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时尚(上)

时间:2022-08-30 12:38:50

误读时尚(上)

策划/本刊专题部 部分图片提供/Tina

当东方时尚和西方时尚相遇,是否意味着两种相生相克的事物在磨合的过程中即对立又融合。东方时尚的静美古雅和西方时尚的阳光朝气已成为时尚界的双刃剑,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状况,同时也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本身。

当种新生的文化形态感染着时代人群,当地域的观念,时间的观念、价值的观念混杂在一起,在这样的结构中,东方时尚文化和西方时尚文化的交汇和碰撞产生的多元化景象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问题,是否当下的一切时尚元素都是我们需要的和追求的,而什么又是时尚,真正适合我们演绎和传承的时尚又是怎样的元素,这一切,都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关注。

时尚为何物

黄 怡

时尚,这个词汇其实充满了中性的意味。而何谓时尚,却是带有辩证色彩的话题。从某种角度而言,时尚首先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

优雅的态度、温和的口吻、有礼有节、不随地吐痰,遵守公共秩序,一个人如果可以完美地达成这些细节,已是占据了时尚的一半因时尚的内核首先注重的是灵魂的修养,然后才是物质含量。属于西洋范畴的比如“一生之水”、GUCCI、LV等高端品牌;比如川保久玲的黑色主题服饰、登喜路、无印良品的日用品等等;属于东方范畴的比如明清家具、旗袍、昆剧、玉石、西泠印章、景泰蓝、箫、古筝等。

社会学家芬克尔斯坦认为,时尚是联结处在统一的互动关系中的个体与各种社会习俗的纽带。如此说来,时尚这个概念其实是充满了多元素的混合,但同时又在寻求着某种相互协调的平衡。时尚的层面丰富多样,追溯起来,老时尚比如法式时尚,讲究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保持简洁优雅的风范;比如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穿衣哲学,追求高贵和严谨的气质;比如《罗马假日》中赫本的公主扮相,佳人异国巡游,盛装立于车水马龙的街头,于阑珊灯火中温情回眸,此情此景,在当时因影片的成功开映而一跃成为时尚。新时尚比如时下流行的特色餐饮、娱乐休闲,以及名牌服饰和各式化妆品,经过和谐的组合,合理的色彩搭配,便反映出使用者内在的品味与修养。

时尚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缤纷的新鲜感和醉人的美丽,更重要的是可以带给我们无尽的生活乐趣。也因为每个人的思想、兴趣以及审美的角度不同,所以“时尚”二字,不单纯是两个汉字而已,也不仅仅局限在某个领地。从东方到西方,从传统到现代,在不同的时空和领域里时尚都在演绎她精彩的戏剧。时尚,更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境界。同时也具备了与他人分享的价值和理念。

所以,时尚的容器里其实包罗了纷繁的名堂。今年初在海内外掀起的昆剧风潮,就是因白先勇先生将中国四大名剧之一的《牡丹亭》,以昆剧的形式改编后搬上了舞台,刮起了海峡两岸,乃自海外的昆剧风。国人目睹舞台上杜丽娘和张生的鲜丽装扮,耳闻昆曲的动人清音,纷纷为之倾倒,并在那瞬间清醒,原来中国的古典之美在今日仍不减风姿。经典的唱腔、手势、台步等古老的中国元素都是值得世代保留的国粹,是隽永的东方式时尚。

这个现象与早已大规模涌入中国领地的西洋时尚风潮形成鲜明的比对,虽说我们并不想与时尚玩定义,但就像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对时尚的解读。有人说时尚就是玩个性,有人说独立特行就是时尚,有人以繁为美,有人以简为美,有人推崇中式,有人推崇西式,不一而足。

而我们认为更关键的是,一个带有时尚色彩的人应有自己独特的概念和标志,不单是体现在对服装的选择和搭配上,涉及的范围也包括衣、食、行等各个方面。比如,一个西洋时尚者,他出行是乘坐梅赛德斯的跑车,衣服的品牌会是阿玛尼,鞋子会是古奇的,手表必然是卡地亚。如果是她,化妆品首选是夏奈尔,手提电话当选诺基亚。用餐时的开胃酒里,法国的白兰地是少不了的,饭后,这位时尚者再抽一支百乐门的香烟,阅读彼得・梅尔的《普罗旺斯》,听听萨克斯,或者,和身边的朋友谈谈阿兰・德波顿的《爱上浪漫》。如果是一个东方时尚者,除了喜欢着唐装外,他日常的生活主调会是关注古典家具的市场行情、玉石的款式,听昆曲或京戏,遛鸟,收藏旧时的书画、扇子,并注重于其上的印章落款,闲暇时他也会翻阅张岱的《西湖梦寻》、董桥散文等怡情书籍。如此,生活才显得完美。

