的无穷乐趣,所以在学习数学中,也追踪一下相同的过程,学习数学文化,使我们一开始就能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数学是一门趣味性很深的学问。在数学课堂上无目标地装知识,不会产生学习的激情,而适当地渗透一些数学文化,将使数学课堂不再像嚼沙子一样枯燥无味。

例如在学习完四边形一章后,向学生介绍《精巧的蜂房结构》,介绍蜜蜂在数学与建筑学方面的贡献,数学家证明了蜂房是一种最经济的的形状,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这种形状的容积最大,所消耗的材料最少,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许多尖端的科技都是从自然界中得到启发,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平衡,渗透从自然生活中提练数学知识的思想。

2.教学中 注意让学生自身体验,突破教学难点,内化知识

一节课,无论教科书写得多么清晰,教师讲得多么明白、透彻,要理解教学内容,最终还得靠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感悟、体验才能完成。

在学习《相遇问题》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两地”、“相向而行”、“相遇”等概念,我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站成两排,要求他们按照教师指令实际走一走,学生在走走停停中很快理解了这些概念,再回到课堂上讲解"相遇问题"时,就迎刃而解了。“体积”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准备两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在杯里倒入相等体积的水,一只杯子里放入一把铁锁,另一杯子里放入一个螺丝帽,让他们观察水平面的变化,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通过观察学生领悟到水平面升高是因为物体挤占了一部分空间,铁锁占据空间大,水平面就上升得高,螺丝帽占据空间小,水平面就上升得少,从而懂得物体所占空间大小叫物体体积。这种实验的方法比教师简单叙述和学生机械背诵效果要好得多。

此外,我还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计算家里的水电费、存款利息、装修所需地板砖的块数等等。总之,凡有适宜的内容,我都尽可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生也感觉学起来轻松、实在、有趣。如此教学,可建立起学生的大众数学观,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益于学生内化知识。

3.教学中 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促进思维发展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会做”,还要关注学生是否“会说”。在体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通过观察等式0.1=0.10=0.100,让学生讨论:“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再从右往左看,小数又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什么规律?”,“怎样概括这一规律?”等等。这样,给学生提供表达思想的机会,也只有让他们去表达,才能暴露思维过程中的缺陷。此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情况,因势利导,给予点拨,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学生通过观察几组算式,概括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同时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这一规律,这时可出示6÷2=(6×0)÷(2×0)=3这一式子让学生判断对错。学生很快发现2×0=0,而除数不能为零,原来总结的规律不严密,应补充条件"零除外"才完善。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多鼓励、多引导、切忌剥夺不善表达学生发言的权利,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口。

4.引导小结,促进交流

课堂小结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起着提纲契领、画龙点睛、总结升华、初步巩固、引导探究、指导作业等功效,它通常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及关键点。

可以考虑让一部分课堂,教师不作小结,由学生来作小结,然后同学补充,最后由教师点评,可以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来完成。例如:学到了哪些知识,用到了哪些思想方法,采取了哪些思维策略,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教训等等。还可以让部分课堂根本就不要小结,而将小结这项工作留为学生课外作业,让学生们各自课外独立完成小结后,再由教师集中整理,留待后面的课堂中完成。

通过交流,可以梳理知识、掌握主线、强化重难点、反省得失、展示自我;可以将自己的思想和理解与别人的思想和理解进行比较与联系,发挥"集思广益,智力互补"的优势,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可以融洽师生关系,使教师对学生情况的掌握更加全面,不仅能获得认知方面的信息,还能了解学生的心理、性格、情绪、兴趣等。未来的社会,对交流能力已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学会交流是未来成为"社会人"的重要标志,因此,促进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益。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认真组织教学内容,充分体现数学本身的特点和价值,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IT"、学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程同行,体现以人为本,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上一篇:浅谈学前班拼音教学 下一篇:数学课提问艺术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