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期刊主编竞聘演讲辞

时间:2022-08-03 06:08:03

文学期刊主编竞聘演讲辞

如果为我今天的竞聘发言拟定题目,那就是《细节决定成败》。

现在竞聘《鸭绿江》主编,并非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需要多方考虑,方能做出决断,这不是满足自尊心的比拼,而是火线疆场上的竞争,必须呈现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步骤,实践中又有操作成功的多种可能性,才有机会赢得竞聘。已故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汉字激光照排的发明者王选先生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曾经说过,自己非常赞同季羡林教授的观点,衡量谁是好人,只看谁能拿出百分之四十的时间考虑别人。王选先生又说,还是再人性化些吧,如果一个人能拿出百分之三十的时间考虑他人,那么这个人就一定是好人。而我今天要说,当好《鸭绿江》主编,务必拿出百分之六十、百分之七十,甚至是百分之八、九十的时间去考虑“别人”。这个“别人”,不是别人,就是展示辽宁作家协会工作业绩的靓丽窗口,就是检验辽宁文学事业蓬勃发展的一面旗帜,就是几代人前仆后继生生不息为之兴旺发达奋斗了六十年的文学精神领地――《鸭绿江》文学杂志。

传媒业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对快餐文化的普遍认同,使得文学越来越被边缘化,受众的范围越来越小,这当然包括经济大潮冲击下的市场化需求,纯文学期刊的困窘局面愈发严重。全国各省市的同行,比我们笨拙的有,但比我们聪明的肯定是多数,他们都无力扭转纯文学期刊的尴尬状态,有的甚至提出,省级“纯文学期刊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的悲观论调。假如李白健在,一定会把自己的诗句改成:办文学期刊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大环境,是延续了几年、十几年的不争的客观事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鸭绿江》招聘,理应挺身而出,当仁不让。这便是我竞聘《鸭绿江》主编的第一个支点:责任。

第二个支点,热爱。从辽西县城的文化馆,到大学中文系的“新绿文学社”;从《小学生报》的“蒲公英”文艺副刊,到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创作研究室的《文学少年》杂志;从《鸭绿江》的编辑室主任、副主编,到《鸭绿江》文学函授创作中心教务长、《文学大观》主编,略过其他文学部门的时间,我在《鸭绿江》的工作已接近二十年。人生的辉煌时段也就四十年吧,我的二分之一在《鸭绿江》度过。我的理想,已高高跃起,成为空中的根;我的眷恋,已深植沃土,成为地下的枝。我是“鸭绿江”边生长了二十年的一棵树。两年前,我的母校――沈阳师大曾有意让我去做一名老师,教育厅下属的一家杂志也要我过去主持编辑工作,当然还有其他几家单位的想要想不要的犹豫转化过程。经过几个辗转反侧之夜,最终的我,依旧定位在《鸭绿江》。要改变已经进入生命层面的东西,太难了。文学的《鸭绿江》,已经和我血流的声音同时律动。

第三个支点,报答。我一不身居要职,二不腰缠万贯,谈报答似乎过于宽泛,过于高调。然而,就我目前的编辑、组稿、策划、统筹的眼光来讲,就我目前的文体综合、审美判断、艺术把握的水平来讲,就我目前的心理状态、工作精神、活动能量的质地来讲,谈不上完美,谈不上炉火纯青,但这些拥有,也和《鸭绿江》的栽培分不开的。散文、理论栏目的独立主持,“企业之星”栏目的策划主持,函授创作中心、《文学青年》的主持,《文学大观》的主持等等。特写镜头应该是十多年前竞选《鸭绿江》副主编时的场景,于今怀想,恍如昨日。领导与同事们的信任和理解,给了我锻炼的机会,也给了我增长才干的空间。聆听老主席金×老师的讲话,每一次都有思想与业务的双重收获;与老主编于××酒后真言般的攀谈,知道自己该如何用真心对待业余作者;永×副主席对我工作中不时显露的不稳定和急躁情绪,总是给予耐心的提示与宽容。这些细节,无须放大,就已积淀成为往事,化作温暖现实的热流。当然,工作中不可能都是愉快着,站在今天的高度回首,首先是自己的局限与误解,才有工作的某些欠缺;人与人不怕优点和优点相遇,问题总是出在人与人之间的优点与缺点相遇上。而人性中的善良总是在关键时刻提醒与挽救我们,要求检查并原谅自己。我的前辈,我的领导,我的同事一些高风亮节的言行举止,一再地令我反省。“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今年已过五十,知天命的年龄,我的内心常常在督促自己:你应该为《鸭绿江》做点什么,你还能为《鸭绿江》做点什么?