而形式包裹下的时尚,其实暗藏着一个人对自身的角色设定。而这些,是无法靠经验论定,只能是凭借直觉去寻味。时尚究竟为何物,直叫人以时间和金钱的消耗相许,并陪以大量的精力研究,这是一个谜。欲要解谜的人也正如寻找阿拉丁神灯的人,许下一个愿望,神灯便会满足他的要求,让自己获得通往时尚的途径。可是,这会是真的么,天知道。我们或许只能以自己的喜好和认知去判别时尚的真谛,西洋也好,中式也罢,或者中西混合,派生出新时尚风潮,有碰撞,有糅合,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精彩,不是么?因为时尚的奥义对每个人而言,其实都是一杯理念的羹。

谁是我们的永久教师

余 日

黑格尔说过:“希腊是人类的永久老师。”可是我们不但对这个“老师”所知有限,即便通过一些图片和文字,也无法将那所谓的“古希腊的精神和美”,内化为我们自身对美的追求,对人生的态度,乃至内化为对时尚文化的认识。我们必须“另寻高明”。最直接的做法自然是寻找我们的传统中容易理解和学习的那一部分,尽管对今天的我们而言,能够讲得清楚说得明白的已经不多。

因周作人的希腊神话研究没有成为教科书,而让画家陈丹青引以为憾,我仍不敢肯定这是否兹事体大,因为有人鼓吹的“狼图腾”所弘扬的外向的敢争善夺的理论,一度成为时尚,却还是被我们“犹抱琵琶半遮面”地推到边缘。这样的时尚明显不像婉约含蓄的传统时尚那么讨喜。所谓的一眼就能捕捉的阳刚的张力,往往不敌内在的、暧昧的更多诉诸于意念的“审美内功”。

中国传统“时尚”来自两个路子:宫廷的和民间的,这两者的风格极为不相同。我们今天通过各种途径得以见识的多为宫廷的种种让人眼花缭乱的“时髦”。当它“流落”到民间之后自有一番改变,但立意、色彩、气质则万变不离其宗,透着“大一统”的神韵。虽然宫廷历经无数的变迁,尤其汉唐对外民族的借鉴乃至直接的“染指”,丰富了汉民族的时尚元素,但时下被大家津津乐道并且还能创造性地“拿来”的,则更多的是渐趋内敛和繁复的距今几百年的东西了。比如服饰中的旗袍,其流行的程度永高于“唐装汉服”。被改造后的旗袍犹如女人装饰在身体上的梦境,让性感和“内在之美”奇妙地交织在一起,虽然它在过去尚有等级之分,现在却一概被我们视为最能代表中国女性美的“身外之物”。我们往往习惯于说“东方时尚”如何如何,其实很不一样,然而因中国之大使人“不作他想”,“中国的”也就成了“东方的”,这真的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辛亥革命后旗袍大为盛行,固然增添了新的风采,但唐宋以来汉族女人常穿的对襟上衣,右衽大襟却未得改进,“失之于野”,令人扼腕。

来自民间的“时尚潮流”,似又有为官与为民之分,今天所谓的“明清家”,哪一件不是古代官府才会有的摆设。文房四宝、琴棋书画,当官的没玩精玩够怎可能风行于寻常百姓家。当它逞普及之势,便难脱庸俗和粗糙。但凡什么东西流行起来,也就意味着

它是可以被大量复制的。我们对时尚的误读就在于,那可望不可及的,对一些人来说“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而捣腾出来的玩意儿,才是真格的时尚,其他的不过是一波又一波的流行游戏而已。

但一些纯粹的“小民时尚”看来还是有相当的再生价值,如民居门窗上的“冰裂纹”、藤编、蜡染、蓝色印花布等,还有一些带宗教色彩的“古典艺术”,如今已被我们玩得近乎“伪民俗”了。

