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课堂博弈模型分析

时间:2022-08-04 12:11:04

大学生课堂博弈模型分析

摘 要: 本文基于大学生为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运用博弈论理论,从师生课堂互动、学生与企业之间发展策略的博弈,分析并探讨了学生课堂博弈模式,进而提出了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 课堂博弈模型 博弈论

引言

博弈论是指某个个人、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和条件约束,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选择各自的行动方案,以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该理论最早于1924年由冯・诺依曼提出并应用于经济学领域,后被候普光等[1]用来分析教育学的课堂逃课现象。当前以博弈论理论视域研究教育问题的课题多局限于学生逃课现象[2],对学生课堂博弈模型的研究尚不充分。针对此不足,本文基于大学生为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从师生课堂互动博弈和学生与企业之间发展策略博弈的角度,分析并探讨了部分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内在机制,进而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相应措施。

1.师生课堂互动的博弈

师生课堂互动是指在课堂上师生通过互相交流与对话以实现知识传授的教学活动。良好的课堂互动既有益于教师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促进个人人格魅力的形成,又有利于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从而实现教与学的最大收益[3]。

当前已有学者将博弈论理论应用于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Hambuger[4]将博弈理论应用于课堂互动。吴康宁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学过程存在控制―服从、控制―不服从等课堂互动模式。孟祥林从博弈论视域分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行为。但上述研究均未能阐明教学过程中课堂互动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内在联系。为此,文中建立了师生课堂互动博弈策略模型(如表1所示):

表1 师生课堂互动博弈

由表1可知,学生的博弈策略为主动性提高与主动性未能提高,教师的博弈策略为课堂互动与课堂不互动。

不妨将教师互动、学生主动性提高的收益假定为5。一方面,教师通过课堂互动,可以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培养自身人格魅力。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课堂互动,可以促进其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效果的强化。相反,若教师课前没有认真钻研教材,未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与学生展开课堂互动,则学习者认为即使主动与教师课堂互动也不会有所收获,遂未能提高主动性,此时教师和学生的收益均为0,都没有从教学实践中受益。若教师互动、学生主动性未能提高,则教师课前预设引领,付出较高的教育成本;而学生轻松上课,付出较低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却可从教师的单向互动中收益知识,强化学习效果,此时学生的收益为3。教师虽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但其收益却为0。反之,教师不互动,学生主动性提高,教师因未付出时间和精力成本却相应完成了教学任务,此时教师的收益为3,学生的收益为0。

综上所述,从教师的角度看,其最优策略为:无论学生是否提高学习主动性,教师都应爱岗敬业,多关心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同样的教学成本获得相对较高的教学收益,展开课堂互动。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最优策略为:无论课堂上教师是否互动,学生都应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强化学习效果,而不应表现出主动性不强等行为。然而,现实中无法杜绝在校大学生课堂主动性不强的现象,可能的原因是教师的互动方法需进一步完善,未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生与企业在发展策略上的博弈

发展策略是指学生为了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和企业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制定的行动方针。积极的发展策略不仅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效益,而且有助于学校为社会培养高技术、高智力的人才,有益于大学毕业生提高就业能力。当前部分高校因受限于师资力量的不足,导致教学质量有所下降,在校大学生的课堂主动性略有下降。因此,需研究高校学生与企业在发展策略上的博弈,借助学生与企业良性的发展策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假设企业对学生有录用与不录用两种选择,学生会根据专业声望下的就业前景采用主动性提高与主动性未能提高两种学习态度(表2)。

表2 学校与学生发展策略博弈

将大学生主动性提高,企业录用大学生的收益假定为5,在学生认真、学习主动性提高,企业录用的策略组合下,学生因认真努力,提高了自身的就业能力,为顺利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企业也因引进了高素质的人才,实现了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此时双方得益为(5,5)。相反,在学生不认真、主动性未能提高,企业不录用的策略组合下,学生因荒度大学时光,毕业受阻,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企业也因找不到就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校人才,抑制了其长远发展和效益,此时学生和企业的收益都为0。在学生认真、主动性提高,企业不录用的策略组合下,学生因认真、努力学习,但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此r收益为-3,企业因未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不利于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此时收益为0。在学生不认真、主动性未能提高,企业录用的策略组合下,学生因毕业于同一所学校,虽未认真学习知识,却能顺利就业,此时大学生的收益为3。但企业却付出了较高的成本,录用的是职业操守素质低和工作责任感匮乏等就业能力差的大学生,不利于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此时收益为0。

