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条框 第4期

时间:2022-08-05 02:55:41

在初识摄影和绘画的时候,人们对画面的审美和评判离不开基本的构图法则,比如黄金分割法、水平线法、几何图案法、“S”造型法等。在人像摄影和风光摄影构图中,也会遵循这些法则,常常将人的眼睛和点睛之笔放到大家最容易接受的黄金分割点等能吸引目光的位置。大多数新闻摄影也是这样,但是展现新闻事件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有许多条条框框要打破。下面,结合近几年笔者拍摄的几张照片和大家分享一下拍摄感受。

丰富的图像元素使一图胜千言

新闻摄影的特点在于:摄影者不仅要把被摄主体放在构图中,还要根据不同新闻事件,对被拍摄的新闻事件加以诠释,让人们能读懂摄影语言。这也是新闻摄影和风光摄影、人像摄影区别较大的地方。构图时要清楚地表明拍摄意图,合理地安排主题外的其他物体,使其成为图片主题的有效补充。

图一的主体是一个保安和一名男子发生争执,再细看,可以发现图中的男子手里拿着中央某部门的批复复印件,扛着的标语牌子上有“房产侵权”的字样,后面有泉标——济南的标志性建筑。斜对角线的构图为画面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人们感到事件的不公平。通过图片上的基本元素,人们基本上就可以判断出:济南市、一个投诉的人、被驱逐、不公平……达到了一图胜千言的目的。

巧妙利用线条构图达意

新闻摄影中,构图法则是为新闻事件本身服务的,也是为诠释新闻主题服务的。我们在新闻摄影中不能拘泥于小节,要有创新。用得好,自然能锦上添花。如果在一般图片中出现大粗线条分割画面,除非这些线条很有规则,并和画面保持相当密切的关系,否则是很难被接受的。在人像摄影或者风光摄影的构图时,我们可以有多样选择,但在新闻摄影中,有的时候很难避免。

2008年3月31日,奥运圣火抵达中国,来采访这个事件的中外记者不下千人,能办上证件、找到正面位置就是件很幸运的事。但是这样的事件,要拍出新意却不容易。数千台照相机同时按下快门,照片出来,最大的区别恐怕就在构图上。

图二中,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旗杆正好将整个画面一分为二,成为画面构图中的大忌。第二天见报的诸多作品都是向刘翔递交火炬的画面。但是我在现场拍摄的这张照片是这样构图的:国旗旗杆将整个画面一分为二,正好预示着过去和现在,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历史和未来……我想只有了解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人,才能理解这张照片的含义。

裁剪也是“二次拍摄”

一幅好的新闻照片就像一篇好文章,要结构完整,主题突出。这个主题就要通过视觉中心的方式表达出来。在拍摄的时候,新闻事件往往稍纵即逝,摄影者即使有足够的准备时间,也是很难把握的。先将新闻事件拍摄下来,在后期制作裁剪的时候,采用开放式构图,标新立异,往往能更胜一筹。

图三是组照《怒讨血汗钱》中的第三张照片。2003年6月18日济南市劳动、公安、工商等部门联合执法,来到济南某建筑工地“现场办公”。据了解,湖北英山县民工15人,自3月2日起在该工地打工,几个月过去了,工地方在支付了民工部分生活费后,剩余的2万余元工资却被一纸欠条所代替,多次催要,工地方不但不给,还威胁找黑社会收拾他们。当日,工地各方负责人相互推诿、无理阻挠,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协调,最终工地一方当场支付所欠民工工资21570元,分文不少。

无奈的眼神、焦急的期盼……是谁把他们逼到了“墙角上”?我觉得,这张照片用一个角落的构图比较贴切地反映了当时农民工的处境。这种构图方式打破了固有的构图模式,突破了相机取景框的限制,把画面内的主题表达延伸到画面外,也给了观者自由发挥的想象空间,形成了作者与观者的互动交流。

大胆突破画面中间线

新闻摄影的中心构图是将主体放置在画面中心进行构图。这种构图方式的最大优点就在于主体突出、明确,可以给新闻主体足够的“重量”, 使照片主题具有很强的视觉吸引力。画面简单,不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不过这并非适合所有要突出主题的时候,要根据反映的主题而定。

图四是组照《因病致贫 弃母?救母!》中的一张。2005年7月11日,五个孩子的母亲、已是癌症晚期的王美容被遗弃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肿瘤科病房里。据医院方介绍,老人是7月4日来医院住院的,家属在交纳了1100元押金后,在7月10日前后陆续消失了。并留下一封耐人回味的信:“母亲:你的一生平凡而又了不起……你知道我快四十了到现在结不了婚,父亲也为你的病欠了不少外债……我真的无钱为你治病了,看着你在家病死,真的会很痛苦!祝你来生健康!好运!……”

骨瘦如柴的手伸向空中……是要握住儿子的手?是在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浮想联翩,难以释怀。干枯的手臂构成画面的主要影像,虚实的对比让人产生不稳定感。选择将老人的脸虚化并且部分遮挡的画面构图,在这种环境下是恰当的处理。

图五是组照《我是谁?》中的一张。2009年4月20日,在5·12大地震后一周年,记者走进四川省绵阳市安县精神病院。这个医院里收住着115位精神疾病患者,在这些人之中被称为“无名氏”的目前有15个人,占到总人数的10%以上。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姓名、年龄、来自哪里、家人情况……所有人都在推测,他们的家可能在地震中被埋没,家人可能在5·12大地震中死亡或者失踪……

图五中,在画面正中间放如此大的一个虚影像在构图中需要很大勇气。当记者问这个孩子的名字时,他不停地摇头……虚的影像在画面中间拉出一条虚构的线条,既能表达孩子的思绪,也能有效保护被摄者的隐私。在新闻拍摄中,大部分摄影记者都曾经用过追随法拍摄,让虚的画面衬托实的主体。我们也可以反过来使用,让实的画面衬托出虚的主体,更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是笔者近年来在新闻摄影拍摄上的一点感受和心得。新闻摄影的构图不同,表达的主题思想也不尽相同,要根据拍摄者对新闻事件的理解来做恰当选择。无论是新闻摄影还是艺术摄影,都是一种互通的语言,只要能在摄影实践中突破条条框框的束缚,作品定让人眼前一亮!

(作者为齐鲁晚报·生活日报图片新闻中心主任记者)

上一篇:有多少人知道全运会已经开始 下一篇:地市级手机报本土化发展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