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前郭县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时间:2022-08-04 07:54:53

吉林省前郭县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一、前言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 “一勉三补”政策到今年的“一勉四补”的实施,激发了亿万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村的稳定,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全球化、市场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农产品结构性过剩、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生产成本过高,造成了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产品质量不高及污染等问题;农业科技转化慢、农业投入效益低、农业劳动力过剩、农田基本建设差、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一直困扰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失调,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滞后等矛盾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

1、问题的提出

前郭县是农业大县,总人口57万,农业人口41.3万,占总人口的72%。耕地320万亩,草原270万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7.5亩,人均占有草原6.5亩。农业增收的潜力依然很大。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前郭县积极落实“一勉三补”等政策,使农民收入实现突破性增长, 2007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4149元,比2001年的1500元增加了2649元,还没有达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0)的1/3。所以从收入增长上看,实现城乡一体化也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促进农民增收仍是摆在我们面前非常紧迫的重要课题。

本文就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根据前郭县特有的环境条件、资源优势、劳动力状况、政策条件等等条件,就如何促进前郭县农民增收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探寻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根据新的发展情况提出如何持续增加前郭县农民收入的政策建议。

2、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本文主要内容是通过收集和整理文献和数据资料,调查前郭县农民收入情况,综合整理调研资料进行,对我县近年来农民收入的变化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然后具体剖析农民增收缓慢的实际因素和理论依据,最后从实际出发提出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措施,形成初稿,请教咨询最后定稿。

前郭县地处吉林省西部,辖22个乡镇235个行政村,41万农业人口。因为时间紧张不可能每个乡镇村每户都入户调查,所以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因为各乡镇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为保证抽样村具有代表性,本人首先采用二次文献分析。本研究定量分析依据的资料来源主要是:《前郭统计年鉴》、《吉林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定性分析资料主要来源于国家政策、文件、权威报告、吉林省以及松原市和前郭县有关政策、文件和权威报告,以及与本研究相关的各类社会调查资料和网上检索资料。

在依据市、县(市)区统计部门2007年度农民收入信息采集点的数据,分析得出该县(市)区的农民收入平均水平,并以此为整体参数的基础上,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选择与整体参数最接近的村。这样,在确定八郎镇黎明村、达里巴乡灯笼库村、王府站镇王府站村、乌兰敖都乡乌兰敖都村、八郎镇八郎村等5个样本村基础上,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调查农民家庭收入情况。主要是采取发放调查表、深度访谈、开座谈会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并选出典型性的案例为代表进行分析。

二、前郭县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前郭县认真实施农村综合改革,落实农业税减免、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帖、农机补帖、农业综合补贴等政策,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劳务经济大显身手,农民收入实现突破性增长后,年均递增22.6%。

1、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为农民增收奠定了重要基础。

前郭县是农业大县,第一产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在80%以上,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民收入就有了牢固的增收基础。2006年前郭县粮食产量175万吨,比上年增长6.1%;2006年牧业产值22.2亿元,人均牧业收入达1600元,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据对测算,2006年前郭县农民人均从第一产业得到的收入(未扣除生产成本)比上年增加4241.19元,增长74.5%。

2、各项惠农政策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2004年开始,吉林省在全国率先免征了农业税和除烟叶之外的农业特产税,扩大对种粮农户的直接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水平,各项惠农政策使农民得到了明显实惠,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因素。其中2006年,前郭县共获得各种补贴资金14726.89万元,其中粮食直补资金9307万元,生产资料综合直补3681万元,良种补贴1471.89万元,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167万元,三项重大技术补贴100万元。考虑免征全县农业税资金5385万元,全县42万农业人口人均获得转移性收入479元。

3、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增长点。

近几年,随着外出务工环境的逐渐好转,农民外出就业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加上政府将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与转移工作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形成了政府主导,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真抓实干的良好氛围,加上阳光工程培训措施得力,广大农民自身外出创业的愿望强烈,使得务工收入已经成为许多农户重要的收入来源。2006年,全县外出务工农民达到6.7万人次,实现劳务经济收入38900万元,比上年增加32625万元,全县人均劳务收入926.19元,比上年增加776.78元,增长5.2倍。

