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误读”引领学生有效解读文本

时间:2022-08-05 01:14:21

以“误读”引领学生有效解读文本

摘要 抓住阅读的重点、难点,对易错内容进行“误读”,巧设陷阱,把学生引入歧途,促其自返;带他们进入“圈套”,促其顿悟,可以有效地凸显教材重点,彰显教材精彩,强化阅读效果。

关键词 误读 解读文本 感悟 引入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大家都认为教学要立足于文本,依据文本提供的信息或材料去理解文本,然后达到深层次正确解读文本的目的。这种看法强调了对文本的解读。的确,语文教学只有在正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完善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对文本的解读是进行语文教学的最初的、最基本的一个环节。然而,我觉得以“误读”去解读文本亦是有效的。

一、“误读”引领准确解读

由于认识、理解能力欠缺,小学生往往难以准确地解读语言。对理解容易出现偏差的内容,可以超前调控,巧用“误读”,引出偏差,促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

阅读《卢沟桥烽火》,为引导学生从寻找失踪士兵的现象中,准确透视日军故意骚扰、恶意挑衅的行径,教者这样引导:“如果日军真有士兵失踪,我们为什么不让他们去搜查呢?如果让他们进城搜查,不就能避免这一事件吗?”

起先,少数学生轻易上当,他们也觉得老师的观点正确,认为人家士兵失踪,应该让他们搜寻……在不少学生发表看法后,教者顺势一转:这样看来,是我们错了。那么真是这样吗?请大家仔细读课文,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经过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对细节的深入探究,对现象的本质透视,学生对内容有了准确的理解,有了真切的感悟,从他们的下列发言中能清晰地看到这一点:“我认为日军根本没有士兵失踪。如果失踪了,可以在白天与我们交涉,为什么要在晚上呢?为什么还要偷偷摸摸的呢?这说明他们心中有鬼。”在此基础上,教者又追问道:“如果真有士兵失踪了,我们该不该让他们进城搜寻?”“如果我们不严词拒绝,事情结果会怎样?”学生明白了:这是在我们的国土上,他们没有任何理由耀武扬威;纵然有士兵失踪,我们阻止他们进城搜寻,也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我们不严词拒绝,他们肯定会认为我们软弱可欺,会更加肆无忌惮,不仅后果难以想象,而且还会助长日军的士气,灭了我们的威风。

这样的话,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是准确的,感悟是深刻的。

二、“误读”引领具体解读

小学语文的课文虽通俗浅显,但内涵丰富,需引导学生挖掘,指导感悟。对学生思路难以拓展的内容,可进行“误读”,限定画面想象和意义探究的空间。也许,期望学生想象空间开阔、意义空间广阔时,会事与愿违;而一旦做出某种限制,他们则能轻而易举地发现此路偏窄,需要拓展。

《只拣儿童多处行》中有这样一句:“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真正让学生说出其中的丰富,也许有困难。为此教者这样引导:其实,这句话并没有值得探究的地方,无非是说海棠树好看,作者爱海棠树,其他再没有可以玩味的了。学生听老师这么说,有些疑惑,都开始细心阅读,他们很快便开始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从语言内容上谈的,有从语言形式上谈的,有从与前文联系中谈的,有从与课外阅读结合中谈的……感受丰富多彩,表述各不相同。此后,教者又这样引导:“从大家的答案中,你认为这句话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来感受?”引导学生对这句话的丰富内涵进行整体梳理,从而使学生明白:从情感上看,这段话表达了作者对花儿的喜爱、对春天的喜爱、对孩子的喜爱。

这样“误读”,在思路的开阔和整理中,促进了学生语言内涵的多项解读,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三、“误读”引领深度解读

由于知识水平、生活阅历、阅读方法等方面的影响,学生解读语言,往往满足于读读课文。说说内容,难以走进语境,难以对语言情感进行深刻感悟,难以对语言意义进行深度解读,难以走近作者,难以对语言运用进行整体思考,难以对语言魅力进行深度感悟。因此,阅读中容易浅尝辄止,浮光掠影。为此,学生容易理解浅近、浮于表面的内容,教者不妨借助“误读”,引导学生关注,引导学生深思。

《凡卡》中,“他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去了,就从老板的立柜里拿出一小瓶墨水,一支笔尖生了锈的钢笔,摩平一张揉皱了的白纸,写起信来。”这是作者的潜心之笔,而学生一般不会去关注,认为这里只是交代了凡卡写信的准备,而难以走进文本,透视其深刻的内涵,这样学生不仅难以透视文本主题,而且难以感悟语言魅力。为此教者可以这样引导:这段话写凡卡准备写信,一句话就可以了,实在没有必要写这么详细,你们说是不是?起先,不少学生觉得老师说得有道理,认为凡卡的悲惨命运主要是借助“学徒生活”与“乡村生活”的对比来凸显的,准备写信与其关系不大,无须如此细述。接着,教者反问道:“这样叙述真的是多此一举吗?”从而把学生的思路引入深层。墨水、钢笔、白纸是谁的?是老板的?不会。因为老板决不会这么寒酸。显然是凡卡的,那他为什么要把墨水、钢笔、白纸放在老板的立柜里呢?可见,这是凡卡的“杰作”,从中可以透视出凡卡准备写信的丰富情境,感受到凡卡盼望回乡的迫切心情。这些细节,既反映了凡卡的“煞费苦心”,又与结尾“地址不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凡卡的悲惨命运。可见,它既是课文语言情感的聚焦,又是课文语言魅力的展示,是课文的画龙点睛之笔。

这样,从全面而又全新的角度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感悟其语言,能促进学生阅读感悟的全面性、深刻性和灵活性。

上一篇:背诵对小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影响 下一篇:巧用修辞 装扮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