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和人员因素在ABO血型鉴定中的风险与控制

时间:2022-08-04 11:03:20

技术和人员因素在ABO血型鉴定中的风险与控制

摘要:目的 分析技术和人员因素对ABO血型鉴定的影响和风险控制。方法 通过对可能导致ABO血型鉴定不符的技术和人员因素的分析。结果 通过正确识别与控制,能有效提高ABO血型鉴定的符合性。结论 提高技术能力、增强工作责任心、规范操作,能正确鉴定ABO血型。

关键词:ABO血型鉴定;技术因素;人员因素;控制措施

ABO血型系统是输血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早发现的血型系统,是在1900年由Landsteiner提出的。当人体输入ABO血型不符的血液时会产生迅速地、完全地血管内溶血,会引起严重的输血反应,以至发生死亡事故。因此,血型鉴定正确与否是临床输血安全的先决条件。影响血型鉴定的因素有很多:抗原抗体因素、标本因素、技术因素及工作人员因素等。如何正确的识别与控制血型鉴定的风险因素是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有效的关键。本文主要探讨、分析技术和人员因素对ABO血型鉴定的影响和风险控制。

1 技术因素

1.1标准血清和标准红细胞 标准血清如用完后未及时放入冰箱,在室温下存放时间过长会使效价显著降低,导致亲合力不强,干扰正定型的判断,如抗A血清效价不高可将A2型误为O型,A2B型误为B型。标准红细胞的浓度太高或太低均会使抗原抗体比例失调而出现后带或前带现象,干扰反定型的鉴定。

1.2微柱凝胶卡 微柱凝胶卡与传统的试管法相比有更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且重复性好,可标准化。它利用凝胶间隙分子筛作用,使未凝集的红细胞通过离心后下沉至凝胶微柱的地步,而发生凝集的红细胞则因为体积超过了凝胶间隙的可滤过孔径而被阻留在微柱上面形成带状或凝集颗粒散布在凝胶中间。但临床上有很多患者体因为疾病的关系体内含有某些大分子蛋白,因不能通过凝胶间隙而造成假凝集的现象。或红细胞悬液中有颗粒物质、或血样本的血浆中存在冷抗体或蛋白异常,都会干扰检测结果的判读[1]。

1.3标本溶血 由于有操作者混匀的力道、幅度过大,标本受到剧烈震荡,止血带扎的时间过长、过紧,抽血不顺利,标本在高温环境中放置时间过长或环境温度太低(如冰箱)造成血液冻结等均可导致红细胞破坏而溶血。溶血标本对正反定型结果的判读都有干扰的作用。

1.4经验不足 某些疾病可引起血浆成分异常,如多发性骨髓瘤、某些肝脏病、巨球蛋白血症、传染病( 结核等)等患者往往存在大量的异常球蛋白及心肌梗死、感染、外伤、肿瘤等疾病可引起患者体内纤维蛋白增高;某些血浆扩溶剂药物,如聚维酮、羟乙基淀粉、右旋糖苷等,均易使红细胞发生缗钱凝集,经验不足易发生血型结果的误判。

1.5全自动血型鉴定仪 全自动血型鉴定仪灵敏度高,如果正、反定型的凝集强度在可疑的范围内,仪器就会判读为正反定型不符合。如果标本中有小凝块,标本有自身凝集、不规则抗体或抗体减弱、有亚型等,都会影响仪器结果的判读。

1.6控制措施

1.6.1标准血清每次使用完都应及时地放入冰箱保存。标准红细胞最好使用商品试剂红细胞,以确保血型鉴定的正确性。

1.6.2当用微柱凝胶卡做血型鉴定时,对有疑问的结果应结合其他方法联合检测,并结合患者的病史综合分析,以保证血型鉴定结果的正确性。

1.6.3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标本的采集、运送和存放,避免人为造成标本的溶血[1]。如发现送检标本溶血,在结合病史排除患者本身疾病影响外,应按规定拒收,退回重抽。

1.6.4当患者因为疾病原因导致血浆成分异常而致使血型鉴定过程中红细胞出现缗钱样凝集时,只要在血清中加2~3滴生理盐水,轻轻摇动,凝集即可消失。检验人员应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血型鉴定时能识别出这些"假凝集"现象,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1.6.5当仪器结果出现正反定型不符时,可先观察标本是否有凝块,如果标本符合要求,则可进行重复试验或用试管法进行复核确认。如果常规的方法不能解决正、反定型不符的问题,那么就要考虑标本是否有自身凝集,或进行抗体筛选、测定亚型来找出正、反定型不符的原因。

2 人员因素

2.1检验人员责任心不强、不遵守操作规程[1]

2.1.1操作中加错(或漏加)样本或试剂;离心速度不足或过度;判断结果时仅凭经验肉眼观察结果而未使用显微镜,忽略了一些细小的微凝集造成血型判断错误;标本有溶血等情况未按规定拒收。

2.1.2工作时精神不集中 由于精力分散、马虎大意,填写结果时笔误写错血型。

2.1.3使用不干净的试管、滴管,造成标本溶血而使血型检测错误。

2.1.4检验人员未认真核对送检标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2]。

2.1.5控制措施

2.1.5.1实验操作时要求检验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对送检的每一分标本认真负责,操作时一般先加血清再加红细胞悬液,以免发生漏加而造成判断错误;选择操作规程规定的离心速度;判断结果时一定要用显微镜,以免漏检;溶血标本影响结果的判读,应按规定退回重抽。

2.1.5.2 要加强责任心和专业理论学习。在出血型鉴定结果时,应实行双签名制度,由第二人进行复检和审核,以防止错判结果的发生。

2.1.5.3 进行试验时一定要选择干净的试管和滴管以免发生溶血。

2.1.5.4 在采集血样时应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制度,避免张冠李戴错误的发生。

2.2全自动血型鉴定仪的使用

2.2.1在使用全自动血型鉴定仪鉴定血型时,检验人员操作不规范,凝胶卡、试剂、标准红细胞、样本未按要求储存,致使试剂失效;试验前未将所需凝胶卡、试剂、标准红细胞、样本平衡至室温而直接进行试验。这些都有可能影响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2.2.2控制措施,规范使用全自动血型鉴定仪,所有的耗材、试剂、标准品和样本均应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储存;试验前应将所需的所有物品均平衡至室温后才能使用。

2.3护士因素

2.3.1多见为护士从输液侧采集血液标本,使血液标本被稀释,抗体水平下降以至结果判断错误。

2.3.2护士在抽取患者血液时未认真执行"三查七对",抽错患者标本,引起血型报告错误。

2.3.3控制措施,应加强护士实验前质量控制及工作责任心的培训,工作中应认真仔细,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遵守医疗技术操作规程,以杜绝类似错误的发生。

血型鉴定虽然操作简单,但要求检验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在血型鉴定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仔细,对每一分待检标本负责。遇到血型鉴定困难时,要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诊断,并联合其他血型鉴定实验(抗人球蛋白试验、吸收放散实验、唾液血型物质鉴定、ABO亚型鉴定等实验)综合分析,以确保血型鉴定结果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尚红,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3,121,118-134.

[2]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S].2000.

上一篇:我要为他募个家 下一篇:不同剂量黄体酮在早期流产观察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