4、三产收入不断增加,为农民增收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从事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服务等行业的越来越多,尤其是临近查干湖旅游度假区的蒙古艾里乡妙因寺村,全村80%以上的农户从事旅游服务,开办家庭旅馆、家庭饭店等,平均每户每年可实现纯收入20万元,同时也安置了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2006年全县农民从事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服务等行业实现的收入达38531万元,比2005年增加14938万元,增长63.3%。

三、前郭县农民收入总体分析

从前郭县目前来看,农民增收难度逐年加大,农民收入渠道狭窄,集体经济投入较差,农业结构不合理,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农业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差,农民自身素质因素限制了收入增加,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等方面深入分析农民收入滞缓的原因,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全面铺开难度很大。

1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新农村建设主体作用难以发挥。

农民持续增收难度逐年加大,改善生活和生产条件的能力较弱,投入能力较差,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

(1)农民增收渠道窄。当前,前郭县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畜牧业和劳务经济。三项比大约为12:10:3。农民收入主渠道还是在农业上,而农业本身受基础设施、气候条件、市场环境和生产资料等因素影响大,导致农民收入不稳定,使农民增收的空间十分有限。所以要增加农民收入,就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减少农村务农劳动力占有量,推进农民收入多元化,从而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2)粮价不稳。在粮食生产上我县今年的情况:一是粮食价格下降。虽然在党的惠农政策支持下,种粮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我县粮食过去几年连续大丰收,但是粮食价格一直不稳定。生产资料上涨,农民种地的比较效益下降。农民的投入和产出比在合理的情况下应为1:3,而2006年投入产出比仅为1:1.7左右,使得农民利润空间减小,增收困难,利益难以保证。所以必须探索和改革粮食以及整个农产品的贸易体制,形成一个能够促进我国粮食价格稳定、农产品价格稳定的机制,既可以保证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又可以避免 “谷贱伤农”。

2、农民收入分析

农民收入主要由劳务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转移性收入三个部分组成。前郭县是农业大县,在农民收入中表现十分明显。2006年,全省农民家庭总收入中,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占93.1%,而在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占85.5%,二、三产业分别只占2.7%和11.8%,农业收入占绝对优势。

一是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始终占主要地位。2004年、2005年、2006年农民劳务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及转移性收入之比分别为1:37.7:1.3、1:42.8:1.7和1:11.6:0.4。从中不难看出农民家庭经营收入虽然在总收入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始终占主要地位。

二是劳务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支撑作用越来越大。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劳务经济的大发展,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在2004-2006年间,劳务工资性收入年均增长220.5%。

三是农民家庭第一产业经营收入在农民家庭整个经营收入中仍占主导地位。近些年来,农民家庭尽管二、三产业经营收入所占比重有所上升,第一产业比重有所下降,但2006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仍达89.3%。

四是在农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中,农业比重有所下降,但仍占大头,畜牧业迅速扩大,发展较快。

五是在农民家庭经营第二产业中,2004年以来工业和建筑业收入稳步增长,但工业和建筑业始终相差不大。

六是在农民家庭经营第三产业收入中,占大头的是社会服务业,其次是交通运输业收入,第三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收入,是。2006年分别占47.2%、26.7%和26.1%。

四、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及存在的问题

1、农民增收的有利条件。一是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二是国家支农力度加大是必然趋势;三是城镇化、工业化加速推进的强力推动;四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强大带动;五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巨大机遇。

