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时间:2022-08-03 09:56:26

水稻纹枯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摘 要:水稻纹枯病是水稻生产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病害,若没有进行有效的防治,则会严重影响到水稻的正常生长。基于此,为有效控制水稻纹枯病、保障水稻生产的产量和品质,文章分析了水稻纹枯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减轻病害危害的综合防控措施,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防控措施

水稻纹枯病又叫水稻云斑病、水稻云纹病,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若不及时进行防治,不仅会使水稻剑叶提早枯黄,影响谷粒灌浆,严重时会使水稻不能抽穗,或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病情严重时田块减产可达40%以上,严重威胁水稻稳产高产。近年来,随着品种布局的调整、栽培措施的改变以及气候因素的变化,加之人们对纹枯病的重视不够,该病的发生日趋严重。为减轻纹枯病对水稻的危害,保障水稻安全、稳定生产,务农工作者必须清晰认识到水稻纹枯病的危害,根据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采取合理有效的防控措施。

一、发生原因分析

1.耕作因素。水稻纹枯病由立枯丝核菌感染得病,水稻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病,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水渍状边缘模糊的小斑,后逐渐扩大成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变成灰绿色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致半透明状,发病严重时多个病斑形成大病斑,致叶片发黄枯死。病枝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发病后形成菌核,易脱落于土壤中,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而菌核主要在土壤中及病草、病蔸上越冬,田边杂草上的菌丝作为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因此,土壤中菌核残留量大小是决定水稻纹枯病发病的程度。而影响土壤中菌核量的主要因素:一是水旱轮作较少,旱作花工且货价比不高,水稻连续种植,从而造成土壤中致病的菌量日积月多,危害加重。二是田间病源菌处理不彻底。在我市东成镇下湖村委会测报点附近的双晚田调查发现,水稻连作,虽然大部分稻草还田,但病草未经杀菌腐熟甚至部分直接遗留田间,不但造成菌源积累加重发病。同时,也是水稻纹枯病菌初侵染源头。

2.气候因素。高温高湿是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条件,温湿度综合影响着纹枯病的发生蔓延。温度是决定病情每年在水稻上发生早迟的主要原因,而湿度则对病情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水稻纹枯病一般在气温22℃以上,相对湿度97%时开始发病。气温在25~31℃饱和湿度是水稻纹枯病流行的有利条件。我市地处珠三角西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侯,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22.1℃,水资源供大于需,四季宜耕,年平均降雨量2560毫米,年平均日照1711.3小时,有半年以上的月平均温度超过23℃,无霜期长达358天,极适宜水稻生产发展,但高温高湿的气侯造成我市是全省水稻稻瘟纹枯病的高感应区,要特别注意防治。

3.品种因素。良种是夺取丰收的先决条件,种植的品种必须是经过审定的优质高产、抗病性、抗逆性好、适应性广的水稻优良品,目前我市在生产上主推种植的水稻常规稻品种主要有:粤晶丝苗、黄莉占、华航31号、象牙香占、合丰占等,杂交稻有:广8优169,永丰优9802、深优5814、Y两优423等,但我市是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的高感染区,这些品种的抗病能力相对不是很好,而分蘖率强,产量高的品种叶片相对偏大,易造成田间通透性差,容易发病,只能够采取勤换高抗性好的优良水稻点种的方法。

4.田管因素。肥水管理与纹枯病发病是有直接联系的。长期以来农民形成的意识“宁肯水淹,不肯晒田”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原因,水稻灌水做到分Y浅水、够苗露田、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长穗湿润、不早断水,防止早衰,水稻生育前期应浅水护苗,干干湿湿,以水控病。根据田间调查发现,农民勤灌深灌、漫灌田块,田间湿度大,稻苗较弱,抗性差,纹枯病发病重,相反一农户田间经常时旱时湿发病指数低。施肥方面,为追求水稻高产,偏施、迟施氮肥也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因素。氮、磷、钾的搭配不合理,少施磷钾肥,造成水稻“徒长”、披叶、田间郁闭、透气性差、湿度过大。后期往往剑叶偏长,植株体内可溶性氮增加,减弱稻株的抗病能力,导致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流行,对应我市农民长期以来形成水稻田间管理习惯,我们应该改变习惯,推荐采用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即采用4231的施肥方法,通过控制总施氮量和基蘖肥施氮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通过控制基蘖肥施氮量,控制苗峰,提高成穗率,增加苗群体通透性,控制病虫害发生和农药用量,提升稻米安全,主要性能指标为:节省氮肥10%--30%,增产5%-10%,氮肥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倒伏减轻,稳产性好,病虫害显著减少,可少施农药1-3次,该技术成熟,安全可靠,可在恩平地区推广应用,但在应用中要注意保证栽插密度达到1.8万棵/亩。

5.喷药因素。农户对纹枯病的危害性认识不够,往往是症状明显、危害严重时进行下药,配药时用药不对路,没有针对性选择农药品种,为了省工,药量足甚至加倍,水量偏少,药液没有喷触病菌,达不到防治效果。

