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设计类课程问题

时间:2022-08-04 06:55:59

程序设计类课程问题

一、教材的选择

选好课程教材,对于程序设计课大有裨益。好的教材不仅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学习,还可以加深课程印象从而更好地节省阅读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也可以方便教师教学并节省教师备课的时间。国内有些教材是从英文原版教材翻译而来,但是由于语境、地点、时间的改变,有些翻译不能很好地表达原著的意思,给使用者带来很大的阅读障碍。所以在程序设计课程中,可以选择英文原版教材加中文教学讲义的形式。笔者建议选取原版教材,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对翻译的依赖性。但是教材的可读性要强,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阅读性。针对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概念,我们可以采用比喻、举例和相应的图表来进行表述。

二、实验课程教学

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实验教学举足轻重,在一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当中,实验设计特别重要。其中国外很多的先进技术都值得我们借鉴参考。1.实验就是课内实验跟课外练习。所谓的课内实验也就是让学生在课内完成的实验,内容比较简单,其考核的结果列入日常的实验成绩中。而对于课外练习是依据大多数学生在课内无法完成的难度来设置的,这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大量的课外时间来进行知识的复习与消化,并且能够形成团队意识来共同解决问题。2.曾有研究者提出将大实验贯穿于每个阶段当中,知识是互联的,我们通过一个大实验来将所学的知识贯穿到一起,进而解决一个更大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复习所学知识,而且能够使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以便于更好地掌握。有时候往往单独看问题会觉得比较容易,把这些简单的问题贯穿到一起时会发现很多其他的问题;正是这种发现问题、纠正问题的过程跟能力是学习程序设计所必须掌握的技能。

三、教学改革

1.模式改革。大部分学生对于程序设计类课程的领悟都有一段适应的过程,尤其是全英语课程。因此,课程也要注意教学模式的改革,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并进,提升学生对全英语程序设计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兴趣驱动教学:从兴趣驱动出发,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将工程化的方法应用于编制软件中,真正地让学生理解做软件的整个思想和过程。在“做”中“学”,淡化基础知识的讲解,需要用到的部分学生课下自学。项目驱动教学:以若干个完整的教学案例作为项目研究,一步一步地贯穿完成,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引导和关键步骤点拨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引入结构化程序设计和模块化思想,实现计算思维的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2.考核方式改革。可设置课程设计、笔试成绩、平时成绩等环节。课程设计:考核方式可采用课堂答辩的形式,成绩=小组得分(50%)+个人得分(50%)。小组得分:由每组组长讲解自己小组的软件,讲解其功能和特色,其余小组长和老师共同打分,老师(60%)+小组长们(40%),确定各组的分数;个人得分:组内互评,一名同学讲解自己所做部分,本组内的其余同学和老师一起当评委,为每位同学打分,老师(60%)+同学(40%)。笔试:重点考查学生的语法结构等基础知识,以选择题和阅读程序为主,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熟练程度。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平时作业、上课出勤和上机过程中的表现,综合评分。总评分比值分配:课程设计(50%)+笔试(30%)+平时成绩(20%)。3.开放性实验的尝试。为了让不同接受程度的同学课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上机练习,可以尝试开放性试验。授课老师要对实验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并且验收实验结果,以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按照要求进行操作或者是抄袭他人实验结果。另外,学生进入机房的时间、离开时间包括使用的计算机进行试验都要采用实验账号进行统一管理。每个周期分配给学生一定量课时的上机机时,要求学生一定在规定的周期内用完,没有用完的机时全部清零。所有学生的实验结果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验收。没有进行实验验收的学生记录到教学过程登记表。为了避免学生之间相互抄袭,可以灵活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计算机本身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互友好、开放的实践环境,非常适合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本文尝试着从改善教学方法、优化考核机制等诸多方面去组织学习,强调以项目为核心,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方法来提升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今后,还可以尝试以计算思维的培养为目标,以各级竞赛为促动,以就业需求为动力,提升学生的对全英语程序设计课程的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作者:范君晖 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一篇:计算机程序设计优化 下一篇:PLC程序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