在传统时尚被我们所提及的诸项之中,我一直认为“汉字”是应能独占鳌头的。如果一定要说到所谓“东方时尚”最常见的元素,非“汉字”莫属。它今天的式微只能说明它有过相当的辉煌,“惠及天下”、“惊艳四方”。与此同时,不能忘记中国的一些传统节庆,这些节庆本身具备不少象征的意味,可谓“民智先开”的证明,而自这些节庆中派生出的不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其深远的影响所产生的效果至今仍有一些潜在的感染力;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我们重视的程度可能还不如与此不太沾边的邻居了。

时尚对人的影响理应是精神性的。形、色次之,价钱再次之。眼下是倒过来,就像我们谈到某位画家,都从他“卖了多少钱”说起,其它倒在其次。但我以为传统时尚要分阶段来看,宋明理学风行以降,国人从观念到思维方式、行为规范都保守得很,“灭人欲”大行其道,我读过法国人写的《停滞的帝国》(北京三联最近再版),难抑苦闷之感,在我们来说那是“乾隆盛世”,实质上正如黑格尔所言“个人在精神上没有个性……它只是君王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在一个精神上没有个性的地方,谁都做不了“教师”,也不会有深具生命力和美学意义的“时尚文化”。《论语》中记有达巷的人说孔子:“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孔子学问大但没有以某种专长成名)。我觉得倒可借喻我们的传统时尚:历史久,博大精深,仔细想又捉摸不透,不知何为历久弥新的特色。汉字吗?也只有汉字可以装装面子了。

站在Gucci这边

赵一兵

Gucci的家族故事与好莱坞像马丁・斯科赛斯这种高级别的导演拍的刺激来劲的电影有得一拼。它似乎应验了一种说法:凡奢侈品越是厉害的越有一些疯狂和不可思议的内涵在里面,才会发展到成为人人称道的时尚象征,脱离不开种种神奇的演绎。后人在陶醉于这些人间珍品的同时,是否也触摸到了它渐变的高贵的脉搏。

西方时尚的概念有着被我们神化了的演进的过程,其实被我们所认知并用来体现身份和品位,不过百年的事件。在大陆还出现过近半个世纪的断层,我们用红与灰,黑与蓝的纯色海洋将之淹没,让其转向。但一待国门打开-却发现它们就守在门外,依然或高雅或趾高气扬地纷涌而入,改变着我们的审美趣味,指引着某种身份的归类,我们的见识到了“他山之高”,我们要学会驾驭这种时尚语言,记住它的各种传奇。

作为时尚的认证物而言,西方的时尚发端于对服饰的讲究。在此,所谓的“西方时尚”可简单地与城市来划分,巴黎、伦敦、米兰,而今天的纽约只是后起之秀。整个西方都在看巴黎等处的宫廷里在玩什么新花样,国王与王后有多奢侈,西方总是冒出多么多令人惊叹的时尚之物,但这并没有上千年的历史,我们可以说:“传说中的西方时尚文化,与其历史相比,只能算一个年轻人。”封建时期的西方,某些科技的发展尤其是“战争艺术”永比“时尚”发达,并将东方永远甩在了后面,Gucci勉强算百年,香奈儿又有多久?正是如此,这些时尚品牌创始人的故事和个性,在被传扬之后,就是他们自家宝物的最佳代言人。相较于香奈儿本人,“香奈儿”只能算小角色。

这些来自时尚之都的“肉体装饰艺术”,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很多,我们变美、变性感、变有格调了。但它也需要人们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这自不待言,东西方都一样,“黄金是全部文明生活的灵魂。”我们的生活需要炫耀,文明多么依赖修饰,有时是不计成本的。正是因为人类懂得文明的最有说明力的体现是“享受和欣赏”,美妙之物便源源不断地冒出,让人们在争奇斗艳中深悟做人的好处,快乐以及炫耀。就对人类的生活所做的贡献而言,我一向站在如Gucci这样的“西方时尚”一边,从未动摇。它们太有个性了,虽然它们也被复制,但正宗就是正宗,它们的每一次创意都因走在涌流之先而让人叹为观止。你能错过Bobbi Brown的彩妆吗?你怎会不喜欢Chanel的手环,你早就忘情于它的精美绝伦。如果再戴上Miu Miu那本着欢快、绚丽的理念推出的太阳眼镜,可谓“星味十足”,因为Bobbi Brown的冷艳性感的妆容其灰褐色调烟熏的眼妆,哑光色调的腮红以及自然裸色的唇部,足以让你像明星似的随性地表达对生活的独特态度。

