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思考

时间:2022-08-04 02:43:17

浅析高职院校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思考

【摘要】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主体性理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应当借助马克思主体性理论,准确地为个人进行历史定位,努力创造条件,正确引领个人加强自身发展以溶入世界历史。高职院校作为学生发展的“特定阶段”,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创造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空间,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以学生成长成才成功为宗旨,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为本,构建主体性教学模式。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实践活动。

【关键词】主体性;高职院校;个人发展;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主体作为一个关系性哲学范畴,可以从多角度去理解和把握,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来解释,主体是在与客体、与他人、与自我的现实关系中确立起来的。从教育活动来看,教学的主体指的是教师和学生,他们不仅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教学的客体,同时又是各自活动(“教”或“学”)的主体和对方活动的客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具有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等主体性。主体性是一个人活动的灵魂,没有个体的主体性就谈不上个性的发展,在教学中它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的前提。

个人的发展,实质上是人的主体性不断提高和张扬的结果。努力弘扬主体性理论,大力培育人的主体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目前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既有一般大学生的共性,又因其独特的专业背景而有着特殊的发展模式,高职学生的主体性是在教育和社会实践中不断形成的,主要体现在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程度和深度。在高职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为指导,对高职学生从单纯的“职业能力”培养转变为“综合素质”培养,成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追求,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主体性教学模式。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主体性剖析

人的主体性是人区别与动物的标志之一,它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的特定属性,属于人性的更高层次。人的主体性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环境是主体发挥主体性作用的场所,社会环境中的一切事情,都可能成为主体发挥主体性作用的客体。对于人的主体性,可以理解为是人在与客体相互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完善自我、促进个人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内在特性。

(一)自觉树立主体意识

主体性是一个人活动的灵魂,它需要个体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内省,主体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一个人如果没有这种意识,就不能将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不能有意识地控制、调节自己在进行的活动。过去三十多年改革开发的深入,引发了中国社会在政治生活、文化生活、道德意识形态等整个社会结构的变革,一个明显结果就是个人的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显著增强。这一情形反映在德育理论上,就是“人的主体性”思想得以确定。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已成为当代人的共识。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是实践能力。因此,以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为指导,把发展主体“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以学生成长成才成功为宗旨,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为本。

(二)正确认识高职学生的主体性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高职学生的主体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自主性。学生在接整个教育活动中,会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设计学习计划,并以自我的方式表现自我、调节自我并控制自我①。二是能动性。学生对理论和思想的吸收,有赖于学生将思想和理论与其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接受、加工并且应用于生活环境。三是创新性。创新性是衡量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尺度。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竞争越来越激烈。在知识更新迅速,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创新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了社会进步的快慢,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没有创新意识也就无法推动社会的进步。教育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只有对接受到的思想和理论有了正确认识,结合自身情况,理性地分析自己,并创造性地去解决自己学习工作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二、科学构建高职院校主体性教学

主体性教学概括地说就是启发、发展、构建人的主体性结构的一种教学活动,它是以培养和发挥人的主体性为价值取向,以发挥师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以创造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为条件,以知识为载体,师生主动参与,主体共同发展的新型教学观。它强调教师作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参与和自我发展,使二者的主体作用特别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是一种互为主体的教学,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教学。

(一)注重主体素质的提高

在当今社会条件下,过多关注知识系统的现代化发展,而对于自身素质的提升却未加注意,人们丰富多彩的情感、意志生活不见了,人性被扭曲。在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过程中,知识的提升是其基本方面,情感与意志的提升则更为重要。因为,教育的普及可以提供给个人足够的知识基础,但仅有知识的提升,就会使主体性的确立只停留于部分人当中,同时,个人的主体能力和主体意识的发挥,在情感与意志方面,更易于停留在传统的泥沼之中,更易于走向道德与价值意义上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所以我们应该清楚的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更需要考虑主体的素质的发展以及主体素质发展自身的特点,因为情感与意志的现代化比知识的现代更新要来得复杂、困难得多。因此,应对科学建构主体性教学,首先就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高扬人的主体性,在现有的生产力条件下,既尊重客观历史规律又发挥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提高主体自身的各方面素质,来整合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来提升主体的知情意并克服在价值、情感等等方面的迷失,引导主体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以知识为载体进行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发展的活动。教师和学生是教和学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两个主体,只有承认并尊重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才能促进教师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推进主体性教学的进行,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然而传统教学往往总在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而忽略了学生,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促进学生学习,增加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而提升自我。教育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其最终的结果取决于学生在参与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地位的教育理念是理所当然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能促其在学习活动中参与自身发展,发挥自己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对自己更有责任,并对自身提出严格的要求。

(三)创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教师教有所长,学生学有所获,每个人的个性、创造性、主体性得到张扬,是主体性教学追求的目标。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那些独到、新颖的见解,要及时的表扬、鼓励。任何人都有一种实现自我价值和获得成功的渴望,而价值和成功是通过他人的赏识、鼓励实现的。因此,对于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以鼓励,这会使学生产生成功的愉悦感,进而推动他们不断的进步。只有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注重情意教学,才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充分主动地获取知识,展示主体的个性,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综述

构建高职主体性教学可从多方面来探索,只要高职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真正地尊重与重视活动对象与自己的价值、个性,以人为本,以发展学生的素质为核心,高职教育的发展必将迈上一个新的平台。

注释:

①李革.思想政治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3(6):159-161.

参考文献:

[1]黄葳.主体性教育理论:时代的教育哲学[J].教育研究,2002(4).

[2]张传燧.教育的主体与主体性教育散论[J].教师教育研究,2004(3).

[3]华长慧.教学创新:构建师生互为主体的平台[J].教育研究,2003(9).

上一篇:从《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梦境看复调小说 下一篇:六年制语文教学方案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