一、继续办好《鸭绿江》杂志,树立《鸭绿江》的品牌意识。立足辽宁即是代表辽宁,面向全国即是影响全国,这是《鸭绿江》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双百”方针、“二为”方向、“三贴近”原则,是《鸭绿江》的主旋律,任何时候都是我们签发所有作品的政治标准。《鸭绿江》办好了,说明你工作有成效;《鸭绿江》办不好,工作业绩从何而谈?办好《鸭绿江》不是一句空话,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循环做起,不仅在稿件质量、编校水平上下功夫,更要在装帧设计、印刷制作上动脑筋。现在是精品经典时代,文学期刊更要以它自己的表达方式存活于市场,存活于读者的阅读中。《鸭绿江》的编辑思想、编辑水平、编辑风格和编辑境界,一定要能够体现出辽宁文学创作的水准和中国文学创作的主流趋势。我以为,就《鸭绿江》的目前状况来讲,最为重要的是办出特点,或许能即刻让市场、让读者消除审美疲劳,产生“陌生化需求”的接受效果。当然,达到像《北京文学》、《山花》、《天涯》、《作家》等省市纯文学期刊的水平,还需要时间。我们可以先抓住一两个环节马上做起,比如设置“现实报告”专栏,每期一篇报告文学,要求思想深度、艺术品位、现实效应的高度统一。明年的第一期可否让军区的中×先生把“中国陆军”压缩改造成两三万字的报告文学?假如成功,转载、连载,读者的耳目一新,可想而知。设置“作家的一天”栏目,把作家的精神劳动日常生活化、细节化。封二、封三选择两位不同创作风格的作家一天的生活照片,配上文字说明,再让两位作家以“一天”为题,写上一篇千字文,其思想与艺术风采于扉页和尾页展现,两年下来,就是一册六万字的“同题作文”出版物,交付出版社,难道不是高考作文的参考读本吗?当然,两年不能重复一个题目,必须有变化。这便是纯文学期刊的“多媒体”操作方式。一篇对话生动、情节跌宕的小说,与立体声文艺台合作,配上戏剧提示,便是广播剧;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与电视台合作,配上画面,便是电视散文。其主要目的是扩大刊物的影响。如果没有央视的“百家讲坛”,刘心武的“红楼梦研究”系列和易中天的“品三国”系列,上哪儿去有现在如此之大的感召力和发行量啊?当然,中短 篇小说,仍然是《鸭绿江》的“主打”产品,我们会继承传统,提倡有心灵深度、人性高度、哲学向度、语言维度的现实主义作品;散文则着重发表“有意味”形式的作品,即属于艺术创作层面的语言文字;诗歌是《鸭绿江》的名牌产品,在现有基础上增加两块版面,直接探讨诗歌本身的语言、节奏、韵律、内在旋律等直接关系到创作与接受的一些实际问题,而不搞什么中国新诗发展方向发展道路等空对空的讨论与争鸣。与此同时,把素素获“辽宁文学奖”及“鲁迅文学奖”的“独语东北”拿来,作为一个栏目,请优秀作家及文化名人撰写人文地理民俗方面的篇章,感性与理性并举。我们需要的是与当代最新的文学流派和创作成果的衔接。所以,我们的作者阵容会扩大,北京的外国文学出版社、上海的译文出版社、南京的译林出版社,他们的编辑、译审以及中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正副研究员们,都可以为《鸭绿江》撰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想方设法让《鸭绿江》走出辽宁省内的覆盖率和辐射力的诸多死角,也是目前急需努力采取的措施。比如《鸭绿江》每一期的要目,可以在《辽宁日报》文艺副刊、《沈阳日报》文艺副刊上刊登,可以在鞍山、锦州、抚顺、辽阳、丹东、营口等市地级的报纸文艺副刊上刊登,可以在《共产党员》、《当代工人》、《妇女》、《辽宁教育》等省内发行量较大的刊物上刊登。这是一个全身心投入的过程,首先需要感动对方,这个工作我有信心,当然是免费刊登。同时,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东北大学、渤海大学、沈阳大学等文科较为发达的高等院校,也是《鸭绿江》的“必经之地”,请作家讲课、成立文学社团、举办诗会等项活动,完全可以由《鸭绿江》出面组织调节。当然,我们还可以采取为《鸭绿江》独立设置网页、每期刊物夹个参与《鸭绿江》会员联谊的小小卡片等一系列人性化文学服务的细节措施。刊物办好了,影响扩大了,读者满意了,发行数量会有增加的。我的主张是,在作者的个人主义与读者的接受美学中体现编者的多重眼光。具体做法于此略过。现在《鸭绿江》是辽宁省一级期刊,来之不易。随着文学事业发展,《鸭绿江》应该有新的标准,那便是文化、文本意义上的尺度――国家中文核心期刊。经过两三年的努力,应该向上级申报,不论成功与否,谁都不会放弃,因为我们必须为自己竖立标竿,并会为此奋斗。在此,我还想说个细节,我准备给我的一百位同学或朋友打电话,请他们自己或所在单位订阅2007年的《鸭绿江》上半月刊,请他们阅读,如果说他们感觉订阅一年定“赔”了,不值得,我个人负责向他们退款。这里面虽然包含感情成分,但是我要求,彼此必须开诚布公。

