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对我国环境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

时间:2022-08-04 06:48:42

对外贸易对我国环境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

摘要:为了考察近十年来对外贸易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环境质量的不同影响,本文选取了2000-200 8年我国30个省、市和自治区的贸易与环境方面的相关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东中西部 地区对外贸易对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规模效应加剧了我国 的环境污染,技术效应减少了东部地区的环境污染,结构效应增加了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环境 污染但减少了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环境政策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总的来说,贸易开放度 的提高对东部环境质量的改善有积极影响,但对中西部地区有负面影响,中西部地区确实存 在“污染天堂”的现象。因此对于中西部地区我们需要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力度,阻止国外污 染企业的转移,同时要加快贸易结构调整,逐步降低污染行业的贸易比重,大力促进清洁型 、环保型行业的发展,从而降低对外贸易对中西部地区的负面影响,并扩大其积极影响,使 对外贸易的正面影响不仅局限于东部地区,也可以惠及中西部地区。

关键词 对外贸易;环境污染;区域差异;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 X3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12-0159-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12.032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贸易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我国进出口总额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快 速增长,进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4 742.9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5 632.6亿美元,年均增长2 3.80%,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40.08%增加到2008年的59.41%,外商直接投资 也由2000年的407.15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923.95亿美元(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 并经过计算得到)。与此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污 染以及其他环境问题也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那么对外贸易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是否 会产生和加重环境污染便成为一个争论的焦点。因此,本文试图利用2000-2008年我国30个 省的面板数据,分析对外贸易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环境污染的不同影响,以期寻找在对外贸 易过程中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能抑制环境污染的重要政策变量。

1 文献回顾

目前,国际学术界对自由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已经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无 论从短期还是从长期来看,自由贸易所引起的环境后果都是有害的,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 言,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将直接导致环境质量的恶化;另一种观点认为,尽管自由贸易在短 期内的环境效应是有害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由贸易将对环境产生长期的有益的影响。对 于这种影响,可以通过考察三种效应来把握,即:规模效应,表示经济活动规模发生的改变 ;结构效应,表示生产产品(或产业结构)的变化;技术效应,代表生产技术的改变。一般 来说,规模效应会加重环境恶化,但当生产结构的变化从“肮脏物品”向“清洁物品”转换 或者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时,自由贸易反而会使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Grossman和Krueger[1]的研究发现,当收入达到某个水平以后,上述结构效应和技 术效应的总和将会超过规模效应,因此自由贸易在长期对环境质量的改善是有帮助的。按照 这种观点,一国的收入越高(这被认为是自由贸易的结果),那么环境损失也就越低。Lope z[2]也获得了类似的结果,他认为自由贸易的影响取决于生产过程中传统生产要素 与污染的替代弹性,以及当偏好完全不同时收入的效用曲线的相对弯曲程度。这方面的经验 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1991年Grossman和Krueger[3]通过对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 A)内有关国家跨部门空气质量的考察,得到了经济增长与污染物排放的倒U型关系。1992年 Lucas等[4]发现,1960-1988年发展中国家的污染排放量和污染密集型产业扩张迅 速,而当其中的一些国家达到了较高的收入水平后,污染物排放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对此现 象的解释是,由于制造业在这些国家GDP构成中所占份额的下降,而并非是由于这些国家采 用了更为清洁的生产技术。Birdsall和Wheeler[5]对拉丁美洲国家进行的研究则发 现一国的开放程度(以该国的贸易制度和外国投资来衡量)与其污染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关系 密切。在贸易自由化(如取消对新技术进口和外资进入的限制等)的前提下,工业化国家较 高的环境标准将被传递到发展中国家,于是经济越开放的国家,在清洁生产技术方面的进步 也就越快。Antweiler等[6]也研究了一国贸易开放度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得出的结 论是贸易自由化有益于环境保护,一国的贸易限制越少,环境污染也就越少。Dean[7 ]通过建立一个联立方程模型,考察了贸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发现自由贸易对环境质量 既有直接的、短期的负面影响,又有间接的、长期的积极影响。具体地说,国内贸易条件的 改善将会直接导致环境污染的增加,短期内自由贸易将令环境质量恶化;但长期来看,对外 开放度的提高会极大地促进收入的增长,收入的增长又会推动对环境质量的需求从而起到遏 制环境质量恶化的作用,贸易自由化的间接影响是减轻了对环境的损害。

