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基础教育中教师资源配制的现状及其解决策略

时间:2022-06-15 04:45:45

浅析农村基础教育中教师资源配制的现状及其解决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力日益强盛,对教育投资力度的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硬件设施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然而,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教育资源配置的城乡差距仍然很大,尤其是教师资源的配置存在很大的城乡差距。教师资源配置在农村基础教育中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字:基础教育;教师资源配置;均衡发展;合理配置

中图分类号:G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069-01

一、农村基础教育中教师资源配置的现状

原教育部副部长王湛认为,“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固然是一种理想,是一种境界,但它决不是远离我们实际工作的抽象理念。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我们生动的实践,正成为我们实践的发展观,成为我们制定教育政策遵循的重要原则,而且将逐步成为我们衡量和评价基础教育工作的重要标准。”

教师资源是教育资源中尤为重要的资源,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将直接关系到一个区域的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直接影响一个地区、一个学校甚至一群学生的教育效果,直接关系到义务教育中教育公平的问题。然而,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各个地区的经济条件差异极大,导致教师资源配置存在严重失衡。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我国教师资源配置在东部、中部、西部存在严重差别,很多优秀的教师都在东部和中部,而西部的教师资源比较贫乏。经济发达的地区各个方面的条件都比较好,基础设施比较齐全,社会的福利制度也比较健全,更能吸引教师去就业。而一些农村地区、山区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各方面的条件很差,很多教师不愿去就业。现在对师范生实行“双向选择,择优录取”的原则,使师范生的就业范围加大,这种模式体现了人们自主择业的愿望。然而,国家政策没有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分配做到足够的倾斜,没有足够照顾到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城市薄弱学校,使毕业生不可避免的由农村走向城市、从薄弱地区走向发达地区、从普通学校走向重点学校。

教师资源配置不平衡还表现在各级学校(如一般学校和重点学校、实验学校)之间分配的不平衡。我国关于重点学校建设的政策使各个地区的重点学校快速发展,各级政府及办学单位加大对重点学校的投入,保证重点学校的经费,使重点学校向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在重点学校中教师调配、新教师补充以及教职工编制、教职工薪金补贴等方面的制度比较完善,这使普通学校与重点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造成普通学校教师资源的缺乏,特别是骨干教师的缺少,优秀教师过分集中在了重点学校。

二、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的策略

在基础教育中,教育公平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这也是教育事业一直追求的目标。要实现教育公平,就要确保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教育均衡发展合理化的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不仅关注物质资源的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即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尤其重要,这直接影响教育效果的公平性,如何配置教师资源、如何优化教师资源的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提高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政府应该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要改革“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制度,县级人民政府要对农村基础教育负主要责任,抓好中小学的管理和建设,统一发放教职工的工资,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

2、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使其有为人们服务的观念、甘于奉献的精神,真正热爱教师这门职业。加强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

(1)培养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精神,对教育事业忠于职守,有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2)培养教师热爱学生的观念。

(3)教师还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3、制定相关的政策,促进教师队伍的合理流动。改革教师身份管理体制,以县(区)为单位管理教师的个人档案资料,淡化教师“单位人”的意识,强化“集体人”的观念,为各学校之间教师的交流创造有利条件。使各学校之间能够定期地进行教师交流,促进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提高区域办学整体水平。

4、对农村边远地区的教师实行必要的优惠政策,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村等边远地区薄弱学校教师的工资水平,使一定区域内城乡地区的教师工资水平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在对教师的培训、评优、晋级等方面给予政策性倾斜。在对教师的职称评定时,对申请高级教师或骨干教师的教师应要求有一定的农村教学经验;对农村教师的职称评定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增加量化评分等。对农村教师的奖金、津贴的发放应尽量与城市水平一致,而且应该保证及时发放,各方面的福利也应给予保障,切实提高农村和薄弱学校教师的收入水平。

5、改革农村教师户籍管理制度,把农村教师户口编入城镇户口。在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城里人”和“乡下人”有着很大的不同,城乡之间、“城里人”和“乡下人”之间不仅仅是居住地的不同,在享受社会公共资源和社会福利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更存在获得社会公平公正对待的差异。因此,对农村教师户籍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吸引教师到农村边远地区就业,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农村教师的来源。

综上所述,教育要追求公平,不仅仅是物质条件的均衡,各个软件设施方面也要实现均衡配置,特别是教师资源的配置。另外,教育的均衡发展不是要求平均发展,不是遏制经济发达地区教育的发展,而单方面的发展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教育。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保持经济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前提下,确实提高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教育水平,既要鼓励教育条件好、教育质量高的学校进一步提高其教学质量和水平,也要采取措施促进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教育发展,加快其发展速度。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用均衡发展的思想指导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侯金凤,等,农村基础教育状况调查(二)――关于农村教师队伍概况和远程教育的调查,中国教育导刊,2007,(10):99-100

[2]田慧生,关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教育研究,2006(5):5-81

[3]朱永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问题,教育研究,2006(5):3-5

上一篇:浅议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结合 下一篇: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