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戏剧活动的群众性

时间:2022-08-05 02:13:18

论戏剧活动的群众性

[摘要]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戏剧自产生之日起即具有群众性。古今中外的戏剧活动都离不开群众,戏剧创作首先要把群众放在首位。戏剧艺术工作者要走出剧院,走进校园、工厂和农村等基层,既可拓展戏剧生存空间,又可让群众享受到戏剧艺术之美。

[关键词]戏剧;创作活动;群众性

[中图分类号]J8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2-0091-02

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戏剧是集文学、音乐、美术、导演、表演及舞蹈等多种艺术为一体,塑造舞台艺术形象的综合艺术。戏剧活动无疑是多种艺术形式的体现,融合各类型的艺术人才,从内部结构来看,具有群众性参与的特点和性质;从外部结构来看,剧场是一个集合的群众活动场所。因此,戏剧与群众密不可分,它不单是戏剧家的事,更是群众活动。戏剧只有在群众参与的基础上,才能生存与发展。

一位西方哲学家曾说过,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道理。中国戏剧历史悠久,如果从戏剧雏形汉代“百戏”算起,至今也有近2000年历史,经过如此漫长的历程仍然存活与发展,证明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从戏剧发展的整体进程看,最早是由群众仪式产生的。戏剧的产生和发展,可谓与人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戏剧是人们生活的反映,它是一种艺术体验,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带给人们精神慰藉和艺术享受。由于戏剧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不仅包含着作为审美客体艺术,而且还蕴涵着群众演剧来渲情达意的自身艺术实践活动,不仅是群众爱看戏,而且还应该是爱演戏。在此广泛群众活动的基础上,戏剧艺术活动具有群众性的重要特点。

在国外,希腊悲剧和喜剧曾从举国狂欢的节庆典礼中脱颖而出,欧洲中世纪的宗教剧,一次演出往往动用全城的市民来参加,在这些活动中,观众和演员是合一的,这就充分体现了全社会参与的群众性。德国戏剧学家尤利乌斯・巴普认为:戏剧的本质机能,是一种社会性的全体概念。在国内,源远流长的戏剧中,从“百戏”开始,其首先产生于宗教,带有传统的宗教形式,其雏形是祈福、求神,后来发展到南戏和杂剧。在较原始的时期,演员、作者、观众三位一体,这些都是群众性的体现。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许多文人加入到戏剧活动中,带来了新观念,增加了戏剧的新元素,从而加快了戏剧的发展。由于他们都喜看戏剧,自觉不自觉地加入其中,形成群众性的创作群体,以至产生了影响后人的戏剧大师,如清代李渔、王骥德等创作的大量剧本和戏剧理论,使戏剧迅速发展。在我国,演艺活动也具有极强的群众性,上至皇帝、王公大臣,下至凡夫走卒,由于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戏剧更加如虎添翼。群众不仅爱看戏,而且在业余时间更愿意聚在一起,自己唱一段或演一段,切磋演技,甚至走路、工作、做家务时爱哼几句戏文,以此作为人生之享受。

由此可见,戏剧艺术活动以群众性为基础,靠群众支撑,离开了群众,它就没有生命力。它不仅是可供群众静观欣赏的艺术品,同时也是群众能够主动参与、表现共同情绪和观念的艺术形式,是一种带有很强自娱性的群众文化活动。

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持艺术已死、戏剧已亡的悲观论调。但笔者并不认同,纵观人类戏剧发展史,虽然有高潮和衰落,但无论是戏剧黄金时节,还是惨淡经营,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戏剧生来是一种群众性文化艺术形式,只要群众积极参与,戏剧就具有活力。作为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包括剧场艺术,它是商品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无论在何地演出,只有广大群众的参与,才能在实践中完成戏剧的最高使命和任务。

在美国,科技发达,娱乐节目众多,电影、电视、电脑等一个个新鲜的娱乐项目不断诞生,但业余群众戏剧活动并没有减弱,尤其是在高校,不仅有极其活跃的校园剧社,有与地区专业剧团的联合演出,而且还纷纷成立了专门的戏剧研究科系,业余性质的戏剧运动席卷全国,群众戏剧运动成为一支不可忽略的队伍。

在我国,戏剧艺术活动一直注重群众性,具有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由于它是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思想武器,共产党成立之初,就自始至终积极推动群众的戏剧活动,即使是在艰苦的烽火年代,延安也有鲁迅艺术学院,专门设立有戏剧系,为新中国培养了很多戏剧人才,例如曹禺、田汉、洪深等中国第一代艺术家,也创作出了一大批精品佳作。20世纪50年代,艺术家们清晰地认识到戏剧与群众的关系,群众涌跃参与戏剧活动,造就了一批可观的戏剧作品。到了“”时期,在政治高压下,把政治任务当作戏剧艺术目标,塑造出一批“高、大、全”的艺术形象,使群众远离戏剧、讨厌戏剧。当这场大浩劫结束后,戏剧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艺术家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解放思想,创作了一批新剧目,群众戏剧活动如火如荼,城乡演出风起云涌,不说大城市,即使是偏僻的乡村都是到处锣鼓喧天,一有演出人们就蜂涌而至。那时,广东的大多数农民均会跟着名家名段哼几句粤曲,甚至几个人组成自己的剧社,自编自导自演,尽管不够成熟,但是不仅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也活跃了乡村文化娱乐活动,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贡献。