“为了安慰人类的心灵,时尚使我们变得悠闲和懂得美。”西方时尚的变化有其精神在里面,即满足人性的追求,张扬个性和惊世骇俗。它一会儿前卫一会儿复古,这些都是表面的,因为时尚的发达也意味着生活品质的可圈可点,由此来看,它是对人类的爱,对生活的爱。相对东方而言,整个西方时尚中的品种要多了许多,可多项选择,可有机地搭配,你就会觉得这么多的元素在里面,也就有无穷的创意衍生其中,它的生命力自然持久并强大,这便是它的秘密之所在。

当东方遇到西方

刘 渠

时尚这个话题,是最贴近我们生活,影响我们最深的内容。大到理论探讨,小到日常细节,都是我们议及的范围。福州一向是波澜不惊的城市,但是随着观念的转变,经济的发展,时尚的触觉也在悄悄探入这个城市的中心,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事件。某个仲夏的清晨,我们邀约了几位圈内人士,在衣锦坊的明清艺术博物馆内,在一片清雅幽静的古典氛围里展开了我们关于东西方时尚的话题。

荣洁

福建省奥神传媒广告有限责任公司副总

(R=荣洁,M=市场望)

“当你的文化和经济已经对别人有渗透和引导作用的话,你就是时尚。”

M:在你看来。时尚是什么样的概念?

R:时尚实际上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是被人所认可的,并且引领着社会的发展。一般大家想到时尚会觉得它是不是一种潮流,或者说是种经典。

我们讲的历史,我觉得可以定义为文化的传承。文化在当今社会被应用在好的地方,它就成为一种经典,而这种经典引领一段生活前进的时候就可以定位为时尚,否则我们只能定义为一种文化。

我认为真正的时尚是被一些社会精英或具有新思想的人所崇尚和推崇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因为时尚包含的元素太多了,吃、穿、住、行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都能和时尚沾边。像吃,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流行某种饮食文化,今天是川菜,明天可能就是粤菜了,它也是在不断地改变,在改变的过程中形成饮食文化的时尚。像我们现在吃西餐、日本料理等,可能会让我们去追逐,让我们去体会和感悟。而从穿和美容的角度,时尚的体现就更强烈了。现代社会是大交融、大流通的社会,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经济上,我们都会知道世界每个角落发生了什么,因为资讯发达了。

信息的流通引起人们思想的变化。作为现代人,应该怎么看待时尚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结合?对于时尚的追逐和把握,是人们物质达到

一定基础后必然有的需求。在追逐的过程中,作为中国人或者说民族在不断振兴的情况下,如何看待民族文化和时尚文化的结合?我们应该有一种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感,实际上中国的文化中因为已经过传承、改造,所以我们也可以把文化的东西融入到潮流里去,形成一种时尚的元素。中国在崛起、在复兴,中国的文化也在逐渐被人认识和接受。像前一段时间的中国风啊,还有人们对中餐的兴趣,都表明中国传统文化被人认可。因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才越是时尚的。

M:你怎么看待传统文化的回归?

R:我认为这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大的时候,就会寻找“我是谁?”寻找一个根,寻找一种自我,寻找这个民族固有的文化和历史。在寻找的过程中也会不断地证明和发展自己。在没落的时候,文化就很难流传。比如说大唐盛世时,中国的文化传扬几万里,远渡重洋。当国家的经济强盛的时候,文化就自然而然地引起人家的重视。中国现在正处于经济复兴期。文化和经济是息息相关的,像西方的文艺复兴也是处在太平盛世,因为只有在太平盛世的情况下人们才有精力去关注文化,否则处在动荡的时代,人们在朝不保夕、在对命运还不知道何去何从的时候,文化也一定不被别人所关注,包括对文化的追捧,都不能达到一种顶峰。

M:那您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是至上而下的吗?

