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分析

时间:2022-08-04 12:29:47

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药方治疗肠易激性综合征(IBS)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前来本院就诊的125例IBS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65例以及对照组60例,观察组患者应用中药方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阿米替林进行治疗,两组患者服药期间均对其进行心理辅导,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38%,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患者总有效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中药方;阿米替林;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65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45-02

肠易激综合症(IBS),一种易发性的肠道功能性疾病,临床主要有腹泻、腹痛、腹胀、恶心与呕吐、便秘及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等症状[1]。在中医学上与“腹泻”、“腹痛”、“便秘”归为同一范畴。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近年发生IBS的患者不断增加,IBS没有特效药物治疗,目前主要是通过纠正胃肠动力、改善中枢情感、纠正内脏杆菌、恢复胃肠菌群等改善IBS症状[2]。运用中医理论治疗IBS的临床疗效已经获得患者及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一致认可,为此本文将对IBS患者应用中药方联合西药治疗,患者治疗效果让人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前来本院就诊的125例IBS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72例,女性患者53例,患者年龄为2岁-62岁,平均年龄为(385±58)岁,患者病情为12个月-18年,平均病情为(85±37)年。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将其分为观察组65例以及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上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患者在最近三个月至少有3天时间出现腹部不适或疼痛症状;②患者排便后症状有所改善;③患者排便频率改变:每天排便次数大于3次或每周小于3次;④患者粪便性状发生改变:大便松散、稀水便或硬便、块状便;⑤持续腹胀;⑥排便费力或排便急迫。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阿米替林进行治疗,每天3次,每次25mg,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持续治疗1个月;观察组患者:中医辨证施治,气滞胃痛:柴胡,白芍均5g,丹参、木香、乌药均8g,甘草2g,沸腾水煎,每日2剂,早晚各服用1次。脾胃虚寒:黄芪8g,炙甘草、白芍各10g,3片生姜,大枣5枚,桂枝5g,每天水煎服用,每日2剂,早晚各1次。对于火郁胃痛者:黄连、黄芩、延胡索、大黄各8g,龙胆草、柴胡、栀子各3g,肝气郁结的患者可加茯苓2g,柴胡2g,每日一剂,早晚各1次。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 果

经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38%,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患者总有效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IBS是门诊中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相关研究指出,精神心理压力过大、内脏感知过度、脑肠调节功能紊乱、胃肠代谢过敏均会诱发IBS的发生[3]。临床上对IBS的治疗通常采用镇静药物、解痉药物、促动力药物、阿片类抑制剂等,这些药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腹泻、腹痛、便秘等症状。国内外相关研究指出,IBS的发生与患者心理应激反应具有密切的关系,心理应激反应会增加患者下丘脑释放肾下腺皮质激素,从而导致IBS症状的发生,因此对IBS的治疗过程中单纯改善IBS腹部症状只能起到治标不治本的功效[4]。目前临床上对IBS的治疗会应用小剂量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治疗,阿米替林属于其中一种,通过对患者应用抗抑郁药物并配合心理治疗可起到较理想的治疗效果。但由于抗抑制药物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毒副作用,从而导致患者用药依从性下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中医理论认为肝主疏泄,是调节气血运行的中枢,同时对人体情志方面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俗话“怒能伤肝”,肝脏对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在应激状态下具有合成能量及物质代谢的功能。脾主运化、过度思虑及抑郁会对脾脏造成损害,脾气则气弱,中焦气滞,水谷不化,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胃纳、胃肠便溏等胃肠疾病。本研究中采用中医辨证治疗,黄芪具有提高免疫力,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白术具有健脾利湿、助运作用;白牡丹具有平肝、软化、敛阴的作用,甘草具有镇痛作用,将上述药物配伍入药可以达到健脾益气,生肌止痛的作用。根据不同机构的临床疗效适当调整用药,可以起到正确的医学目的,符合中医理论辨证治疗。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38%,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667%,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从而说明通过中药方对IBS的治疗效果更理想,且对患者毒副作用较低,患者对其具有较好的耐受性,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来要良,魏玮肠易激综合征心理因素的中医认识[J]中国消化内镜,2008(12):28-30

[2] 张声生,许文君,陈贞,等基于随证加减的疏肝健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近期和中期疗效的评价[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9,30(4):436-440

[3] 穆标,刘之武,姚宏昌,等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的多中心临床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09,7(12):1215-1216

[4] 孔庆建,张辉,孙波,等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与发病机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6,9(10):1033-1034

上一篇:市场经济下医院无形资产管理分析 下一篇:活血理气疏肝汤在胃痛临床治疗中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