二、防控技术措施做好病虫害测报

高温高湿有利于纹枯病发生,做好测报预防是水稻生产重要措施,重点做好纹枯病、稻瘟病、螟虫、南方黑条矮缩病、稻蓟马和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两迁"虫害等主要病虫害的测报预防措施,能够提早预防疫情,预防纹枯病要系统调查:春季稻田翻耕前进行菌核调查,从水稻分蘖开始至发现发病,进行始见期病情系统调查,从始病期开始至水稻乳熟期进行病情增长情况系统调查,要大田普查:在分蘖盛期、孕穗期、抽穗期、乳熟期大田普查各1次。注意调查菌核数量,获得不同调查时期的水稻病丛率和病株率。纹枯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病害初发病均在植株的基部,因而易被忽略,技术部门要广泛宣传纹枯病对水稻危害性,从而提高农民的防控意识,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以减轻纹枯病对水稻造成的损失。选用优良抗病品种,加强肥水管理,以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有效地控制纹枯病的危害。

1.选择良种。选用高a优质的品种同时着重选择株型紧凑、叶片较窄的抗病品种如:两优688、深两优5814等,增强田间通风透气,降低田间空气相对湿度,增强水稻的抗性,目前我市在生产上主推种植的水稻常规稻品种主要有:粤晶丝苗、黄莉占、华航31号、象牙香占、合丰占等,杂交稻有:广8优169,永丰优9802、深优5814、Y两优423等,。

2.清除菌源。田块土壤要深耕,将土壤表层的菌源深耕埋在深层,减少菌源侵害,在灌水溶田时打捞浮在水面上的菌核,并集中烧毁或深埋处理,消灭菌源。清除田边四周杂草,铲除稻根集中一堆火烧土,减少菌源数量,降低初侵染来源。

3.薄露灌溉。采用间歇湿润灌溉法,前期浅水护苗,薄露发根促蘖分蘖,中期当每亩茎蘖数达到18万时进行轻搁田,最高苗数在20万~24万,适当重度露田干晒,控制无效分蘖,促使茎秆粗壮,降低田间湿度,增加抗病性,后期水管理采取干干湿湿灌溉,保持田间湿润,成熟前7天左右断水。

4.配方施肥。水稻施肥要根据我市测土配方施肥的配方肥来播施,氮、磷、钾合理搭配,比例以24:7:19的恩平市配方肥为宜,增施有机肥,磷、钾和硅肥,硅元素可增加细胞壁的厚度,促进水稻根系生长下扎,增强植株的抗病。施肥应做到“攻头保尾看中间”的原则,在施足基肥前提下,根据水稻三控技术施肥办法施肥4231达到不徒长,不倒伏,使水稻前期不披~、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既能夺取高产,又能控制病害。

5.合理密植。推广宽行窄株合理种植密度,以24cm×16cm或22cm×18cm为宜,达到每亩1.6--1.8万棵的合理密植,增强田间通透性,达到又可以防病又可以创高产丰收。

6.药剂防治。一般水稻分蘖盛期后,丛发病率达20%下药防治。水稻分蘖盛期每亩用8%井冈霉素A水剂300g,将瓶盖引个小口倒放在进水口,药液滴入随着水流至全田,既省工又环保,防治效果很好。防治适期在水稻孕穗后期即水稻破口前5天左右,每亩可选用25%嘧菌酯悬浮剂40mL,或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20mL,或1%申嗪霉素悬浮剂40--60克,或12.5%氟环唑悬浮剂30-50mL,或5%已唑醇悬浮剂80-100mL,或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50-70克对水60公斤喷雾防治,或45%咪鲜胺水乳剂40~60mL或每亩用20%烯肟・戊唑醇浮剂20~30mL对水60~70kg喷雾,可兼治稻曲病、鞘腐病。每亩选用爱苗30%乳油15~20mL对水60kg均匀喷雾,或20%纹枯净水溶性粉剂2包(50g)对水60kg对准稻株中下部喷雾,或10%己唑醇55mL或25%粉锈宁100g或30%己唑醇悬浮剂25~30g对水70~80kg粗雾喷于稻株中下部。根据病情蔓延情况每隔10~15天再防治1~2次。特别是低洼、氮肥偏施水稻长势浓绿、更要列为重点防治对象田。

施药时应注意以下4点:一是选择晴天或阴天喷药;二是配足农药加足水量,药液要喷在植株中、下部,并在早晨或傍晚有露水时施药;三是喷药期间和喷药后田间保持寸静水;四是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安全用药。

三、结语

综上所述,水稻纹枯病是水稻生产过程中较为严重的病害,务农人员必须高度重视水稻纹枯病的发病情况,积极总结病害发生原因,提高水稻栽培的管理水平,结合病害发生原因协调运用各种防控技术措施,以减轻纹枯病对水稻的危害、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保障增产增收。

参考文献:

[1]曾明雯.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J]. 农技服务, 2015(12):154-154.

[2]张桂珍,胡海瑛,聂志刚.铁力市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控措施[J].中国农技推广, 2015, 31(2).

上一篇:花生无公害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下一篇:贫困山区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