当然有一部分学者持有相反的观点。Copeland和Taylor[8]在一个北南贸易模型(N orthSouth model)中,从规模、结构以及技术等方面对国际贸易与环境质量的关系做的 理论分析表明自由贸易减轻了北方国家的环境污染,但是增加了南方的污染,结果在世界范 围内污染物的总量可能是增加的,北方国家对南方国家的转移支付能够减少全球范围的污染 总量。Chichilnisky[9]考察了当有关国家缺少明确界定的产权时,自由贸易对自 然资源利用的影响。给定两个具有相同技术、自然禀赋和偏好的区域间的贸易,如果其中一 个区域的环境资源产权不清,那么现实中的为防止资源过度使用而设立的税收政策极有可能 导致对环境资源的过度利用从而对全球环境构成威胁。 Esty和Geradin[10]都指出,作为全球贸易自由化的结果,各国会纷纷降低各自的 环境质量标准以维持或增强 竞争力,出现所谓的“向(环境标准)底线赛跑”(race to the bottom)的现象,甚至出现阻 挠环境立法等 漠视环境管制的现象。Ropke[11]声称贸易制度本质上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内部出 了问题),尤其是发展 中国家的贸易收益(从环境角度上看)是值得怀疑的。Ropke指出国际贸易会在某些方面引起 环境问题, 例如自然资源的低估,不惜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扩大了环境的外部性影响等等,因 此应该减少贸 易活动。Daly和Goodland[12]也认为许多环境问题是无法通过不受管制的市 场(如自由贸易)来得到公平 地、有效地和持续地解决的。Ekins,Folke和Costanza[13]还从环境角度批判了贸 易对环境有益的论调,其 理论的主旋律是:作为贸易自由化的一种结果,经济增长产生的好处绝非像某些学者声称的 那样被用于环 境保护事业;即便上述增加的贸易收益用到了环境保护,那么对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 不可逆转的即 无法修复的环境损害也是无济于事的;与贸易有关的运输量的攀升将会导致更多的与能源相 关的环境损害。 Lopez[14]对非洲国家加纳的一项研究显示,随着贸易自由化的进一步加深,将会 导致生物资源的进一步灭失 和毁林事件的不断发生。Wheeler[15]选取了美国以及接受外资最大的三个发展中 国家即中国、巴西和墨西哥 等国的空气质量的变动趋势为分析样本,其分析结论清楚地表明,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空气 质量在上述四 个国家的主要大城市中都呈下降的趋势,因此自由贸易对这几个国家环境质量的影响是负面 的。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实证研究中多采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抽样数据进行研究,即使采 用中国数据的研究,也多是上世纪末的数据。众所周知,近十年来,中国贸易开放程度不断 加大,经济高速增长,因此,早期的研究并不能反映中国近十年来的情况。另外,中国经济 发展具有地区之间不平衡的特征,因此对东中西部地区分别研究,可能更具有现实意义。

2 模型的建立及数据来源

2.1 模型的建立

本文在Antweiler,Copeland和Taylor[6]的理论模型基础上进行修正作为实证分析 的依据,该模型中将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分为规模、技术和结构效应,进一步将这些效应分解 为更具体的经济因素:经济规模、资本与劳动比、收入水平、贸易开放度以及国家类型等。 本文将贸易开放度表示为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两部分,具体的计量模型为:

lnz=c0+c1lnS+c2lnk+c3ln I+c4ln +c5lnF+c6lnT

其中z为表示环境污染水平,用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以下简称省)每年的工业二氧化硫 排放量来表示;S为表征规模效应的解释变量,用各省每年的工业GDP表示,为消除 物价影响,各地工业GDP均使用工业GDP指数平减后的真实工业GDP(2000年不变价);k为表征结构效应的解释变量,用各省每年的资本劳动比表示,由总投资额与从业人员之 比计算而得,其中各省固定资产投资额也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了平减(2000年不变 价);I为人均收入的解释变量,用各省每年的人均GDP表示,同样为消除物价 影响 ,各地人均GDP均使用人均GDP指数平减后的真实人均GDP(2000年不变价,对于个别没有人 均GDP指数数据的省份,采用GDP指数来代替);狻TBZ〗代表各省每年的外贸依 存度,用当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与各地GDP的比值表示;F代表各省每年的外 资依存度,用当年实际利用外资额与各地GDP的比值来表示;T代表各省治 理环境污染的力度,用当年工业污染治理项目投资完成额与当地GDP的比值表示。

