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之惑 第7期

时间:2022-08-04 08:37:47

数据之惑 第7期

对于步入经济高速发展时代的中国社会来说,形形的统计数据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地融入中国经济。这些经济数据,无论是源自国家统计局还是来自其他部门,皆广受关注,更是财经媒体报道的重中之重。尤其对于官员、学者、企业、媒体等阶层来说,似乎已经无法离开统计数据。所有的判断和决定依数据做出,而他们的种种行为也在影响着经济走向,这种走向又被最终反映为通过浩大而繁复的工作汇总出的数据。经济应该决定数据,而数据也在引导着经济。

不过,统计数据在大行其道的同时,也备受争议。特别是当工业增加值与同步指标――用电量数据严重背离、平均工资统计难以体现贫富差距状况、进出口数据“打架”、统计造假屡禁不止等问题凸显时,更是引起社会各界对于统计数据真实性的强烈质疑。统计数据成了“迷魂阵”,不能不使人困惑。在社会高度关注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迫切希望准确把握危机的冲击程度和复苏状况的敏感时期,以上问题再次将统计数据推上了风口浪尖。因此,不难理解履新不久的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三令五申强调数据的真实性。

然而,“数字出官、官出数字”依然是影响中国经济统计真实性的痼疾,加之在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统计数据变得更加敏感,统计真实性的难度更大。一旦出了问题影响更大,将直接关系到中央对经济的政策决策,关系到各类经济主体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也关系到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的预期。

说得具体些,由弄虚作假导致的统计失真,将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其一,社会公众对地方政府统计产生信任危机。对GDP统计数据的不信任态度会自然转移到对其他重要数据的不信任,尽管这往往遮蔽了人们对自身狭隘认知的反省。其二,一些社会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可能利用公众对政府统计的不信任心理,抛出一些可能更失真的统计数据,从而淆乱公众视听。其三,一些重大决策举措可能因此偏离实际。地方多报最典型的是投资,而投资规模与投资增长率历来是我们估计经济是否过热的最主要指标。如果地方投资的统计数据失真,则高层对宏观经济的判断和决策就将陷入险境。

某省一家商业银行高管就对记者表达了他的担忧:前段时间由于迎合宏观政策而瞒报、少报的项目,在这段时间又为了迎合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回暖的预期复而上报,造成统计数据上的回暖迹象,这很可能生成一种经济复苏的幻象,就商业银行来说,经济进入复苏通道会使得它们对大规模投放信贷更加乐观,因为在经济上升通道中资产质量不太可能恶化。而事实上并非如此,这可能对信贷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

上一篇:进退失据的生活 下一篇:数据统计和研究背后的道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