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城市化”与农村信息“荒漠化”

时间:2022-08-03 06:58:05

媒体“城市化”与农村信息“荒漠化”

随着我国媒体的市场化,大众媒体发展飞快。在这一过程中,存在两个不可忽视的倾向,就是媒体的 “城市化”和农村信息的“荒漠化”。

热闹的媒体“城市化”

我们的媒体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一步步“城市化”的。主要有以下表现:

1、晚报、都市类媒体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以来,都市类媒体方兴未艾。在报业发展中,晚报在经历了时期13年的中断之后,于改革开放后迎来了创办的高潮,出现了“晚报热”。据统计,1979年只有一家《南昌晚报》复刊,到1982年底全国已有晚报19家,超过了“”前的规模,到1997年10月全国晚报已猛增到143家。到1990年代中期,在报业发展史上又出现了都市报创办的高潮,目前全国至少有700家。与此同时,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也开办了诸如城市广播、都市频道等都市类广播电视节目。

2、多数综合性媒体报道不平衡,向城市倾斜。美国报业发行人协会为 “具有特殊成就的报纸”所定的四项标准中有一项就是“这一报纸的新闻报道,必须顾及各种性质新闻的平衡。”①报道的平衡包括“报道重点和报道面的平衡”、“各种报道内容之间的适当平衡”和“报道地区、单位的适当平衡”。② 随手翻翻我们的大报,可以看出明显向城市倾斜的倾向。反映农村、农民的报道少,很少有综合性大报提供关于化肥、良种、农药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特别是广告,关于房地产、售楼、售车的广告比比皆是,其“城市化”倾向愈加明显。在农村有比较优势的电视媒体,每年能提供反映农村和农民生活的电视剧很少,倒是反映城市生活和恋情的肥皂剧目不暇接。

3、多数媒体,特别是都市报无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不为农民说话,甚至把农民形象“妖魔化”。在我们的媒体,特别是都市报的版面上,像农民工跳楼秀、讨薪、杀人、、盗窃、抢劫等报道充斥版面,更有像“民工”、“民工厕所”等词汇,纯朴的农民形象在媒体上被妖魔化,这更是在潜意识中对农民的歧视。媒体要反映民生疾苦,化解矛盾,就要深入关注农村的社会问题,不能到矛盾发展到非关注不可时才予以报道。比如在温总理为熊德明讨薪后,媒体才关注日益严重的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这暴露了媒体在潜意识中对农民的歧视态度,要改变这一态度,就要使媒体更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真正做到服务于民。

4、报纸、电视等媒体的受众以城市受众为主。报纸作为能代表文化品位的媒体,其读者以城市读者为主,农村读者为辅。河南的《大河报》在 2004年12月中旬日发行量达到100万份,但郑州的日发行量就占40万份,占近一半。电视这一媒体在农村的普及率在诸媒体中相对较高,但在农村(特别是边远山村),所能接受到的电视节目很有限,有线电视在农村的普及率更低。新兴的互联网媒体由于其所需的费用较高而很难在农村普及。

严峻的农村信息“荒漠化”

与媒体的“城市化”相对,农村信息的“荒漠化”有以下表现:

1、农村获得信息的渠道不畅。广大的农村的媒体覆盖率较低。由于没有财力支付,很少有农民自己订阅报纸。虽然电视媒体在诸媒体中在农村的普及率相对较高,但据统计,在农村仍有1.6亿左右的农民没有彩色电视机。媒体的拥有量少,使农村接收信息的渠道不畅,不能及时全面地获取有关生产、生活的信息。

2、农业、农民类媒体少。在改革开放后,不论是报纸,还是广播电视都发展迅速,种(台)数不断增多。但是在诸类媒体中,以农村和农民为专题定位的媒体很少。除了CCTV-7、《农民日报》以及各省级的农民报外,很少有别的服务于农业、农民的媒体,而且这些媒体并不能真正意义上进入寻常百姓家。

3、多数综合性媒体涉及农业生产、农业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等的报道很少。有关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生活非常重要,然而,多数综合性媒体对广大农民朋友的服务意识不强,不能满足他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信息需求。比如,我们经常看到有关调整种植结构、发展优质农业的宣传报道,但是很少有媒体提供如何调整种植结构、怎样发展优质农业的具体信息,媒体在引导农民合理调整农业结构,提供必要的市场信息方面应做的还有很多。

4、农村教育资源不足,农民及其子女的文化素质较低,认知能力差。由于我国教育资源配置的“城市化”取向,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不足,尽管义务教育的普及率有了很大的提高,2000年底为 85%,但与城市还有较大的差距。而且,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农村学生的辍学率和流失率也高。1998年全国初中在校生辍学率为3.23%,农村为4.2%,有的地方高达10%。③ 教育落后使农村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对信息的认知解读能力较差。如果不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和认知能力,不消除知识鸿沟,让农民脱贫致富只是一句空话。

