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临消亡的关东满族鹰猎文化

时间:2022-08-04 04:17:33

频临消亡的关东满族鹰猎文化

一.海东青与女真人的神秘传说

海东青属鹰科,学名矛隼,是一种美丽的中型猛禽,也是体形较大的隼类,所以又有巨隼之称。其体长56~61厘米,体重1310~2100克左右,羽色变化较大,有暗色型、白色型和灰色型。矛隼是契丹、女真、满族等北方民族非常喜爱的一种鸟。海东青栖息于岩石海岸、开阔的岩石山地、沿海岛屿、临近海岸的河谷和森林苔原地带,堪称北国世界的空中霸王。海东青主要以野鸭、鸥、雷鸟、松鸡等各种鸟类为食,也吃少量中小型哺乳动物。它在空中飞行发现猎物后,迅速将两翅一收,急速俯冲而下,就像投射出去的一支飞镖,径直冲向猎物。捕捉岩鸽等猎物时,雄鸟和雌鸟可以进行巧妙的配合,由雌鸟突然飞进岩鸽栖息的洞穴中,将它们驱赶出来,雄鸟则在洞外等候,进行捕杀。

女真人与海东青有着极其密切的渊源。据载,女真族属肃慎族系,其先人世代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及长白山一带,后有一部分南迁至辽河流域。海东青的产地就在女真人祖先聚集之地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据说,在女真人祖先居住的境内(今俄罗斯远东地区以东的大海里),出产一种珍贵的珍珠,珠蚌每年10月大熟,但是此时海边坚冰数尺,人无法凿冰取珠。当地有一种天鹅,专以珠蚌为食,食蚌后将珠藏于嗉内。海东青素来喜欢捕捉大雁,有以大雁脑浆为食的习性。于是,女真人的祖先便训练海东青捕捉这种天鹅。

传说中,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名字与海东青有关——完颜阿骨打的母亲即将临盆时,辽国元帅领兵杀来。完颜阿骨打的父亲贺里波保护着妻子边战边退,退至乌拉山下便在杂草中生下一个胖小子,漫山遍野的辽兵攻了上来。突然,从天上飞来一只玉爪玉嘴的大白雕,围着刚出生的男婴飞来飞去,还不停地叫着:“阿骨——打!阿骨——打!”大白雕的叫声惊动了山神阿古,听到大白雕喊“阿骨——打”,以为是让他打辽兵,便大吼起来。吼声过后,大大小小的山头都听到了阿古的呼唤,纷纷打开山门,让山水冲下来。迅猛的山洪把辽兵冲得七零八落,死伤无数。后来,贺里波为了感谢大白雕和山神阿古的救命之恩,便将自己的孩子取名为阿骨打,从此敬白雕为神。传说中这种玉爪玉嘴的白雕正是海东青。

二.因鸟而引发的“辽金之战”

辽国建立前,女真人与契丹人还比较和睦,但自从契丹人建立辽国后,便开始对女真人进行盘剥,辽统治者每年都向女真人索取贡品。据《契丹国志》载:“海东青小而俊健,能擒鹅骛,爪白者尤以为异,辽人酷爱之。”辽金时期,辽王曾设“鹰坊”,内设“鹰坊使、副使、坊详隐、坊都监”等职务,专门管理对海东青的收购,查寻和监督属下人对鹰的使用和处理。于是,契丹国每年不断向辽王进贡这种“俊鸟”,而辽王使用的鹰也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据《文献·通考》载:“俊鹰海东青,贡于契丹,海东青小而健,能攫天鹅,爪白者尤以为异,出于五国之东,然不能自致。”

辽天祚帝昏庸残暴,治国无方,导致民怨四起。面对即将崩塌的帝国大厦,天祚帝不仅毫无察觉,依旧日夜玩乐。据史料记载,天祚帝爱好打猎,出猎时喜欢让海东青和猎犬紧紧相随。由于海东青是捕猎能手,天祚帝便强行让女真人捕捉海东青进贡。

女真人几乎抓尽了境内的海东青进贡给辽朝,却仍然不能满足贪婪的辽国统治者:契丹贵族除了向女真人榨取财物外,还要他们献美女伴宿,既不问出嫁与否,也不问门第高低,任意之,称之为荐枕。此外,辽国统治者甚至把女真的贡物“量轻重而打搏”,谓之“打女真”,遂激起了女真人的怨怒。公元1114年9月,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率2500名精兵,会合于来流水南岸(今吉林省扶余徐家店乡石碑崴子),举行历史上著名的来流水誓师。誓师后,率部向辽国发起进攻,不久就占领了辽的国都上京(今赤峰市巴林左旗境内)。至此,雄踞中国北方200多年的辽国灰飞烟灭。史称因鸟(海东青)而引发的辽金之战。

