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有效的关键是心神合一

时间:2022-08-03 03:04:39

[摘 要] 高校德育教育普遍存在着偏重理论的强行灌输,忽视对教育对象的心理把握,注重教育者的主观愿望,忽视教育对象的心理状况,从而使德育效果表现不突出。心理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没有心理支撑的德育是一种空心化、浮萍式的教育,注重心理的作用,用心教育,实现心神合一的和谐统一,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德育被动低效的局面。

[关键词] 德育有效;心理;精神;和谐

高校德育教育的目的,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成才的需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审美、法纪等素质在一定时期内达到预期的效果,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思想政治教育首要核心问题,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心理健康是德育工作目标的合理扩展和延伸,是开展品德教育的途径之一,它能有效促进大学生自觉地学习,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所有素质的基础,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的德育工作,长期由于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许多教师陷入两个误区。一是把学生的所有问题都归结为政治、思想品德问题;二是认为解决学生的问题,只有靠德育去完成,过高估计德育的功能,往往使德育陷入尴尬的境地。现实中,大学生出现的许多问题主要是心理问题而非道德问题,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全发展,单靠德育发挥作用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加强心理在德育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一、心理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

(一)心理直接影响着德育效果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说,心理是教育的基础,它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亲和性和实效性。大学生群体,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既不同于中小学群体,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群体,他们具有同质行、认同性、动荡性、脆弱性等特征。多数学生面对现实生活的变化和冲击,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心理失衡、心理压力、心理危机等情况时有表现。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增多,孤僻、自我封闭、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越来越多,存在着自主性与依赖性共存,进取与挫折碰撞,情感封闭与交往悖反,自豪感和自卑感互现,孤独感和怀旧感交织等心理矛盾。这些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也直接影响着德育工作的效果。要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就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入到德育教育之中,应从时间、空间上扫除德育教育的“盲区”,回避这点,“那么教师的一切计划,一切技巧都将变为‘木乃伊’”[1]。

(二)心理限制着德育工作的开展

我国现行的教育有问题,致使大学生对教育制度处于怀疑,甚至是否定的心理状态中。反思现行教育体制,死板的校纪校规把学生行为和兴趣全部纳入一个模具中,予以精细化管理,主旨只有一个,即把学生训练成应试教育的机器,将学生所有的生命通道都封死了,什么个性发挥,能力展示,往往成了一句空话。应试教育置换了“立人”教育,立人教育是教育的根本。所谓“人才”也是“人”字在先,以“人”为本,而非以“才”为本。应试教育只承认考分高的学生,这是教育的灾难。“人”不是教育的核心,“分”成了教育的核心,这样的教育是十分残酷的。课程教育缺少人文含量,缺乏文化价值,就不可能是“立人”教育,就不会尊重人,尊重生命。现行教育,使许多学生赢得了分数,但输掉了人。一个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付出了巨大的生命成本,他们学了大量与年龄不相称的东西,学习失去了快乐,这样的教育实在恐怖。而教育对学生致命的伤害,就是无法“立人”,更别谈大写的“人”了。学生痛恨学校,这种心理的阴云很难扫去。拒绝德育、轻视德育的表现在所难免,德育工作难,难在寻找不到“人”,所谓神随心动,就是指的这个道理。

(三)心理决定学生对待德育的态度

知、情、意、性的统一是德育工作的规律,我们的德育工作常常把这些割裂开来,特别是偏重于说教。以为只要学生记住的道理,就一定会去做。因此,把德育的主要方式放在讲道理上,当然讲道理是必要的,但实际上,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并不简单地与个人所能说出来的道理同步发展,有时甚至可能养成一种言行不一致的不良风气。同时,一个人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同样需要艰苦细致的努力和培养,而良好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必然会有助于认识的真正提高。当前,德育教育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是情感态度的问题。大学生接受德育教育过程中产生了一种背离教育主体期望目标的反向力量,深层阻碍了德育教育的准入力度,加上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上存在许多不尽人如意的地方,对人生观尚未稳定,信息渠道又很畅通的大学生影响很大,他们具有很强的好奇、好强和对抗的心理,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理解和信任。但学校德育教育忽视情感投入,依赖性的教育使受教育者疏远他人,最终沉积在心底而发展成为习惯性的逆反心理,在对待德育的态度上,许多学生心里都挂着黄牌,有的甚至是红牌,认为德育是学校强有力加在他们头上的“紧箍咒”,旷课、逃课的现象屡禁不止,出现了理想与信仰的失落,学问与人格的背离,创造力的萎缩,意志力的退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德育的发展和和谐校园的建设。

(四)心理限制着道德认知的方法

大学生比较敏感,在观察时呈现出观察目标分散,无主次之分,缺乏观察重点事物的能力。由于观察目标的不确定性和观察的浅表性,直接影响了他们对特定事物的观察的深入和持久。但是,这些观察也正是发展心理的良好条件,感觉创造心理,有了感觉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很快调动起来。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的指向性使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有选择地从这刺激物中选出那些现实意义的东西作为自己认识过程指向的对象,而且能相当长地坚持指向这一对象,离开一切局外的,与这个对象无关的东西,抑制那些与这一对象无关的东西。大学生观察事物时最缺乏的是选择性能力,选择能力差,在道德修养中,必然引起注意力持久性差的后果,跟着感觉走,造成德育工作中主动性不强的既定事实。

二、用心育人,以德唤心

(一)软硬兼施,心照不宣

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足实践,践行道德,最终使学生自觉养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格。德育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发展和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和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2]为此,德育教育要实现由外到里,从育到分层教育的方法,由硬行教育向软性教育的引导。硬性教育并非指“填鸭式”的教育,而是指正面直接教育,即通过课堂讲授、报告等方式向大学生传授德育知识和信息。软性教育是一种间接教育,即通过一定的中介形式,将德育信息传递给学生,寓德育教育于一定载体之中。硬性教育思想一般明晰,内容比较集中,教育者的主动性比较强。因此,在进行教育时,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不同的教育对象和不同的教育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始终以学生为本,关注爱护学生,架起师生爱心桥梁,让学生在硬性教育中敞开心扉,志愿接受德育知识,在软性教育中,境中生情,心甘情愿地锻炼和培养自己健康的品德。这种心心相印的德育教育,才能不断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产生心照不宣的效果,这是提高德育有效的根本途径。

上一篇:网球运动中膝关节损伤的预防与治疗 下一篇: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