R:我觉得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首先国家强大了,它的意识潮流会去推动来树立自己的地位,每个国家从大的来看就是

一个大民族。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如何让人家了解你,就是把最民族的东西呈现出来,这样才能让世界去认可你。站在个人的层面看,因为经济发展了,百姓同时也有这样的需求,人们会去寻找自我,寻找一个支撑点,这个支撑点就是一种根、一种文化的支撑。这是国家和百姓在太平盛世里一种相互共进的发展。国家强大了,我们到底应该拿什么东西来告诉别人“我是谁”,如何表现自己,国家是这样的,人也一样的,所以我觉得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而国家的精英阶层或者说主流阶层在这事是占主导作用的。他们往往是先觉醒的,国家也是因为先有精英对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不是说国家的其他分子没有作用。因为有一部分的主流人群,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而且起着引领作用。

M:你是怎么看待现在社会上追求西方流行时尚文化的现象呢?

R:我觉得还是要从经济发展来看,不能单纯把经济和文化割裂来看问题。因为他们的经济比我们发达,所以会在很多领域上超前于我们。

既然是超前的,就是流行的。这不是你认不认可的问题,而是首先你要研究它,看看世界最先进的在哪。中国的传统文化即便是古老,即便是要历史传承,也是要和现代的时代相结合的。我们不能割裂地看,不是你把历史的东西拿出来,它就一定是时尚。即便是历史的传承也要和现代的文化相结合。不能单单汉服拿来穿就一定是时尚的。不过在未来的发展中,把中国的元素放在服装上,就比如说旗袍,不是满大街都穿旗袍,是指服装的元素融入了中国旗袍的元素,包括图案、细节。

现在的年轻人一味地崇洋或者是一味的对西方文化的肯定,我觉得是思想意识的偏颇。我们不能单纯地追求西方,我们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就是我们要知道怎么保留中国的文化,怎么让中国的文化成为引领世界的时尚。但是因为世界是平的,我们不能因为要保留中国的文化,阻隔西方的时尚而关闭了这扇窗户。因为关闭了这扇窗户,你也不可能成为世界的时尚。当你的文化和经济已经对别人有渗透和引导作用的话,你就是时尚。

M:那你是怎么看待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R:我觉得实际上碰撞就是文化的交流。世界在大融合的情况下一定会有文化的交流。我们不能说西方的文化没有好的东西。对于西方文化,我们要兼收并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如此清醒,因为新鲜的东西会对人有刺激,对人有吸引,即便是坏的东西,刚开始大家也会有尝试、追逐的过程。当我们尝试后、证明后,我们就会发觉,西方的文化,可能也有不适合中国国土的。事物没有绝对化,都会有两面性,尝试过后可能就会回归了。

施会毅

中国华艺广播公司新闻部主任

(S=施会毅,M=市场望)

“所谓碰撞,一个是相融,一个就是矛盾。对于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国人天生有着吸收能力,中国一直都在吸收外族文化。”

M:您对于“时尚”这个概念是怎么理解的?

S:时尚是一个很大的框,一百个媒体可能给予的定义都不一样。我觉得时尚是对当下生活最敏感、最深刻的感受以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出来。

M:您是怎么看待当今中国社会过度推崇西方时尚文化这个现象的呢?

S:过度崇洋、过度实际上是一种落后的表现。我们以舶来品为时尚,甚至是人家已经丢弃的东西,包括社会产品和观念性的东西。这是一种文化无知的东西。有个概念叫后殖民时代。前殖民时代是用暴力来让人接受它的价值观念、它的文化、它的体系。后殖民时代是对发展中国家用它的文化、它的经济来殖民你。用符号化、经典化的语言来概括就是我们的文化现在就是A货文化,都是在模仿人家,就是仿制品,就是造假文化。

像现在福州有些楼盘的特点就是:洋、大、夸张。满眼望过去像是到了联合国,变成习惯。就像80年代戴蛤蟆镜,提着台三洋录音机,标签故意留在外面,回过头看看这一点都没有改变。另一方面是我们对这种现象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崇洋还融合了中国人官本位的思想,而我们毕竟也是在学习。就像原来哈韩的,都是一些小屁孩做的事,现在一些有地位的人也能接纳这种东西,穿得很休闲。社会的开放、经济的发展让老百姓也学会了包容。

M:这一阶段大家流行这些,下一阶段大家又好奇另一些。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S:我觉得这是阶段性的过程。中国人穷了这么多年,在潜意识里面对西方还是后怕的、自卑的、畏惧的,自信心不足。为什么中国人把体育拔得那么高,赢了一场排球赛可以被看做民族的骄傲国家的荣誉,我们觉得抬得太高了,这就是一种自卑的体现。当然这是一个阶段。我们的国家以发展经济为主,老百姓也会以经济指标来参照,崇洋是自然的事,因为积弱积太久了。明朝的时候西方人还在学中国。到了清朝之后基本上就是中国人学外国人了,而且是越学越没信心,越是被人打,越是又恨、又怕、又崇拜,这都是潜意识的。

M:那您是怎么看待传统文化的回归?