二、《鸭绿江》的质量好坏,是深受其经济条件制约的。所以,创收环节尤为关键。利用《鸭绿江》的文化资源进行创收,似乎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鸭绿江》本身,即利用《鸭绿江》的版面刊登广告,寻求国营、民营企业家的资助。我想,彩色版的广告以不占封二封三封底为好,而采用前后环、中间插页的方式刊登,因为现在彩色制版印刷成本都不高,这也是为《鸭绿江》的总体形象考虑。有偿报告文学每期以不超过五块版面为宜。二是《鸭绿江》的外延,利用这部分的无形文化资源创收,需要有创新精神。1.同出版社合作,构建“鸭绿江文学创作丛书”体系,形成一个常年的编辑机制。东三省的春风文艺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可以说,都是《鸭绿江》的势力范围;2.同各市地文联、作协合作,扩展《鸭绿江》增刊的出版周期。按规定,《鸭绿江》每年可以出版两本增刊,如果工作到位,可以争取到四本,第一是有先例,《收获》杂志每年便出了四本,第二是省局自己说了算。这样,拿出两本出两个市地的文学合集,拿出两本给四位业余作者,每本可以发表两部各2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如此出版发表,比用丛书号出版更经济划算,也更有影响;3.同著名广告公司合作,使《鸭绿江》的广告刊登具有连续性,现在已有一家广告公司有合作意向;4,同高校或其他部门合作,为栏目特邀刊出或冠名等等,如理论栏目可否署上“某某大学特邀刊登”,散文栏目可否冠以“蒲河”?因为沈北新区的开发已有大动作,一座新城将围绕蒲河迅速崛起。当然,这需要百折不挠的洽谈;5.下半月刊的充分及合理利用,把好政治关,细算经济账;6.激活辽宁省文学期刊学会,从前辈手中接过认真负责的接力棒,每年开展一次有效活动,也能为《鸭绿江》带来经济效益;7.《鸭绿江》的文学作品奖应和省里的民间文学评奖结合起来,可否建立一个文学作品评奖奖励基金会的组织?由作协主要领导牵头,《鸭绿江》负责做具体工作,每年评出“七个最佳”,即最佳长篇、最佳中篇、最佳短篇、最佳诗歌、最佳散文、最佳报告文学、最佳儿童文学。这是辽宁文学界的“百花奖”、“金鸡奖”,当然是政府级别的辽宁文学奖了。此活动如果进行得当,影响肯定大,因为可以有报纸等其他媒体协助举办,而且筹措的资金数额能更大些;8.同作协内部的文学院、创研部、创联部、《文学少年》杂志合作,举办文学函授面授、作品研讨会、作品出版信息征集、旅游观光等多项活动,都能或多或少地为《鸭绿江》增加收入。

三、平心而论,完成30万的年经济指标,坚持一两年问题还都不大,可三五年以后怎么办?必须有长效应的经济增长点,有比较稳妥的固定收入,使《鸭绿江》的生存发展能有一个生机勃勃的环境。当然,有危机感才有创新发展的迫切感,可总不能每天都让危机紧锁我们的眉头啊,我提倡快乐工作。斟酌以后,就是重新打造下半月刊。坚持“三个代表”、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办刊宗旨,用文学的形式表现我们当代的日常生活,快节奏、短频率、心灵化、细节化,能否在我们手里诞生一本受读者和市场青睐的半月刊?甘苦寸心,任重道远。与出版社出版局协商,与联通、移动公司协商,具有前瞻性的发展势头。诚然,运作市场必须有资金投放,但是能巧借他人的力量,是智者,也是能者。我想我会在这二者之间有所进步。这是酝酿中的设想,暂时搁置一下。