三.“打渔楼”鹰猎文化溯源

女真灭契丹,努尔哈赤又统一了女真。作为女真族后裔,清朝满洲贵族也酷爱海东青,公元1682年康熙帝第一东巡吉林阅兵时,看见臂架海东青的御林军英姿飒爽,不觉龙颜大悦,遂写诗赞美海东青:“羽虫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数海东青。性秉金灵含火德,异材上映瑶光垦。”

康熙的赞誉和皇室的特贡,使得海东青身份扶摇直上。据《打牲乌拉贡品录》载:清光绪年间,每只海东青(上等)折银三十两,二等鹰折银十五两,三等鹰银价十两,四等鹰折银五两,五等鹰折银一两,当年生小鹰雏折银五钱。如是“牛市”下,原本以打鱼(鲟鳇鱼)为主要贡品的满族屯——鹰屯(现吉林市昌邑区土城子乡打渔楼村),以特天独厚的鹰缘、鹰俗,成为清朝渔鹰文化的发祥地。

据清光绪年间出版的《打牲乌拉地方乡土志》载:“旧有二层渔楼一座,向为存贮本署捕打冬鱼大网,原设鱼楼三间,东、西配房各三间,门楼一座,周围土筑群墙。” 遗憾的是,渔楼“”期间被拆毁。只留下祖居渔楼村清末恩贡生富森一首诗作,其中“当贡鲟鳇筑一楼,临江晓起景偏幽。”“任他波浪兼天涌,我在齐云最上头。”“打渔楼村”,曾是金代文明的发祥地,自清代顺治十四年(1658年),清廷在吉林乌拉设立了“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与江宁、苏州、杭州齐名的四大朝贡基地之一)始,便成为清朝狩猎八旗兵丁世居之地,专事鲟鳇鱼和海东青的捕鹰、驯鹰、进贡,以至该习俗延续至今。

鼎盛时期,全屯驯鹰、养鹰户达70%以上,被吉林省命名为“鹰屯”,而13岁就能自己独立捕鹰、驯鹰、狩猎的赵明哲,则被列入吉林省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之一。缘此,香港凤凰卫视、台湾三立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北京晚报》等数十家媒体先后报道了鹰屯的满族鹰猎习俗,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

四.满族古老而神奇的拉鹰技艺

选择鹰场。准确选择鹰可能落脚的地方,是拉鹰的前提。鹰场的位置,通常在山顶或半山腰处,站在鹰场上,要能看到远山、近水或平原、草甸。而且,一定要有一个独立树或土包,以便于鹰停落和观望。搭鹰窝棚。鹰窝棚,是捕鹰人躲在里边,鹰来后及时拉网之所,鹰窝棚离鹰场子五六米远,设在比鹰场子稍微洼一点的地势上,以利于捕鹰人从窝棚里观察,并清晰地看到鹰的诱饵——扑鸽的形状和动作。鹰窝棚分地下和地上两部分。在鹰场旁,向下挖出一个两尺左右深的土坑,上面覆盖松枝、树叶和杂草。外表看去,像一堆矮矮的树丛。鹰窝棚可蹲两人,大窝棚可容纳三至五人。窝棚要留一个门,能随手关上,要伪装得天衣无缝。

下网。下网,就是把捕鹰的网支在鹰场子上,猎鹰人早上带着鹰网、鹰拐子、鹰紧子、扑鸽等赶至鹰场后,先展开网片,鹰网由两个下网杆和一片网组成。两根杆有一米五左右长,网片长两米半到三米许。网是由丝绳纺织而成,每个网眼约拳头大小。展网片时,网杆的后边要插上两根树丫棍,以便网杆能撑在上面。一拉动网绳,网能迅速翻扣下来。下鹰拐子。鹰拐子,是指栓绑鹰的诱饵扑鸽的工具,这种拐子外形酷似人走路时拄着的一根拐杖,所以叫拐子。下时一头固定在展开的鹰网中间,上边有一个套,用来拴扑鸽。下时,一定要做好地拐子沟。地拐子下好后,要有两根绳一上一下地从拐子上分别引出。拐子栓好后,再绑扑鸽。

蹲鹰棚。捕鹰人把一切都做得天衣无缝后,钻进窝棚里,双手紧紧地拉着两根绳,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外面草地上的诱饵扑鸽,通过对它的动作的观察,去判断鹰是否进入网围。蹲窝棚,不能走神,不能发困,有时坐上几个小时,有时坐上几天,却往往徒劳无获。捕鹰的日子虽在秋天,但北方秋季的晌午,往往闷热无比。蚊子嗡嗡飞着,不停地叮在手、脸和脖子上,仍然要一动不动。