2.2 数据来源

本文在分析中采用的是我国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2000-2008年的面板数据,并将其划分 为东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 、广东和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 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因西 藏统计数据缺失较多,因此本文的分析不包括。数据来源为各地2001-2009年统计年鉴 ,以及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并经过整理计算而得。

3 计量分析

3.1 Hausman检验

首先利用Eviews 6.0软件对东中西部地区的三个面板数据分别估计随机效应模型并进行Haus man检验,东中西部地区Hausman统计量的值分别为22.865 924、392.407 729和13.705

696,相对应的概率分别为0.000 8、0和0.033 1。检验结果表明三个地区在5%的显著水平上 都拒绝了随机效应原假设,应该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3.2 计量结果

由于需要对东中西部每个地区分别进行估计,同时又要考虑每个省的差异,因此选择固定效 应变截距模型进行检验,考虑到截面个数较多而时间序列个数较少,因此采用了截面加权回 归(Cross Section Weights),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变量对各个地区污染排放有着不同的影响。

(1)从工业GDP对污染排放的影响来看,工业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东中西部地区污染排 放分别增加约1.20、1.26和1.73个百分点。在显著性水平为5%的条件下,各地区经济规 模对污染排放的影响是显著的。

(2)从资本劳动比对污染排放的影响来看,资本劳动比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污染 排放增加约0.60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增加约0.82个百分点, 而西部地区减少

0.60个百分点 。在显著性水平为1%的条件下, 各地区资本劳动比对污染排放的影响是显著的。西部地区 的结果与Antweiler,Copeland和Taylor[6]的模型中“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 型产业分别是重污染产业和轻污染产业”的理论假设相悖。产生这种反常现象的可能解释是 Antweiler,Copeland和Taylor的模型是一个抽象简化模型,现实中无论是资本密集型产业 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都有污染程度较高的行业,只不过前者相对于后者高污染的部门更多而 已。

(3)从人均收入水平对污染排放的影响来看,人均收入水平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东部地区 污染排放减少2.13个百分点,在显著性水平为1%的条件下,东部地区人均收入水平对污染排 放的影响是显著的。而中西部地区污染排放相应增加0.25和0.74个百分点,但均不显著。这 个现象可以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来进行解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揭示出环境质量开 始随着收入增加而恶化, 收入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后随收入增加而改善,即环境质量与收入 呈倒U型关系。从本文的计量结果来看,东部地区已经越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最高点,而 中西部地区还没有越过最高点,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污染排放还有增加的趋势。另外,有 学者(Grossman等[3];Antweiler等[6];Copland等[8])认为 人均收入(或滞后的人均收入)可以表示技术水平,认为人均收入越高,公众对环境的需求 越多, 进而促进技术水平提高,本文也沿用这一逻辑推断。

(4)从进出口贸易比重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效果来看,贸易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东部地 区污染排放减少约0.08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地区分别增加约0.73和0.14个百分点,在显著性 水平为10%的条件下,进出口贸易比重对东部地区环境污染的影响不显著,而对中西部地区 的影响是显著的。

(5)从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效果来看,外商直接投资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 点,东部地区污染排放减少约0.14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地区污染排放分别增加约0.09和0.11 个百分点,在显著性水平为10%的条件下,各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是显 著的。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引资质量和结构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根据“污染 天堂假说”推论,自由贸易的开展使得发达国家更易于将那些能源(资源)密集型、污染严 重的产业通过投资的方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因此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恶化。从本文的计 量结果来看,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确实存在“污染天堂”现象。

(6)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比重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效果来看,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比重每提高 一个百分点,东中西部地区污染排放分别减少约0.04、0.04和0.07个百分点,这与我们的预 期是一致的。但在在显著性水平为5%的条件下,只有西部地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比重对环境 污染的影响是显著的。也就是说,东中部地区的污染治理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4 结论和建议

依据以上对东中西部地区面板数据的回归结果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1)规模效应会进一步加剧我国的环境污染。随着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贸易推动了我国 经济的持续增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但它也同时带来了经济增长的副产品――环境污染水 平的提高。在人们的环境偏好――收入弹性不高、环境管制不健全的条件下,环境质量仍然 会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而趋于恶化。