原因何在

在传媒业飞速发展中,媒体的“城市化”和农村信息的“荒漠化”是客观存在的,在这种发展趋势的背后掩藏着各方面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的原因。长期以来形成的媒体资源分配的“城市化”政策取向,是主要的政策原因。在分配媒体资源时以城市为主、农民为辅,先考虑城市居民的需要、后考虑农村居民的需要,这种使媒体资源向城市倾斜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媒体的“城市化”。另一个政策原因是,媒体的准入政策规定的门槛较高,媒体为了快速收回成本而更愿意选择回报率较高的城市而不是农村。

2、市场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营体制的转型,媒体实行企业化管理,变成自负盈亏的经营单位。在激烈的竞争中,媒体要生存就要做大做强,就要寻求利润的最大化,就要吸收大量的广告。农村贫困,支付购买力差,以农村、农民为对象的媒体的广告源远不如以城市为对象的媒体,如果媒体没有广告源,就断了主要的财路,就办不下去。在这种情况下,传媒业远农民、亲市民的“城市化”取向就成为必然。

3、农民贫困造成的原因。目前,城乡贫富差距有进一步扩大之势。 “2003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不足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3,占农村大多数人口的相对较低收入或中低收入农户的人均收入不足1500 元,每月生活消费开支只有约80元。”④ 由于贫困,农民很少主动去订购自己所需要的媒体,在加上农民没有阅读的习惯和大部分时间用于下地干农活,媒体(特别是纸媒体)的覆盖率较低,那些处于贫困线以下的农民的媒体覆盖率则更低。

后果堪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的“城市化”取向使媒体主动适应竞争,寻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城市化”给媒体自身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媒体的“城市化”对整个社会特别是对农村社会的发展不利,将导致信息的城乡分布不均。媒体的“城市化”和农村信息的“荒漠化”趋势如果得不到遏制,不仅对社会发展会造成不良后果,而且对媒体本身的发展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这造成了社会上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的两极分化――在城市造成了信息洪流,即信息过量;在农村造成了信息荒漠,信息量低于社会需求,出现信息“贫血”现象。无论信息过量还是信息低量都是有害的。

“在信息社会,信息就是财富,‘知识就是力量’,它们还是带来新的财富的手段。”⑤ 联合国有一个说法,穷人和富人的差别主要还不是收入的差别,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机会不均,只要有同样的机会获得知识和信息,穷人也可以变富人。这充分说明了知识和信息在消除贫富分化方面的作用。

努力方向

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城乡之间和谐发展,就要缩小城乡的数字鸿沟,消除农村的信息荒漠,这关系到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媒体已注意到了农村信息的匮乏。而且,为了消除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加速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推行了农业的信息化工程, 构建了以农业部为中心,连接31省(区、市)农业厅的信息网络平台,全国省、地(市)、县级农业部门绝大多数都建立了局域网和互联网站。但由于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拥有的电脑数量少,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

要消除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一方面要扩大媒体在农村的普及率,另一方面要提高农村社会成员的整体文化素质,提高他们的“媒介使用能力”。传媒业至少要在以下几个具体方面做出努力:

1、加快现有农业类媒体进村入户的进程。通过增加农业报纸的订阅、减少非农报纸的订阅和在农村设立阅报栏等途径,扩大农业报的覆盖面。通过县级电视台以及边远山区卫星接收等手段,扩大农业电视节目,如cctv-7覆盖面,加快农业节目进村入户的进程。

2、建立非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非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不求盈利,它们可与有关农业部门合作出版免费报纸或宣传资料,提供农民必需的知识和信息。

3、各级党报出版农民版。现在《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等报纸都创办了农民版,针对农村地区发行。党报出版农民版不仅有利于消除农村信息匮乏,而且有利于扩大党报的贴近性和群众基础。

4、综合类媒体要体现“以农为基”的宣传报道方针。基于中国9亿农民人口这样的现实,“以农为基”的宣传报道都应是媒体的重要内容,媒体必须心系农民,时刻把农民的生存状况、收入问题放在心上,而不应在远离农民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远。

注释:

①②郑兴东等著《报纸编辑学教程》,第74页、7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年12月版

③刘尧:《中国教育不公平现象归因分析》,www.省略/20020510/ 3025877.shtml

④参见《农民贫在何处》,2004年第7期《中国经济信息》,第5页

⑤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第23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上一篇:“非市场化”报刊要有市场意识 下一篇:记者业务的“二十五条军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