由此可见,无论国内国外,人们对戏剧是有需求的,并不是有了新的娱乐形式,就一定抛开原来的戏剧爱好。

戏剧事业如何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在眉睫的问题,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是把握群众性。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要想推广戏剧运动,帮助群众认识戏剧,培养戏剧爱好者,就必须踏踏实实做一些有益于戏剧繁荣的具体工作。

首先,开展戏剧进校园活动。戏剧要从娃娃抓起,有了他们,戏剧就有了希望。现在的青少年,其父辈经历了10年浩劫和灾难,也目睹了中国文化包括戏剧遭受的毁灭性打击,他们看到的戏剧是政治教化,由于长期形成潜意识中的阴影,一说到戏剧,就认为是官方发出的口号,对戏剧产生逆反心理。在父辈影响下,现代的青少年周围没有戏剧文化氛围,更谈不上热爱戏剧了。因此,要开展校园戏剧社,引导青少年认识戏剧、了解戏剧、欣赏戏剧。如北京有的学校就把京剧作为一种课外学习课程;广东开展粤剧进大学校园等活动,一些大学生看完戏后感叹地说:原来戏剧是那么好看。组织这些戏剧活动,虽说是杯水车薪,没有根本解决问题,但这种做法走出了让人走近戏剧的第一步。

其次,专业演员走出剧院,充分发挥宣传作用。从20世纪50年代起,全国建立了剧院制,演出条件大为改善,剧院的演出质量大为提高,然而由于专业演员们主观上没有充分认识到剧场艺术与群众关系的重要性,远离群众,追求所谓的纯艺术,抛弃、冷落热爱戏剧的人。很多群众不能走进剧院,再高的艺术也不能进入平常百姓家,剧院四堵墙,无疑阻隔了专业团体与群众的联系。广东省政府曾在2010年组织专业团体到各地市、县进行广场巡迥演出,反映非常强烈,各地群众积极参与。由此可见,专业剧院的戏不是没人看,而是定位不准确,应把戏的重点放在基层群众身上,而不是所谓大城市的精英们。

其三,挖掘戏剧在我国最基层――农村、企业的巨大潜力。中国是农业大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而对于中国文化资源,农民占的公共文化比例最少、最贫乏,看书难、看电影难、看戏难是一个最突出的现象。如广东粤西地区每年有一种“抢花炮”习俗,节庆期间,每村均有戏剧演出,好的剧团排期应接不暇。笔者曾跟随过一个文化馆宣传队参加送戏上山下乡活动,舞台非常简陋,台下是空地,拉来一盏大灯,演员就在不太平整的场地演出,这些演出无法论及质量,但是台下的农民却看得津津有味。推而广知,作为新型的企业主人――农民工,在企业中占了很大比例,这一群体远离家乡、亲人来到城市,内心非常焦虑和空虚,文娱活动异常贫乏,他们非常渴望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戏剧进入企业中,正是大好时机。20世纪80年代,深圳在广场开展卡拉ok大家乐,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所以,群众不是不需要戏剧,而是戏剧抛弃了群众。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是民族的灵魂和社会的精神给养,政府和戏剧家应承担起社会责任,通过戏剧惠民措施繁荣戏剧文化。

2010年,广东省作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决定,其中有一条是发展舞台艺术精品工作,实施文化惠民战略,为开展戏剧活动拓展了道路,这是历史提供的机遇。今天,文化娱乐艺术活动迅速发展,戏剧家们要走出剧院,走进乡村,走进企业,走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吸收营养,从而推动戏剧艺术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传寅.传统文化与古典戏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2]陈竹.中国古代剧作学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

[3]叶舒宪.原型与跨文化阐释[M].广州:暨南出版社,2002.

[4]黄士吉.元杂剧作法论[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3.

[5]文世威.浅论方言戏剧小品的群众性[J].剧作家,2007,(5).

[6]桂亚林.戏剧小品创作的新探索[J].中国戏剧,1999,(9).

[7]吴毅安.戏剧小品创作谈[J].戏剧文学,2006,(10).

[8]王绪硕.开展群众性京剧活动之我见[J].戏剧文学,2004,(5).

[9]王次荩歌剧表演艺术的新收获[J].人民音乐,1983,(7).

上一篇:简论抗战爆发前日本大陆浪人对中国伊斯兰教展... 下一篇:川西山峰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