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为何误读中国?

时间:2022-10-21 12:15:08

西方为何误读中国?

编者按:这是节选自《环球时报》驻外记者的一篇文章。该文列举了西方媒体在过去一年里对中国的种种误读,并分析了中国屡被误读的原因,发人深思。尽管西方对中国并不乏“正常的解读”,但这样的声音还是太小了。随着西方希望了解中国的兴趣日益增长,“如何避免中国被误读”是对外传播人士需要积极应对的长期课题。

在西方媒体中,现在有关中国的新闻天天都有,很明显西方的中国热已经成了一个常规动作。不过,在西方媒体对中国从零星报道向主动策划的全方位深入报道转变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的“误读”。这其中既有像日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某教授抛出的《即将到来的中国战争》之类的别有用心,也有像美国《华盛顿时报》炒作“中国潜艇威胁”这类的添油加醋,还有“中国环境污染危害全球”等过分担忧。对此,有分析认为,西方对中国的误读中,除了一部分是故意制造“中国”外,还有其他原因:中国变化太快了,呈现给西方的形象也十分复杂;中国媒体在树立和传播国家形象方面经验也比较缺乏。要消除这些误读,仅仅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可能还不够,中国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迎接世界的质疑甚至敌意。

西方误读中国涉及方方面面

如果说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西方国家对中国存在许多误解,是源于冷战环境中,西方对东方自然的敌意、中国的封闭以及双方的隔阂的话,那么近年来随着中国的日益开放,在国际上地位和责任的不断上升,以及中外交流的加强与拓展,那种明显违背事实的污蔑很少看到了,但西方对中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活动的有意无意的误读并没有完全消失。

现在,西方对中国的误读主要集中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的外交以及中国环境和能源对世界的影响三个方面。《华盛顿时报》上刊登的《中国在西半球的动向》文章称,中国与非洲、拉丁美洲和中东的交往都是出于一种目的:“带着狭隘的商业利益动力追求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特别是能源”。“中国在非洲实行新殖民主义”的话题完全是欧美媒体自创的错误命题。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一篇文章认为,美国如此说是因为美国正在非洲四处找油,因此中国被认为试图“横刀夺爱”。《今日美国报》文章则认为,这是西方害怕非洲国家感觉“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模式似乎比欧美倡导的自由市场经济和民主更可取”。

在欧美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中,似乎最有“论据”的就是对中国环境的担心。“污染”已经成为继“粮食”、“输出”之后的又一个重要论点。西方很多大媒体对中国的环境污染及食品安全不断给予超乎寻常的关注。美联社的一篇题为《中国治理环境污染将催生通货膨胀》的评论更有“深度”,文章称,如果中国治理环境污染,可能抬高生产成本,引发全球通货膨胀。这种矛盾的说法让中国政府不治理污染不好,治理也不好。但西方媒体为何看不到中国治理环境的努力呢?

中国为何被屡屡误读?

美国《新闻周刊》曾经发表一篇题为《谁在恐惧中国?》的报道,刊登了长达5页的封面文章,分析了中国的国家形象被误读的问题。文章说,中国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使得西方很难理解一个快速变化的中国形象。过去30年里,中国变化得比历史上任何国家都要快。经济增长使数亿人摆脱贫困,并重塑了国家的文化和政治环境。新一代的中国人乐观、勤奋、现实,他们筹划着一个自己孩提时代无法想象的未来。与此同时,中国在尖端科技上的雄心、创新与腐败现象,使得中国难以向外界投射一个始终如一的形象。在这个快速变化的国家中,别说西方人,有时就连中国人自己都难以避免对正在发生的事产生误读。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漫长历史、独特文化、特殊国情的国家而言,旁观者未必清。”在分析西方为何误读中国时,德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舒勒尔教授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读由来已久。西方每个人头脑中都有一个中国形象,但这形象更多反映的是持有这一形象的人,实际上跟现实中的中国没有任何关系。”另外,东西方人思考方式存在差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于同一现象反应不同,就像有人看到半瓶水,但有人看到的是半个空瓶子。

媒体是西方对中国误读的另一重要原因。目前国际舆论的主导权掌握在西方媒体手中,而中国媒体还没有掌握向世界正确传播中国形象的方法。西方媒体看似各自为政,但他们在影响和控制全球事务包括对中国议题的话语权时,却是配合默契。

还有一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读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历史缺乏了解。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对中国“韬光养晦”战略一直存在着误读,将其翻译和理解成“隐藏能力,等待时机”。中国这一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战略,被理解成了充满杀机的阴险战略,最主要就是因为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霸王别姬》甚至被翻译成“再见了,我的小老婆”。

(转载自中国网)

责编:雷向晴

上一篇:弱势文化条件下的对外传播 下一篇:中国人该练练口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