拉网。鹰发现鸽子后,通常会先落在不远的树上,以测量好扑冲的距离和速度,然后冲过去。鹰飞冲时由于翅膀扇风,猎人在窝棚里可以听到“忽忽”的风声,这表示还没有入网,一旦风声突然停止了,一二秒之内必须拉动扣网绳,方能罩住鹰。因此,老捕鹰把头捕鹰,根本不看鹰观察鹰,只观察鸽子——从鸽子的反应上,准确判断鹰的到来。一旦有鹰出现,鸽子立即一动不动,眼珠随着空中的鹰转;一旦鹰奔鸽子冲来,鸽子的脖子突然像线一样地细,证明鹰飞抵网边了,应立即拉网。撞饵。当鹰俯冲下来抓活物时,为了保持它的速度和准确性,它往往习惯地收縮翅膀,使自己的身体像一颗炮弹一样从天上“射”下来。这时,翅膀扇动的动静一点也没有了,只有它的身体跌落时的细微的声息。而猎人就是凭着多年的经验,找准时机拉动网绳,于是就把鹰捕住了。这时猎人要及时过去,按住它的身子,打开鹰紧子,把它装在鹰紧子里带回家去。

拿瞟。鹰从山上到家后,先用鹰秤称一下重量,比如是三斤六两,要记住这个数。然后就是熬鹰,要通过“吞轴”,将它肚子里的膘肥减去,让它瘦下来,这叫“拿瞟”。如果当年它下山时是三斤六两,养了半个月,它的分量必须在三斤八两左右,超过三斤八两,就叫“膘大”,它就不勤快、不爱拿活儿;少于三斤六两,则属于“欠膘”,没有能力狩猎,完全靠人养活。

开饿。鹰捕到家,开始什么也不吃。猎人明知其饿,也不喂食,这叫开饿。开饿的鹰一般四天五天什么也不吃,生气上火。要防止它死去,要把屋里的窗子打开通风,同时注意鹰杵子别放倒,让它站在上面。不然它饿昏了掉下来易勒死。饿时,开始它不觉,后来会心发慌,表现出极其不安。这时,要及时地驾着它出去走动,以转移它对饿的注意力。

带轴。鹰下山后即已开始接受人的驯化了,尽管它自己并不知道。待饿上四五天后,鹰饿得不行了,这时驯鹰人开始考虑为它“带轴”。轴,是一块如鸡蛋一半大小的鲜肉块,把它片成肉片,然后把一捆麻经包在肉里边,一定要包紧、裹紧。麻团要团死,肉片要厚薄均匀,然后慢慢地打成肉卷。卷时,最好卷成稍长些的圈圈,这就叫“轴”。包好了“轴”,就开始喂鹰了,鹰见“轴”后,开始不吃,实在挺不住了,才不得不吞食,叫“带轴”了。

甩轴。一个好的养鹰把式,必是深谙带轴、甩轴的高手,以期刮掉鹰的肠油,使其内膘减下来。带轴之鹰,相当痛苦。一般是每只鹰一晚上吃进去两个“轴”,它要嫌少,有时就闹,这时也可以喂它三个,再多就不行了。这种东西进鹰的胃里,根本不消化,于是第二天,就开始“吐”,称为“甩轴”。吐时,鹰不停地甩头、蹦高、翘尾,才能“甩”出来。这样吃下去吐出来,要连续十天八天,大约得吃、甩二十个轴,鹰便渐渐地痩了——“轴”上裹着的麻将鹰腹肉的油都“刮”了下来,岂能不瘦?鹰瘦下来,驯鹰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五.满族鹰猎文化民间术语

下轴:指把麻或毛包在肉里让鹰吃掉,意在刮掉鹰胃里的油脂。甩轴:鹰消化完肉后,把麻和毛吐出来(时隔12-16小时)。闯脸:新下网的鹰怕人,为让其不怕人,有意带其到人多的地方。跳拳:给鹰喂食时,主人发出特定的信号后,鹰会从鹰架上跳到主人的手上吃食。叫溜子:也叫跑绳,两个人在室外,一人持鹰一人唤鹰,开始仅离3-5米,后逐渐拉长距离,中间连一条绳,将鹰从持鹰者手上唤到自己手臂上,谓之叫遛子。叫远:就是把猎鹰从远处叫回自己的手上。捞水:就是喂鹰喝水,起到降膘清膛的作用。