(2)结构效应增加了东中部地区的环境污染但减轻了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程度。东部地区 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由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但由于环境监管不严,环境标 准不统一等原因,这些资本密集型企业有相当一部分属污染型企业,从而导致该地区环境污 染更加严重;中部地区结构效应也为正,说明该地区的结构转换也带来了更多的环境污染; 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东部和西部不同,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 调整正朝着有利于环境改善的方向发展。一般地,当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再过于依赖资源 的开采、能源品的消耗,而是转向依靠技术革新、生产率提高以及管理、组织形式的创新时 ,工业生产的环境压力将会得到有力地缓解。因此,掠夺式开发、粗放式经营,甚至以牺牲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可取的。

(3)技术效应明显降低了东部地区的环境污染程度,但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不明显。因此 ,中西部地区应加大对环保技术的研发投入,加速环保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引导并 扶持环保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经济和贸易的新增长点。同时应充分利用对外贸易消除发达 国家技术壁垒的有利时机,鼓励引入国际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和设备,并对国内引进环保技 术的企业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与优惠。

(4)贸易开放度的提高有利于东部地区环境的改善,但加剧了中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近 十年来,中西部地区的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出口的环境负效应大于进口的环境正效 应,致使中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有进一步加剧之势。同时,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也加重了中 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原因是中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仍然集中于加工制造业,环保治理配 套设施不健全,相应的治污减排约束机制不强。随着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的高速增长, 中西部地区也为此付出了高昂的资源环境代价,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中西部地区 的环境污染是否会进一步恶化将主要取决于整个地区环境管制的力度,以及综合运用行政、 法律、经济、教育和科技手段促进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能力。我们绝不能因为对外贸易带 来了环境污染而否定对外开放的政策,相反我们还要继续扩大并提升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 质量和层次,充分利用WTO的相关规则,实施结构性梯度开放策略,用适当加快污染产业的 开放程度来换取对清洁产业的合理保护。同时,要贯彻落实外资的产业导向政策,鼓励绿色 科技型外资的引入,限制或禁止污染产业向区内转移,那么贸易开放必将在推动经济增长的 同时改善中西部地区的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Grossman G M,Krueger A B.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 ent[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110(2):353-377.

[2]Lopez R. The Environment as a Factor of Production: the Effects of Economi c Growth and Trade Liberalization[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 anagement,1994, 27(2):163-184.

[3]Grossman GM, Krueger AB.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he North Americ an Free Trade Agreement[R]. NBER. 1991, Working paper 3914.

[4]Lucas R E B Hettige H, Wheeler D. Economic Development, Envir onmental Regul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of Toxic Industrial Polluti on: 1960-1988[A], in P.Low , ed. ,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C ].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1992.

[5]Birdsall N, Wheeler D. Trade Policy and Industrial Pollution in Latin

America: Where are the Pollution Havens[A]? in P. Low , ed. , International T rade and the Environment[C].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1992.

[6]Antweiler W, Copeland B R,Taylor M S. Is Free Trade Good for theEnvironmen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1, 91(4):877-908.

[7]Dean J,Gangopadhyay S. Export Ban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 dUnemployment,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7, 1(3):324-336.

[8]Copeland B R, Taylor M S. NorthSouth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 t[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4, 109(3):755-787.

[9]Chichilnisky G. NorthSouth Trade and the Global Environment [J]. A 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4, 84(4):851-874.

[10]Esty D C, Geradin D. Market Access, Competitiveness, andHarmoniz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in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J]. TheHarvard Environmental Law Review, 1997, 21(1): 265 - 336.

[11]Ropke I. Trade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A Critical Assessmentof the “Free Trade Dogma”.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4, 9(1): 13-22.

[12]Daly H,Goodland R. An Ecologicaleconomic Assessment of Deregulati on of InternationalCommerceunder GATT.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4, 9(1): 73- 92.

[13]Ekins P, Folke, C, Costanza R. Trade,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The Issues in Perspective.Ecological Economics, 1994, 9(1): 1-12.

[14]Lopez R. Environmental Externalities in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nd th eImpact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TheCase of Ghana.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 mics, 1997, 53(1): 17-39.

[15]Wheeler D. Racing to the Bottom? Foreign Investment and Air PollutioninDeveloping Countries. Journalof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2001,10(3):225-246.

上一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应用进展 下一篇:可持续消费的三维伦理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