S:这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群体自信心增强的表现,我有这个底气了。原来感觉别人是对的,你的文化理念、道德观念、社会伦理观念还有你的经济发展,当你的经济发展领先了,其他方面也都会去学习它。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外国人就会来研究你。而我们自己的自信心增强了。象很多国家都有孔子学院,韩国人还来和我们争端午节的注册,还有西方人来跑到少林寺学武术。很多文化形式觉得是封建、没落的,现在重新拾起来。我觉得这赋予了新的含义。

M:你觉得这是什么样过程?由社会上层决定的吗?

S:我觉得这其实是一种共同的推动。老百姓往往是自发的,上层也有一定的推动力。这光靠社会机构是不够的,不能成为主体意识自觉的行动,这需要靠国家机构的推动。

M:那前一段时间,有一个推广汉服的机构,你怎么看?

S:我觉得这种意识很好,形式有点夸张了,更像是行为艺术。福州有一个汉服爱好者协会,平时上街也穿汉服,可以接受,但是你让我穿我不会穿。太刻意去追求了,实际上已经离开了人文历史环境。如果福州也出现了三点式协会呢?既然现在内衣都可以外穿了,那我现在穿着三点式出现在公众场合也没什么好非议的。穿汉服,作为一种文化推动的话,可以说聊备一格吧。

M:你怎么看待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S:我觉得在这个信息社会,文化的碰撞是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的。所谓碰撞,一个是相融,一个就是矛盾。对于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国人天生有着吸收能力,中国一直都在吸收外族文化。在汉朝的时候,佛教代表恒河文明进来;而唐朝的统治者就是混血儿,是匈奴人和汉族的结合,唐朝的文化很多是突厥的文化;清朝的文化就是少数民族的文化。所以中国人有很大的包容心,很多文化形成了中华文化。中国人有着天生的免疫力和吸收能力。说到碰撞,对于西方文化的吸收和迎接上,我们缺乏一种鉴别能力。要提高这种免疫力,在于国家繁荣昌盛和经济发展,在世界上地位提高了,有话语权了。

M:你觉得哪些内容可以纳入中国古典时尚这个范畴?

S:从中国元素切入的话有两个方面吧。一个是象唐装、家具、用具等物质方面中国传统元素。另外的属于观念方面的、意识形态方面的,一些已经成为显学的部分。像前一段时间报纸上有企业总裁EMBA的培训,重点内容就是国学,像《四书五经》啊,还有应用在商战上的《孙子兵法》。像西点军校也把《孙子兵法》推为经典。

M:那我们应该怎么推广这些呢?

S:媒介现在是最重要的推广形式,电视、报纸、杂志等等。媒介是把深奥、经典的东西变得通俗化。在这方面我们对媒介不能有过多的苛求,虽然有一部分有炒作的嫌疑。媒介属于大众传媒,面对的是普通老百姓。中国很多大的运动都是通过媒介,像《新青年》、《新生活》这些杂志都属于通俗杂志。做媒介的应该有这种责任感,来推广我们的传统文化。

福建古琴研究会常务理事

(X=萧,M=市场望)

“我们的骨子里保留着东方固有的思维方式就够了,形式无关紧要,需要的是骨子里的学养。”

M:在您看来,时尚是什么样的概念?

X:时尚实际上是一阵风、潮流。如果时尚可以永久不变的、恒定的那是最好不过的。

M:那您对当今社会崇尚西洋时尚是怎么看的呢?

X:这应该是一碗什锦粥,腊八粥、八宝粥一样的。我可能都喜欢,但我更喜欢喝白粥,简单纯粹。国外的舶来品登上我们的此岸之后,它们是彼岸,现在处于汇合期,还需要一个融合的过程。按照东方人固有的思维方式,从宗教来说,汉代之前只有儒道不分家的,到了汉代佛教传入中国,那时候也是汇合期,到了东、西晋南北朝的时候开始融合,我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改变。所以对于现代的西洋时尚盛行我觉得未尝不可,这是历史在一个时间线上的发展。

M:在您心目中哪些东西可以纳入中国古典时尚文化呢?