熬鹰:就是晚上让它在手上睡觉,忘记人的存在。掐食:有意使鹰下轴、吐轴,甚至是一连三天只给水或少吃,以减少野性、维持体能平衡。欺头:鹰捕猎前的状态,指鹰见鸟顿生飞扑杀之的欲望。抡饵打盘:一人架隼,一人在50-100米外,手持鸽子或假饵,45度角度朝上抡饵,使隼飞来抓空。打毛:鹰抓到猎物,在地上开始扒毛准备吃。垫鹰:不能大喂要出猎的鹰,用垫食来稳定膘情,大嗉撑饱,再往下压膘,是训鹰的关键。闯鹰:第一次出猎,看见鸟上性,就要顺势放上。

六.满族鹰猎专用防护工具

大等子。大等子,特指苫盖地营子和鹰车的鹰网。一般长8—10米、宽4—5米,且厚度要够。大等子由黄波萝树皮编织而成,槐树、榆树、老柳树的内树皮,也可编制鹰网。蒸后,放在太阳底下,晒上一两个时辰,将皮楂晒掉了,阴干后用小木棰棰成头发丝一样细,即可编织大等子、二等子、三等子。

二等子。二等子,是指仅次于大等子的鹰网,大鹰一旦发现小鹰被捉,并已罩在鹰网里,便会立刻扑过来,阻止人将小鹰带往地营子或鹰车。遇此,必须立刻将二等子罩在三等子上,以便顺利转移。用二等子罩鹰车,大鹰虽能看到鹰崽,却无法啄小鹰——宁可将小鹰崽啄死,也不让人带走,并拼命地啄人、啄小鹰。人被大鹰盯上,最好是等到天黑,再带鹰崽逃走——天一黑,趁鹰眼不灵,再把鹰崽带走。

三等子。主要用来罩鹰窝,人攀到石砬子或树顶鹰巢前,应迅速把三等子罩在鹰巢上,用鹰兜子将小鹰装上,再披上三等子撤离。如大鹰追来,要赶紧将二等子套在三等子上。不然,老鹰一旦听到小鹰叫唤,会迅速飞回,或把小鹰叼走,或把小鹰啄死,甚至把人啄死、啄瞎。鹰车。样如东北的旧大车,有木框、木轮和辕,牛或马架车。车棚用硬木固定,上罩大等子,以保护里面的鹰。母鹰一旦发现鹰崽被困鹰车,会立刻唤来黑压压一片群鹰……轻者将牛马啄得深身冒血,重者把鹰车啄烂,甚至是啄死人和牛马。地营子。捕鹰人上山后,首先要搭建地营子——捕鹰不是一两天的事,要长期住守。灵性使然,鹰似乎预感到不测,于是天天与人斗:鹰落在地营子上,伺机啄叼人的眼睛。因此,捕鹰人不得不在地营子上盖上罩上大等子,并在附近设置一二个假地营子,以迷惑苍鹰。

狗车。狗车,是用狗牵拉的一种车子,该车用桦树皮制作车棚,车棚下是木车架、木框、木轮,棚子固定在上面,以便长途跋涉。往往是五条狗拖拉,因狗善于走冰路雪道,且蹄爪能抓雪抠冰,走起来又快又灵活,狗也是拉鹰人的伙伴。奇特的鹰袄。老鹰达的鹰袄,可谓是“万宝囊”,除缀有护肩、艾袋、勾环外,还装有钢钎、细刀、开山斧、小板斧、泥钳、尖钻等工具。其中,插于肩上的两个布袋,可插四束艾辫(艾蒿辫或艾绳),攀崖捕鹰时,点燃艾辫驱蚊,以防不测。鹰袄上的排扣,缝于前大襟,以保护袄前的一张护皮,该皮子又厚又软,可保护心脏。神奇的皮裤。捕鹰人的裤子由牛皮、驴皮、鹿皮或狍子皮缝制,又厚又软,抗扎抗磨。裤角带松紧的,防蛇蚊钻入。裤子的两腰胯之处,各有一个挂环,上栓一个长约一尺半或二尺的挂钩——攀崖或上树时,搭挂在石头或树干上,类如保护绳。奇特的鹰帽。这种帽子上带帽穗、鹰铃、鸟毛羽翘和装鹰的小兜。靠近鹰巢时,轻轻晃头,鹰铃发出“叮铃铃”的响声,可免除小鹰的惊慌;而帽子上的鸟羽,则给小鹰一种错觉——以为是同类;一旦大鹰来袭,帽上的羽毛使大鹰无法准确下口;两个的小兜,藏匿捉到的小鹰。

鹰爪钩。鹰爪钩是一种攀崖爬壁用的铁钩,因酷似鹰爪而得名。鹰爪钩由三个弯钩组成,收口处带一铜环,上系棕绳。攀崖时如一时上无抓手、下无踩靠,可抛出鹰爪钩,使其爪搭住岩石,以稍作歇息;即便一脚踩空,迅速抛出鹰爪钩,只要有一只钩搭住树干,便可免除伤亡。

上一篇:中外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下一篇: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