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心血管内科护理中风险问题研究及应对措施

时间:2022-08-04 10:48:19

针对心血管内科护理中风险问题研究及应对措施

摘要:目的:分析心内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因素,探讨相应的应对措施,以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科收治的212例患者临床资料,并根据其护理管理方式随机分为采取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组(106例)、对照组(106例)。总结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因素,探讨应对措施。

结果:对照组发生护理风险事件8例(7.55%),研究组发生护理风险事件2例(1.89%)。研究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纠纷投诉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结论:提高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加强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可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效果。

关键词:风险管理 心内科 护理管理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379-02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国民和社会对护理人员护理水平要求日益提高。由于心内科患者病情发展迅速、不可预见性显著、病死率较高等,导致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风险明显高于其他科室,更易发生护理纠纷问题。所谓护理风险即是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危害因素直接或间接对患者中造成严重损伤的可能[1]。护理风险不仅具有常规风险的特征,还具有其独特特征,如:不确定性、高水平性、复杂性及后果严重性等。我科对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部分患者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其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中,男性150例,女性62例;年龄分布在44~78岁间,平均年龄为(60.3±9.7)岁。本组患者均确诊为心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冠心病(46例)、原发性高血压(94例)、心律失常(35例)、心脏病(26例)及其他(11例)。本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106例。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疾病、病情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回顾性分析本研究中患者出现的风险问题资料,总结、分析护理管理中潜在风险因素,并据此提出可行的护理风险管理应对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护理管理效果。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对照组106例患者中,发生护理风险事件8例(7.55%)。其中,输液反应2例、碰伤2例、跌倒3例、褥疮1例;5例出现护理纠纷。研究组106例患者中,发生护理风险事件2例(1.89%),均为跌倒,其中1例出现护理纠纷。两组患者在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纠纷投诉率、护理满意度方面差异性显著(P

3 讨论

3.1 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1)患者及家属因素:心血管内科患者平均年龄较大,身体机能减退,行动不便,自我保护能力降低。加之,患者一般病情危重,病情进展迅速,部分患者甚至处于意识障碍状态,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了护理管理风险。另外,某些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患者及家属对疾病认识不足,出现违反医院规章制度,私自外出,不配合护理工作,增加了护理管理的难度[2]。而一些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突然进展难以接受或不理解,也可导致护理纠纷问题的出现。

(2)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责任意识等与护理效果密切相关。部分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年龄较小、经验不足、人文素养不够、对护理风险重视程度不到位,造成整体护理难以实施、护理效果难以满足患者生理、心理等各方面需求的现象,成为了护理管理的潜在性风险因素。

(3)医疗设备及药物因素:随着科学技术及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先进的医疗器械、设备及药物日新月异,这对护理人员及时了解、学习新设备、新药物使用及其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医疗设备及药物本身的安全性对护理风险有一定影响,心内科药物种类多、用量要求严格;而另一方面,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对药物及设备的不当使用也增加了护理风险[3]。

(4)其他因素:鉴于临床实践中,大多数护理人员风险意识不足、院内风险防范措施训练不到位、缺乏行之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机制的实际情况,这里所说的其他因素主要是指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因素。

3.2 护理风险防止措施。

(1)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养及风险防范的认识。重视对护理人员专业水平、操作技能、人文素养的训练和培养,执行有效的管理制度。培养护理人员的专业热情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护理能力,以满足患者需要。组织护理人员定期对护理风险认知体系进行系统的学习,增强患者护理风险防范意识。

(2)重视良好的护患沟通。良好的护患沟通构成了防范护理风险的关键。良好的沟通既可满足患者心理需要,又可提高患者配合度,还帮助护理人员及时了解患者生理、心理变化,及时防范风险事件发生。

(3)医疗设备及药物安全管理。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学习医疗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和药物的适应症、用量、不良反应等,避免风险事件发生。此外,还需对专业设备、药物进行定期检查、专人管理等。

(4)建立风险管理制度。设置专门的护理管理风险管理机构以识别护理风险、监督护理过程、处理风险事件,并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护理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风险预案及防范措施[4]。

参考文献

[1] 徐小雅,王永生,王效惠,等.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四川医学,2012,33(5):906-908

[2] 甄锡云,张丽敏,郭毓萍.心内科护理风险分析和防范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0(3):693-694

[3] 耿志洁,权月,田丽,等.无陪护病区住院患者的安全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10,14(6):15-16

[4] 王育红.心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387-388

上一篇: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活动空间 下一篇:解决分数实际问题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