X:以古琴来说吧。我觉得现在有一种古琴风吹动了大家的心弦。为什么现在才吹动呢?因为历史造成了断代,断代之后大家遗忘了它,变成琴筝相混。古代的小孩在弱冠之年必定要学会琴、棋、书、画等,还有六艺,这是普及性的,就象现在小孩去学音乐、美术一样。

M:那是什么时候的?

X:应该是明代之前,是所有世子都要学的,不管能不能成为一技之长,单单把它当作学养,就是学识和素养。因为断代造成了大家不知道、不明白了,所以现在重新回归于我们的本土文化,又变成一种风气、一种时尚,而在当时不是时尚,而是非常普遍的。

M:您怎么看待今天社会传统文化的回归?

X:应该是在太平盛世大家才会去关注。一个人如果吃不饱、穿不暖,还在为温饱而发愁的时候,怎么会关注这些呢?除非那些安贫乐道、寻求寄托的有着自由思想的理想家吧,他们需要理想来滋养自己、来安慰自己;那些富贵人家,也有附庸风雅的一面,比如说家具都是紫檀的或者是黄花梨的;还有清雅,家具未必是高档的而是用竹器,在自然的包厢里点一盘檀香,在烟雾缭绕中寻找精神寄托。世态安稳,人们的心才会安定,安定之后才会有发展。这是一个循环过程,就象道家太极一样循环不变。

M:那象您这样,会不会影响到身边的人来重视传统文化呢?

X:我不敢这样想,我只是一个工作者,不敢说是传承者。传承有两种形式:一是家承,开始是贫穷的,富裕之后会让自己的孩子去学习,而后到第三代就升华了,到第四代第五代不知世故之后就断代了;另一种是世家,几代几代下来都不变。

M:您怎么看待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X:现在处于汇合期,信仰也是自由的,穿衣打扮也是自由的,大家是自由选择的。

M:那在您判断看来,我们的传统文化会是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X:如果有一项没落了就需要提倡,如果没有没落,就让它自由存在。象古琴,早在唐代就有文章记载“古人琴,今人多不弹”,从唐代到现在千年来它还在存在,自然传承的自然规律还保留着,也没有提倡,不象现在的风气一样以时尚的形式烘托起来,这是每一时期人的固有的选择。另外一种是时尚风,让大家都感受到它的美,如果这种美是纯真的、恒定不变的美,就能保留下来,如果只是噱头的话,这阵风就会变另一阵风所代替。

M:你觉得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象唐装需要时尚这阵风来烘托吗?就比如说汉服俱乐部那样的。

X:我尊重他们的意愿,认可他们的提倡和形式感,也肯定他们,但是有个度的问题。现在是一个圈子,有共同的爱好,大家可以自由地组合,自由的发展。

M:对于一些不感兴趣的人,可能会觉得汉服俱乐部很怪异,像行为艺术。

X:我觉得关于汉服主题的聚会穿汉服未尝不可。如果融入到一个人自己的生活也可以。但如果在大街上,那氛围就会觉得很怪异,因为现在大家都是西装领带的,我们在无形中被西化了。我们的骨子里保留着东方固有的思维方式就够了,形式无关紧要,需要的是骨子里的学养。

M:对比韩国、日本,他们在重要的日子会穿上国服,如韩服、和服。

X:这主要是历史造成的,传承断代了,文化断代了。民族大融合之后,以前有华夷之分,后来华夷不分,饮食也在融合,广东菜和闽菜相融合就成了闽粤菜,川菜到福州口味也会发生改变。所以西方的时尚和东方的时尚还是汇合期,每个人都会自由选择。

[结语]

有认可、有碰撞、间有建议和异议,既不绝对地固守东方时尚,也不一味偏向西方时尚,三位受访者都展示出各自中庸的一面,也都表现出热爱民族之美,并认为西洋时尚是完全可以融入我们民族的文化,显露出宽广的审美角度,同时引导我们回味中国正统的时尚文化,让我们对生活中的时尚文化理念有了更深一步的体会和感悟。

上一篇:闽北:房地产市场的春天来了吗? 下一篇:香水,女人的嗅觉之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