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财政农业支出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时间:2022-08-03 10:03:53

关于我国财政农业支出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既关系到我国农村人口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稳定的发展。财政投入是城乡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财政支农政策是国家实施对农业支持和保护的主要财政政策,是政府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之一。现阶段的财政支农资金无论是在管理还是在使用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极大制约了其积极作用的发挥。本文针对中国财政支农政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财政支农 问题 建议

一、我国财政农业支出政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 虽然国家财政支农支出的绝对额从1990年的307.4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3172.7亿元,但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整体上却呈现下降趋势,1990年为9.8%, 2007 年下降到了7.5%。2008年, 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5955.5亿元,增长了37%。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合计7253亿元,增长21.8%。2012年国家财政拟安排“三农”投入12287亿元,比2011年增长17.9%。但目前财政支农资金在政策、资金管理和使用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

(一)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不足

近年来,尽管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有大幅增长,但由于财力有限、使用效率不高、结构矛盾突出等原因,相对于当前我国农业基础薄弱,效益低下的发展现实而言,投入仍严重不足,与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并不相称。另一方面,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缓慢, 收支结构不合理, 支农资金投入事业费比重较大, 支持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科技、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资金比重较小。

(二)财政支农方式效率差, 缺乏灵活性

财政支农方式不佳突出表现在农业补贴过多地用于流通环节。1996-2006年, 每年用于粮、棉、油、糖流通的补贴在300亿元以上, 占农业支持总量的30%左右, 占国家政策性补贴支出的70%左右。然而,如此巨额的补贴主要都是补在流通环节,补贴在价格上,政策难以惠及农民。

(三)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

(1)事业费支出严重挤占生产性支出。农业财政生产性支出中,直接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低,用于农业科研与推广应用的比重更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用于大中型社会性水利设施建设的比重较高,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的中小型公益项目的比重较低。

(2)农业科研与推广等服务性领域支出比重较低。现行农业科技投入水平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很不相称。一些关系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项目缺乏足够的投入保障。

(四)中央和地方财政界定不清, “越位”与“缺位”并存

“越位”表现在县乡基层官员没有专心致力于提供地方公共物品和服务, 而是去做一些应由市场去做的事情;“缺位”表现在乡镇一级政府承担了许多本该由中央、省级政府承担的事权负担, 比如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本区域内基础设施等大额支出事项。

(五)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资金使用效率差

现阶段, 我国直接分配和管理支农资金的中央部门有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扶贫办、农业部、科技部、林业局、水利部等多个部委。这些部门又自上而下地设有管理和分配农业资金的机构, 形成了纵横交错的资金分配管理机构。现行支农资金多头管理的体制,导致资金管理层次多、过程长、流速慢,容易造成支农资金的逐级漏损,加大了资金管理成本,增加了资金监管的难度,难以发挥财政支农的最大效用。

二、完善我国财政农业支出政策的建议

(一)加大国家财政支农力度,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

虽然最近几年来国家财政每年都在加大支持“三农”的力度,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为了早日摆脱“三农”困境,国家财政还应该加大支持力度, 并且保持投入的稳定性与长期性。另一方面, 地方财政也应当加大支农资金的投入力度。

(二)调整财政支农方式,灵活运用多种财政支农政策工具

农业补贴同农产品质量、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挂钩,鼓励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方式;注重对农业保险业务亏损的补贴,强化农业保险防灾补损职能,支持农业保险业务的全面展开;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此外,还要注重财政支农政策工具和方式的多样化和灵活性。除价格补贴保护外,还应利用财政贴息、投资补助等多种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利用财政投资融资手段优化农业信贷体系,促进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

(三)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 防止投资的“缺位”与“越位”

要进一步明确政府间事权的划分,使财权与事权相对应。在确定各级政府事权的同时,应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以使各级政府财力能保证事权的行使。

(四)深化农村税费改革,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税费改革的实质是对农村公共物品筹资制度的重新安排。通过这次制度的重新安排,能够稳定农村公共物品的资金来源,同时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过重、负担反弹等影响农民收入、农村社会稳定的问题。因此,必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同时加大农村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填补税费改革中发生的财政收支缺口,减少改革的阻力,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规范国家和农民的收入分配关系。

参考文献:

[1]叶翠青.我国财政支农支出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财政研究,2008,(4).

[2]温桂荣.国外财政支农政策的比较与借鉴[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3).

[3]王舜志.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对策[J].财政监督,2008.

上一篇:浅谈企业会计准则的改革 下一篇:浅谈财务报表信息在纳税评估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