由上述分析可知,一方面,在企业只以学历作为高校学生录用标准时,大学生只要毕业于同一所学校,则不管其能力如何,得到的招聘机会、工资待遇完全相同。另一方面,学生考入大学后,几乎都可以毕业,而且不管他们的课程是90分还是60分,只要是同一学校,就可拿到同样的文凭,此时学生的最优选择自然就是花最小的代价拿到毕业证,找一份好的工作。因此,出现了原本在高中学习很刻苦的学生,却在上大学后,反而在课堂上做自己的事情、借故请假等主动性不高的现象。

3.解决问题的对策

通过对大学生课堂博弈模型分析可以看出,为增强学习效果,学校、教师需在教学方法及培养方向上多加改进,以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1在教学方法上实现由单向-双向课堂互动的转变

目前,在高等教育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即单向传递式和双向互动式(如图1、图2所示)。单向传递式存在枯燥、单调的弊端,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现有理论与实践都证明:以师生均为主体,共同参与的双向互动式教学能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充分挖掘学习者的学习潜力。因此,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需改进教学方法,实现由单向传递式向双向互动式的转变。

图1 单向传递式教学

图2 双向互动式教学

如何使教师的教学方法由单项传递式向双向互动式转变,学生由呆板的机械学习变为灵活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在教学的实践中采取积极、有效的互动策略。

首先,教师应认识到自身角色的转变。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互动,要求教师及时转换角色。在双主体、双向交流的互动式教学法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抛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以学生为本,充分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尊重学习者的人格和品质,重视学习者个性的发展,为学习者营造一种轻松、自由、愉悦的课堂环境,真正把课堂的各项权利交给学生,让学习者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

其次,通过改善互动方法来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一方面,从互动形式来看,教师可借助师生团队互动或生生团队互动,将学科知识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传输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式学习发现其不足,激发其创新潜能,从而实现教学相长,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教师的课堂教学形式应以问题为载体,综合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不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习者主动进行知识的构建,进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者探索的潜在激情。另一方面,教育者应改变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模式,恰当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习者参与到教学课件的制作中,从而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建立更宽广的桥梁,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从而实现教与学的辩证统一。

3.2学校应以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为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

就业能力[5]不仅强调大学生毕业时的就职能力,更P注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职业发展能力。当前,用人单位并没有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而同步增加招聘岗位,却增加了对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值。部分毕业生表现出专业知识不扎实及应用能力低下,团队协作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不足,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欠缺等问题,这加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因此,用人单位、学校、大学生需共同努力,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目标,增加学生的知识性收益,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首先,需邀请用人单位参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案的制订,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此,一方面,请知名企业参与高校的课程设计、开发与实施,聘请优秀雇主到高校为学生举办讲座,授课内容应强调职业态度、专业核心技能、社会技能等通识素养,并根据实际需求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争取在企业工作、实习的机会,并积极督促大学生撰写实习心得体会,反思工作中的不足,从而建立企业与大学生之间相互了解的平台,弥补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不足,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其次,高校作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推动者,应采用更为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及更能反映社会需求的课程内容。一方面,应根据社会需求调整现行的课程体系,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创新性。另一方面,应帮助学生树立终身职业意识,增强职业规划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升自身职业素养。

结语

本文从博弈论的视角,通过师生课堂互动博弈、学生与企业之间发展策略上的博弈分析,总结了以下两点提高大学生提高学习主动性的措施:加快从传统的单向教学方法向双向互动教学方法的转变。学校应以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作为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改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确保为社会及企业输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侯普光.大学生逃课行为研究――基于经济学视角[J].中国市场,2013(1):90-92.

[2]郭琳,李刚.高校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博弈分析[J].高教研究,2013(2):147-150.

[3]钟启泉.教育研究[J].课堂互动研究:意蕴与课题,2010(10):73-77.

[4]Hambuger H.Games as Models of Social Phenomena[M].New York:Freeman,NY,1979:91.

[5]孙长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11):87-88.

此文系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大学生课堂“抗拒”与对策研究》(批准号11YJA880009)部分研究成果。

上一篇:试论合作性学习模式的有效应用 下一篇: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与翻译能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