2、农民增收的不利因素和存在的问题。一是农民增收的体制尚未完全消除。第一城市扩张、公路修筑和开发区建设侵占了大量农村土地,造成巨额土地收益流失。第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大量人口和劳动力被滞留在农村。第三农业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农民长期陷入贷款难的境地,多数农民每年所得仅够日常花费,缺少扩大生产投入的资金来源;二是农村劳动生产率难以在短期内得到质的提高;三是农业本身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十分有限。一方面,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可能性很小;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也不能彻底扭转土地播种面积的减小,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大幅度增产的可能性也不大。而且,要大幅度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可能性不大,相反,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价格继续上涨的可能性较大;四是农业投资稳定增长的机制尚未建立。首先,政府支农投资不足。其次,信贷资金不足。

五、实现农民增收的对策

实现农民收入增长,建议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把减少农民、提高农民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第一要务。

一是为农民进城定居提供方便。制定诸如进城农民可集资建普通成本房、进城农民的孩子入学享受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甚至对进城农民给予一定的安家补贴等一系列“鼓励”措施,使农民进城有一个新的突破;二是统筹城乡就业市场,营造有利于劳务经济发展的环境。实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向选择,真正实现城乡居民就业机会平等。深化社会福利制度改革,摒除居民城乡身份歧视,进城农民工得到与城镇居民平等的福利待遇。要建立健全城乡间和区域间的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做好农村剩余劳力职业介绍工作;三是努力为兼业农民创造就业机会。要把重点放到小城镇发展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之尽快完善功能,增强实力,发挥好城镇在农村地域性和文化中心的作用;四是大力促进土地流转,积极推进土地股份合作的发展。加快相关立法进程,要制定相应政策,加强工作指导,明确土地股份合作的法律地位,完善土地股份合作的风险保障机制,制定扶持土地股份合作制发展的优惠政策;五是加快城市化建设。农民要减少,必须拓宽城镇生存发展空间。

2、制定扶持农业、农村的硬措施,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

(1)、是加大对农业直接补贴的力度。补贴范围要进一步拓宽,对所有农产品的生产都应给以补贴,补贴标准应逐步提高,要使补贴逐步成为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方面。

(2)、加大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

提高农业全程机械化作业水平。一是加大对农机服务组织的补贴。培育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机服务组织,创新服务机制,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规范、引导、支持,把发展农机大户放在重要位置,逐步形成形式多样、功能完备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以解决大型农机具利用率低和农业机械作业面大与一家一户小生产矛盾的问题。二是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相适应农艺技术的推广力度。大力推广和发展适应本地农业生产特点的农业技术装备,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所需的少耕、免耕、化肥施用、节水灌溉机械和技术,使农机和农艺很好的结合起来,真正的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实行土地规模经营,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支持推广机械化生产的种植大户,引导和推动土地向种田能手或农机生产合作社(大户)集中,使种田能手经营耕地规模达到200亩以上,且耕种地连片;或者农业企业集团经营耕地规模达到500亩以上。并对大力推广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规模户和农机合作社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促进土地向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一是在抗旱水源井上加大投入,提高补助资金比例。合理规划农田机电井布局、结构、数量及配套情况,增加抗旱水源井的数量。随着地下水位的逐年下降,打井成本逐年提高,适当增加补助资金比例,在不破坏地下水资源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以提高地下水的利用率。二是加大对末级渠系改造的扶持力度。对漏水严重的灌区水渠进行节水化处理,提高灌溉效率,充分利用水资源。三是制定政策,发展民营水利。通过制定政策,积极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协调使用各种资金,形成合力,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种资金的使用效率。

(3)、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重点解决农村道路、饮水、卫生设施改造等问题。

3、要积极引导多元资本关注“三农”,把农村培养成资金洼地。

一是要加强金融信贷对“三农”的服务力度;二是要引导国企关注农业。国企改革与发展要有战略眼光,广大的农村也大有文章可做。高科技农业、绿色农产品、现代化农副产品加工都是有前途的朝阳产业;三是要通过改善投资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一批民间资本投向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农村中小水利水电基础设施、旅游休闲等项目。

上一篇:“百味鲜”:效益和口碑一个都不能少! 下一篇:水牛手工挤奶“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