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精彩我的课堂

时间:2022-08-04 01:04:46

朗读,精彩我的课堂

摘要:朗读教学历久弥新,是语文老师课堂经久不衰的法宝,本文主要阐述了在课堂上引领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不同层次的的朗读,用朗读这把金钥匙打开阅读教学的殿堂之门。

关键词:朗读方法; 语文课堂 ; 品读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063-01朗读是打开阅读教学这扇门的一把金钥匙,它能引领学生品析文中的优美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蕴含的情感,让语言文字在学生心中活起来。正如于漪老师在著作中谈到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变成有声的语言。语言或铿铿锵锵,如金属撞击声;或潺潺淙淙,如小河淌冰。伴随着悦耳的音响,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学得愉快,学得有效。"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朗读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

1.静心等待,把课文读通

1.1留足时间。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这是语文的第一个关口。可课堂短短的四十分钟,要挤出3-5分钟时间来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往往因为老师想着完成课堂的训练目标匆匆而过,有的学生连一遍都没读完。课前预习最容易忽略的也是朗读这样的口头作业,课堂上的抽查也只有那么十来个,很容易让一些不自觉的学生混水摸鱼。常常导致课文教完了,还有个别学生课文读不通顺。因此课堂挪出时间给学生充分读书是很有必要的。课堂中的朗读,也有被老师赶着读的,朗读一晃而过,成了一个过渡环节。

1.2品评朗读。让学生互相倾听,不仅能发现朗读中存在的问题,也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个别朗读完一个片段或一篇文章后,不管是否达到预期目的,都得花时间组织学生讨论、比较,这样会听得很认真,也特别会用心评论,不但可以将他们平时所学的朗读技巧用于评价别人的朗读上,而且自己朗读时"加字、漏字"的现象也会大大减少。老师还可巧妙地运用"赞扬"的话语进行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在勇敢地站起朗读时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并得到朗读方法的指导。

2.重敲细锤,把课文读懂

读懂课文,要抓住重点词句,反复朗读,咀嚼品析语言文字,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应该精读的文章,不能粗观大意,浅尝辄止,必须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推敲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感,代作者表达思想,抒怀。经过这样的朗读,对文章的理解才会加深,达到朗读教学应有的效果。

2.1细品慢赏,潜心读文。如《找春天》第一节,抓住孩子们的动作通过词语比较,换位思考,再沉下心细细读读,孩子急切想寻找春天的心情就呼之欲出。还可以通过挖掘语言的深刻含义指导学生细读,使他们能深切感受到同作者当时一样的心情。如《难忘的泼水节》一课,开头描写描写景色的句子,学生朗读时并没有产生什么特别的感情。为了拔动学生的心弦,我便将这段话提出来让学生轻声读,并划出描写景色的好词和好句。接着向孩子们介绍总理的事迹,感受人民心中对总理的爱戴,对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特殊意义,学生理解就不费劲了。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这些句子时就能入情入境了。

2.2范读引路,传情达意。于永正老师说过:"对儿童来说,'正统'不如'卡通'。"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是一种卡通,一种有效的引领,孩子爱模仿,老师的范读能在他们的心中烙下对文本的深刻印象,教师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准确传达作品的情感,学生在聆听中模仿,在模仿中纠正自己的发音、语调、速度、重音、停顿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朗读方法,提高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倘若能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时机,或在学生读文前或当学生读得不尽人意时,处于"愤,悱"之时,教师范读一番,将会是事半功倍。

3.润物无声,把课文读透

在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基础上,还应品评文章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精妙之处,不但了解作者写了什么,还应与作者的心相契合。有效的朗读指导隐而无痕,润物无声,就像春雨点点,沁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美好情感的氛围中,体味作者的感情,把握作者的脉搏,读出文本中固有的语气语调,再现文本中固有的形象,表达文本中固有的情感,读得情意浓浓,读得眉开眼笑,读得兴高采烈,读得热泪盈眶,读得潸然泪下。

3.1创设情境,读出特点。事物的特点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读出特点也就理解了语言文字。我在教第一册《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时,就运用过这种方法。课文的第一句运用了反复的手法:"下雪啦,下雪啦!"读这个句子,应该是前一个短句语音稍低,后一个稍高,如此方能表现激动喜悦的心情。

3.2自主感悟,读出个性。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了文中的情感,感受了文章的美妙之处后,他们会主动地投入,教师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欣赏地读,陶醉地读,美美地读,自由自在地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精彩。

3.3角色扮演,读出趣味。 孩子们已经领会了文章的美,读出了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可让他们进行表演读。在美读时,让孩子们恰当地、合理地配上神态和动作,既可以辅助孩子们理解课文,读出文中的美味,又可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主体性因素,让他们想象美、实践美,进一步创造美。

3.4想象画面,读出意境。如我教学《笋芽儿》这课,引导学生想象笋芽儿钻出地面睁开惺忪的眼睛看到了什么,我就用深情的语调渲染:"多么美丽的世界啊!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听,这里多热闹呀……"接着,教师播放春天山涧中清泉叮咚,鸟音婉转的配乐录音,让学生凝神静听,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音乐结束,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我仿佛看到清清的泉水从山里流出来。"有的说:"百灵鸟在树枝上愉快地唱歌。"有的说:"我看到小溪边一丛丛杜鹃花开了。"有的说:"绿茵茵的小草从地里冒出来了。""……"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此时,他们仿佛捕捉到了春天的气息,一个勃勃生机的春天,在头脑中萌发了。此时,趁热打铁进行感情朗读,已是水到渠成。

总之,只要我们恰当地运用朗读方法,朗读的作用一定会在语丈教学中大放异彩。在推进新课程的浪潮中,让我们一起努力,让琅琅的书声在语文课堂上响起,让书面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艺术,让朗读串起语文教学的整个动态过程,让朗读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让朗读在教师、学生和作者之间架起一座绚丽的彩虹桥。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的几点体会》

上一篇: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一篇:某城市道路排水系统设计要点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