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本教研的课例反思

时间:2022-08-03 10:59:50

摘要: 校本教研根植于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服务于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建立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学习型校本教研机制能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形成以反思为基础,研究状态下的工作方式,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例,进行了基于校本教研的课例反思。

关键词: 校本教研课例反思

学校成功的内在机制在于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教研集体。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把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与教学研究、培训有机地融为一体,是提升学校的教研水平,促进教师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我校开展了校本教研的新思路,探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使校本教研根植于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又服务于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形成了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学习型校本教研机制。

一、以教师需求为立足点,寻求专业引领。

校本教研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理论指导、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得以深化发展的支撑。我校按照需求层次理论,根据实际情况为青年教师提供有针对性地培训或指导。如师带徒、课堂演练……实现青年教师与高级教师间零距离的交流与互动。

案例1:我在刚接触《品德与生活》时,课前没做充分准备就试教了《和小树一起长大》,。我在课前带领学生参观校园的植树后,根据教材开展教学,讲解和讨论了植树的过程,教学儿歌,做植树标语牌。上完课,我将该节课的教学过程与老教师进行了交流。老教师提出:过程老套,不够开放,不能体现出新课程的特点。他建议把课堂搬出教室,还可以联络一个另有植树经验的教师来作有关植树的介绍。我便联系了老教师王老师,选定了场地、准备了工具、材料,并诚恳邀请他到我的课上作指导。第二次试教时,我是这样教学的:参观校园,沿途请王老师介绍校园种植情况,安排学生和王老讨论种树的意义及步骤,最后到室外安排学生在王老师的指点下种植树苗。课后,许多教师肯定了我这种开放式活动化教学。课上得很成功,学生情绪激昂,并坚持在课后很长一段时间去观察树苗,记录生长情况,部分学生还带家长去看自己的劳动成果。看得出,他们对这样的品德课是非常欢迎的。经过老教师的大力指导,在同事的帮助下,那次课成了我一次宝贵的成长经历。

二、以教师对话为生长点,实现同伴互助

校本教研强调自我反思的同时也要开放自我,倡导同伴间的交流与互助。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放式的有效途径。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进行专业的切磋、协调、合作,尤其是同伴的对话,可以无拘无束,共通共补。教师再结合课例进行“教学诊断”,分析问题,实现观念的碰撞与交流,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这样获得专业理论和专业成长的机会。

案例2:我曾听过三位教师讲授同一内容的课,如三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翠鸟》一课,他们的板书设计和运用中,很好地体现了教师之间交流和同伴互助。第一位教师在执教时,设计了填量词和形容词的练习,课堂上通过学生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中填量词和形容词,并根据板书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感到新鲜有趣,领会了文中语言文字的准确性,丰富了语言积累。课后三位教师进行了交流讨论,认为这一板书设计很有新意,但这一板书似乎只能作为练习,缺少了后面的“翠鸟捕鱼”这一内容。于是他们设计了第二种方案,由第二位教师执教。

一(根)桅杆一(只)〔小巧玲珑的〕翠鸟=贴水疾飞

一(个)气泡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很快发现

一(条)小鱼一(张)〔又细又长的〕小嘴=迅速叼起

这一板书增加了翠鸟从“贴水疾飞”到“很快发现”再到“迅速叼起”的捕鱼过程,显然更加完整,同时将翠鸟的外形与它的本领联系在了一起,但这位教师的教学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课后他们讨论,认为问题并非出在板书设计上,而恰恰出在如何利用板书的问题上。于是他们又讨论如何用好板书,发挥效应。从语文实践的角度,他们首先让学生来填写量词和形容词,带领学生进入课文,熟悉翠鸟的外形及特点;其次让学生根据板书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最后通过翠鸟捕鱼过程与翠鸟外形特点的联系,揭示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三次教学,三种不同的方案,是对课例持续深入的探讨与对话,也是对教师自我的超越与提升。

三、以教学叙事为切入点,进行自我反思

校本教研强调教师通过自己不断的反思来改善教学行为,它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前提条件。校本教研还要求教师对教学进行阶段性地反思,每人每课写一个“教学故事”,写出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还要求进行单元反思,把某一节或某一单元中的亮点重述或重写出来,使之成为一份相对完整的课例。用这种方式来对教师经验化的处理方式进行审视与反思,分析判断教育教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教师及时地进行调整与校正。

案例3:进入三年级后,要进行写作教学,但学生一直害怕写作文,总是比较被动。我曾听过一节《小青蛙找家》的音乐课,课上学生思想活跃,想象丰富,畅所欲言。于是,我把作文课与音乐课联系在一起,这样,教学的环境从平日里的语数课堂移到了音乐课堂。课堂上学生又唱又跳,沉浸在音乐课堂的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全没有了平日的拘束。随后,我便让学生在音乐感染下进行写小青蛙找家的过程。这一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就连平时讨厌作文课的学生也写下近300字,还在全班宣读了自己的作文。

为什么平时的作文课学生没有兴趣,缺乏感情投入,而在这堂课上,学生却积极参与,思路开阔呢?这节课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写作文,音乐又唤起学生头脑中储备的有关表象,开启他们的思想大门,为他们提供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语文课和音乐课结合在了一起,音乐的艺术美带动了语文的文学美。

四、以教学问题为出发点,开展问题研究

当前的校本教研,我们从学校教育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中选题,从问题到课题,自下而上地形成课题。因此,我们提出“课题”源自“问题”。问题的产生、探析、实施、化解都与课堂是分不开的。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比较细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之后,日常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研究“课题”,教师的“问题意识”才上升为“课题意识”。校本教研致力于探索和解决自身教育教学实际中的问题,从而达到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案例4:在第一册语文《自选商场》的教学中,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空间所限,尽管教师与学生都准备了大量的教具与学具,用来辅助教学,但学生对于物品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如果学生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地步,就缺少对货币流通过程的真实感受,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对一年级的两个班作了对比教学,一班采用传统的方法授课,教师拿来许多的物品,让学生去认识物品,并对物品的标签作了一一介绍;另一班则将课堂搬入由教师创办的“小能人超市”,进行现场教学,将练习巩固环节设计成学生的模拟购物过程,收款员与顾客都由学生担任,在购物过程中体验货币在流通过程中的复杂性与多变性。整堂课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该节课转变了以往从书本再到书本、脱离实际生活的教学,加深了对货币流通价值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商品意识、消费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那么,为什么同样的教学内容,会有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经教师讨论,我们认为后一种教法将抽象的物品名称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了一起。生活离不开物品,物品离不开货币的交易与流通。

校本教研实施以来,为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无限生机,它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形成了以反思为基础,以研究状态为推进的工作方式,为教师搭建了专业成长的平台,使教研活动成为学校的一个新亮点。

参考文献:

[1]陈鹏飞.走向校本教研[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12.

[2]刘翠鸿.校本教研教师行动研究案例[M].北京:首都师大出版社,2007.6.

上一篇:试论有效教学课堂的建构 下一篇:语言测试的新进展:基于任务的语言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