保证《鸭绿江》办刊质量,我们才有勇气把这张有着60年历史的文化名片递出去,内心才会感到踏实,读者才会感到《鸭绿江》的精致,才会感到《鸭绿江》的分量,我们的各项活动才能在一个良好的背景下开展;同样的道理,各项活动开展顺利了,经济指标完成了,《鸭绿江》的总体质量才会逐步提高,纯文学的本色才能一一呈现。只要纳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鸭绿江人的精神状态会焕然一新,战斗力、 凝聚力、向心力形成的团队精神,有时候真的是重要啊!甚至比几万元的经济指标都重要。这也是我竞聘主编精神力量的来源之一。在此,我说明几个问题。

一、最大力度地克服自身弱点,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从现在做起,任何情况下,都要以大局为重,不能采取极端方式对待工作,对待组织。假如说在我的任职期内,撂挑子,那么从甩手之日到聘约届满之日,应停发工资。

二、结束同有关出版社进行的丛书策划、编辑、印刷工作,而把它们转化为《鸭绿江》的集体出版资源。

三、我还不是一名共产党员,但我的周围,刘×、柳×、述×、高×,小×,他们的群体氛围和支部力量,会全天候地监督我的工作。我靠近组织的频率当然会高出许多。同时,我希望领导和同事在审视我时,不光要看到我优势的最高点,也要看到我劣势中的最低点。

四、在《鸭绿江》,我经历了迟××、于××、陈××、刘××、邵××等作为主编先生(我以拥有独立法人代表资格界定)的领导过程,我庆幸我有五个生长期,这是我的偏得,也是我的财富。他们多年经营《鸭绿江》的理念和经验,给我提供了宝贵的参照系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毕竟在他们的心愿里前行。

五、就目前《鸭绿江》的组稿、编辑队伍来讲,毋庸讳言,在辽宁省文学期刊届,仍然是第一流的素质,我熟悉他们,就像他们熟悉我一样。如果说我们都是齿轮和螺丝钉,每个人肯定知道自己的最佳位置在哪里。由于相互间的了解,磨合期肯定会减少许多,《鸭绿江》这部机器能够高速和谐运转,从而最低限度地减少噪音。

六、经济学中有一条重要的“木桶原理”,是说这个木桶能装多少水,不是取决于做成木桶的最长木板以及木板的平均长度,而是取决于那块最短的木板。我引申一下理解,在《鸭绿江》,这个“最短的木板”就是主编,主编的言行举止直接关系到《鸭绿江》整个事业的发展与成败。我岳父是1942年参加八路军的老党员,现正处于生命的晚期。每次我去医院陪护他,他总要说,小宁,不用你。别影响你工作。在岳父的人生辞典里,所谓工作就是给公家办事。我扪心自问,更多的时间,我是在给公家办事吗?是像王选、季羡林先生所说的那样,能拿出百分之三十、百分之四十的时间去考虑别人吗?在亲人的肉体疼痛面前,我精神上遭受的疼痛,前所未有。让今后的细节们说话吧,我会努力做到先公后私、先人后已。

说到这儿,我的内心突然涌出些许悲壮,无论我竞聘能否成功,我可能都要与《鸭绿江》终生为伴,生死相依,因为我的根在这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远古的荆轲已经全副武装,即将踏上秦国的疆土。诚然,我不是荆轲,也无法和荆轲相比;荆轲的使命,或许比我伟大,或许比我渺小。然而,古人和今人情感相融性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更大的利益需要个人利益作出牺牲的时候,必须敢于承担。所以,此刻我脑海里翻卷的都是头悬梁锥刺骨、卧薪尝胆、四面楚歌、背水一战、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士为知己者死,甚至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雷峰塔等古典意象。

或许只有悲剧,才能唤醒人的内心中许多正在睡眠的情愫。

眼下正值汛期,我们满眼满心都是期望,文学的《鸭绿江》不会枯竭,它的汹涌澎湃,它的一泻千里,正在韩红声情并茂的《天路》歌声中,向我们蜿蜒走来。是啊,铁路修到了青藏高原,修到了拉萨,给藏族人民带来了吉祥,带来了安康。那么,《鸭绿江》的吉祥与安康呢?不难想象,它在我们的心中,也在我们的手中;心中理论,手中实践,而从心中到手中的漫漫长路,必须是作为《鸭绿江》主编的心血和生命时光的主要付出。

谢谢大家!

上一篇:刑警办案手记 下一篇:奔跑在世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