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笑回忆所有的不幸与美好(外二首)

时间:2022-08-03 10:38:05

用微笑回忆所有的不幸与美好(外二首)

直到今晚

岁月解开纽扣

我被恩准说出

命运的安排

一个我

在布谷声中耕地

另一个我

在稿纸上劳作

我被恩准掀开黄土

埋下种子

身子干净的小虫

跳到我的手背上练翅

树尖上的月亮

抄近路递来光明

我被恩准回忆

谛听汗水

砸疼生活的闷响

风拿着梳子

扫荡我杂乱无章的头顶

我被恩准站着

站在装满草料的马车上

攥紧缰绳

“驾―驾―驾”

威风凛凛的我直视远方

马蹄践踏过的山峦

一行行诗句迎风绽放

我被恩准低吟浅唱

被许多读者唤作诗人

感谢这一切

尤其是流泪的钢笔

它身子倾斜

却从未跌倒

更不会匍匐前进

致秋天的灰土雀

天空开始泛红

有一阵风

由南向北

由北向东

黛色的胡杨

沐浴禅意

阔叶如诗

碎叶如苔

我窗前的鸟儿们呢

我曾经

和你们一路同行

从背街的祠堂

一直走到

敞亮的埙河边

从童年

一直走到中年

我琵琶似的心

不是在走

是在跑

在飞

你们的笑靥

冬暖夏凉

你们的翅膀

像两柄锋利无比的剑

你们航行过的地方

天裂了

地瘦了

鱼儿化作绵绵涛声

我们曾在弯月下对视

花香点缀彼此倾慕的眼

我们也在雷声里哭

超出我们体重的呼喊

竟让我清晰地听到了

烟火般往事的回声

和妈妈临终的叮嘱

什么都是荒原

包括青春

包括一望无际的孤独和幸福

翩然的空白

渴望所有的种子

来播撒

来繁衍

只是

我的忧虑不可遏制

你们哪一天才能回来呢

我同命相怜的伙伴们

如果一切果实

都培育成花秧

或晾晒成标本

这个冬天

你们吃什么呀?

橘子黄了

橘子黄了

正对我的门

点亮一树

门开处

雾和草的呼吸

地毯般

细软而来

旭日在壁上醒来

《梵高传》还在枕边睡着

门口

我和花儿们

一起

等待朋友

一头黑发

刹那间

因为翘望

白了

穿越隧洞

太阳

翻过山梁

看列车

挤进山下的小站

仅仅三分钟

我心里的那个结

解开又系紧

你在千里之外

我正向你奔来

大山的胸腔

吐出我的感慨

黢黑的隧洞

延长了我的怨艾

两根铁轨

承载陌生与期盼

尤如车头在身内

车尾在体外

心脏受到撞击

失重的焦灼

凝固在

重逢与分别的瞬间

深藏在胸口的

这一截道路

迢迢无岸

被相思

肆无忌惮地碾过

飞沙走石

远远的

养路工站在道旁

竟个个面带笑容

想到诗就有一种莫名的幸福在氤氲

姚平,男,1965年11月出生于湖北武汉市。幼年因火灾致残。大学时开始发表诗歌、散文作品,曾创办盛极一时的湖南红枫诗社。已发表文学和新闻作品200余万字,出版文集《秋,刻骨之恋》、《折断的翅膀也要飞翔》、《凝望》和《总有一种爱能让你感动》等,散文《一张白纸和一颗黑点》、《一步之遥》等分别入选2002、2003年度《全国优秀中青年作家文学作品集》。为中国残疾人作家联谊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中国青年诗歌协会理事、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湖南省岳阳市残联。

只要大家伙一看见我这人,准保你们心里立马一咯噔:“哎呀,好惨啊!”接着,你们难免会担忧:这个叫姚平的人可怎么活呀?手没了,脸也毁了……所以,我恳请小禾老师这回千万要破例用全家福代替我的单人照,我想借此告诉大家:姚平现在生活得还行!――因为,只要我一想到诗,一想到这令人怦然心动的精灵,嗬,管荷包里有钱没钱、管桌上有肉没肉,就有一种莫名的幸福在氤氲……诗是我的精神鸦片,没错,她让我几乎彻底忘掉了我的现实不幸。

残疾人自然和健全人不一样,残疾人所有的权利与生活都极有可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我的童年整个被浸泡在浓烈的药水里,我的少年时光满是无奈、漠然和歧视的疮疤。终于有一天,我偶然读到了海伦・凯勒的传世之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位和我嫁嫁(外婆)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女性,她信奉的黑格尔的那句箴言振聋发聩:命运向你挥来犀利的鞭子,是想逼你把头扬得更高,把背挺得更直!她猛然间敲醒了我15年的噩梦――原来,即便是眼睛失明、耳朵失聪、双腿截瘫,也不能阻止一个自强不息的生命去描绘理想、去震撼人心、去拥抱世界!那么,我呢,站在这个一无所有而又应有尽有的外国老人面前,我瞬间窥测到了生命的真谛。那一刻,尽管是个久雨初霁的黄昏,但和煦的夕阳却点燃并沸腾了我周身的热血。

就这样,我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杜甫、岳飞、陆游、孟浩然和辛弃疾,爱上了拜伦、雪莱、泰戈尔、莱蒙托夫和普希金,爱上了闻一多、艾青、傅天琳、管桦和海子……这些命运多舛、人生羁绊的诗哲们,他们无不用抹心蘸血的文字,酣畅淋漓地诠释了生命逆水行舟的激越与辉煌……在吟诗做赋的时空中,我破败的躯体得到抚恤,我死寂的魂灵得到撩拨,我绝处逢生的日子春暖花开。

上一篇:职责伴我成长 下一篇:刘书笙的“三个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