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2-08-04 04:03:07

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摘要]进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政府应予以高度的重视,增加投入,建立“双师型”教师认证制度,明确企业责任;职业院校也应认真落实有关政策,组织教师赴企业挂职,大力建设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开展教学改革,以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双师型”师资队伍政府责任院校责任

[作者简介]段仁启(1968-),男,安徽六安人,上海工商外国语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上海201300)

[中图分类号]GT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5-0061-02

职业教育,因其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不仅应当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不仅要有从事教师职业应用的教育教学能力,还应当具备本行业的行业背景,即应当具备“双师”素质。对于职业院校来说,要建立起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使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占整个师资队伍的比例符合要求,这样,职业教育才有可能真正把“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落到实处,实现其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王义澄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中介绍其所在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一些做法,并提出职业教育教师应该在素质和能力上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这是我国教育界最早一次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此后,理论界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进行了许多研究,各地在实践中也有许多有益的探索,教育行政部门还先后出台了一些关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但时至今日,关于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仍存在许多未解之处。文章试图通过对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中的政府责任和院校责任的分析,提出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可行性建议。

一、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政府责任

(一)增加职业教育的投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

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指出: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但长期以来国家对职业教育院校的投入相对较少,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相对较为薄弱,职业院校用于师资队伍建设的经费也较少。“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个全新的任务,国家和社会对“双师型”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师型”教师比普通教师和普通的技术人员拥有更高的知识能力水平,必然会有相应的待遇上的需求。在目前的情况下,仅仅依靠职业院校自身显然是无法解决这一困难的。国家要加大对职业院校的投入,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待遇,以增强其岗位吸引力。

(二)建立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形成科学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教育行政部门和各职业院校都充分认识到“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对“双师型”教师也有过较为明确的定义。早在2003年教育部在《关于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3]16号)作了如下规定:“‘双师型’教师具体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有下列重要条件的专任教师:第一,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第二,近五年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第三,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2008年,《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中进一步指出:“‘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教师资格,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校内专任教师和兼课人员:第一,具有本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含持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具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并在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第二,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第三,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

对照教育部对“双师型”教师和“双师素质”教师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能力要求包括两方面,即同时兼备高等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某一行业的实践能力两种知识与能力结构,既能胜任本专业的理论课教学,又能在实验、实训及工作实践中指导学生。其本质特征是教师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表面特征是教师既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又取得相关专业从业资格、技术职称、技能证书或具有行业从业经历。但在实践中,教育行政部门对“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认证制度一直没能建立起来,“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没能建立起来,这就使得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缺乏规范性的操作细则,职业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制度和激励制度也难以建立起来。各个院校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可以依据的标准,从而影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在上述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起“双师型”教师的认证制度,科学规范地评价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同时明确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的最低比例,从而规范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三)建立适应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职称评审体系

职业教育有其区别于学科教育的特点,职业教育对教师也有区别于学科教育的能力要求。但在实践中,职业教育系统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基本上沿用了学科教育的评审体系,未能摆脱学科教育的评价模式,除了对教学能力的考查外,更多地强调科研能力特别是论文的质量与数量,这种评审体系因其缺乏对于教师实践能力方面的过硬要求,因此,对职业教育的教师业务能力的导向性不强。职业院校的教师在承担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放在完成论文等工作上,很难有精力顾及专业实践及成果的推广。同时,职称的激励作用也难以体现出来,因为这种评审模式下的高职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不一定是较高的,不一定是适应职业教育要求的。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建立起适应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职称评审体系,真正发挥职称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改变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重论文,轻教学;重研究,轻应用”的局面,提高教师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四)明确企业责任,学校企业共同承担起职业教育的责任

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只有在专业实践中才能形成,但我国的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普遍不够紧密,职业院校普遍缺乏行业背景,教师普遍缺乏企业实践的经历,学校与教师都缺乏与

企业沟通的渠道,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和人才培养常有一定的盲目性。“无数的事实证明,校企合作是提高教师科研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帮助教师达到‘双师’标准的捷径。”职业教育必须与市场和企业保持紧密的联系,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实践、师资培养等方面必须有相关企业的参与,才能使职业教育及时反映就业市场对各类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和未来需求。但企业本身往往缺乏这方面的动力,企业和学校之间往往也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为此,必须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责任,让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承担起职业教育的责任。政府可以通过经济手段甚至行政手段明确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责任,引导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承担起为职业院校的教师提供实践岗位,派遣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到学校讲课,指导学生学习,为学校提供必要的学生实践场地等责任,把校企合作落到实处。

二、职业院校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的责任

(一)组织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

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具有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又只能在实践中才能形成,职业院校的教师必须定期到企业去挂职锻炼,才能弥补职业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为此,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的制度,专业教师必须定期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挂职锻炼。职业院校要认真落实这一制度,制定完善配套政策保障制度的落实。比如,将企业工作经历作为认定“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条件;把企业挂职经历作为专业教师续聘的必备条件;适当放宽教师编制,保证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期间的基本待遇不至降低;将教师到企业实践经历列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等。同时,职业院校在安排教师赴企业的时候就应当明确任务,落实考核指标,对教师在企业的工作进行考核,以保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取得成效,真正形成实践能力。

(二)利用企业力量发展职业教育,建设企业兼职教师队伍

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是许多发达国家通常的做法,但目前,我国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还处在初级阶段,企业还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校企合作的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采取主动姿态,先从简易处做起。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把富有实践技能或管理经验的企业人员请到学校的课堂里来是现在就可以做的事,在这方面,职业院校应当破除陈规,大胆实践,打破教师资格证、职称、学历等方面的限制,把真正具有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人请到职业教育的课堂上来。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虽然缺乏良好的基础,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同时也没有太多的清规戒律,是职业院校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事实证明,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培养具有“双师”素质教师,提高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的有效途径。

(三)推广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法,引导教师向“双师”方向发展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以社会或企业的真实项目为载体,在教师或社会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项目的计划、实施、监控、总结与评价,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使学生在自我建构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力求以任务驱动,以某个实例为先导,进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学和做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共同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这实际上对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本人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才有可能设计出项目或任务来,才有可能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进行引导,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在目前看来,这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是贯彻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策略和方法,是实现高职教育由学校教育向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转变的重要方式。职业院校应当大力支持推广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教学改革的实践引导推动教师提高实践能力,逐步具备“双师”素质,提高“双师型”教师在整个师资队伍中的比例。

上一篇:学习型组织建设视野下的体育院校师资培训 下一篇:对广西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