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思考

时间:2022-08-03 01:33:07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思考

*年上半年,我市面向苏州大市范围公开选拔市环保局副局长、市计生委副主任、团市委副书记、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局副局长等六名副局(科)级领导干部。对这次公开选拔,我们加强领导、统一思想,精心组织、规范操作,积极改革、实践创新,通过公开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考察、公示等程序,成功地选出了六名领导干部,达到了预期目标,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一、加强领导,统一思想,认真做好公开选拔的宣传发动工作

这次公开选拔是我市历史上的第一次,是我市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拓宽选人用人渠道,优化领导班子结构的重要举措。公开选拔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方式之一,能充分贯彻和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能有效的克服以往选拔任用干部时,存在的神秘化、封闭化和知人渠道狭窄,选人视野不宽等问题,造成一种人才涌现、群贤毕集的局面,使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1、加强领导,明确认识。由于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市专门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以及市人大副主任、市政协副主席任副组长,组织、纪检、人事部门分管领导和公选职位所在单位的主要领导共同组成的公开选拔工作领导小组,并且由组织人事部门选派素质高、责任心强的中层干部组成公开选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的具体实施。同时,我们召开了全市动员大会,统一全市干部群众思想,明确要把公开选拔的过程作为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宣传新时期党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的过程,作为教育广大干部解放思想,增强竞争意识,勇于接受组织挑选和考验的过程。

2、积极宣传,正确引导。在前期的宣传发动过程中,我们重点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及时澄清干部群众中存在的各种模糊认识,正确引导报考干部打消思想顾虑,放下包袱,摆正心态。积极报名参与竞争,这不是伸手要官,而是响应党组织的号召,用实际行动支持干部制度建设,是有强烈事业心的表现。参与公开选拔的众多干部中真正能选上的毕竟是少数,选上了能够挑起更重的担子,为党和人民做更多的工作,固然可喜;没有选上的干部也不存在丢面子的问题,这是党组织为年轻干部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一次难得机会,通过竞争,自己也可以从中接受锻炼,检验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对自己今后的成长发展也大有裨益。

3、高度重视,深入发动。我市的公开选拔报名采用个人自荐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抓好组织推荐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因此我们明确要求,各单位各部门必须要克服人才地方所有、单位所有、部门所有的陈旧观念,切实把本单位本部门符合条件的优秀干部推荐出来。报名结果充分显示了我市各单位、各部门的领导高度重视,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将本单位所有成员认真进行了排队摸底,逐一核实,尽可能将符合选拔条件的人选推荐出来,并为符合条件的干部参加考试创造条件,提供方便。

二、精心组织,规范操作,努力提高公开选拔的民主化程度

公开选拔所以有特殊作用和效果,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源于它切实贯彻了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这是保证公开选拔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公开选拔从本质来上讲是一项“阳光工程”,要真正扩大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民主程度,实现民主化,就必须坚持全面公开,严格规范公开选拔的各个环节,发动全社会整个系统的力量来监督,进行“阳光下的竞争”。

1、以公开的形式为核心。公开选拔工作必须致力于提高透明度,努力实现公开、公平、公正,其核心就是公开,只有公开才能保证公平,只有公开才能保证公正。因此,整个公开选拔过程,我们始终做到能公开的尽量公开。我们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公开选拔过程的每一环节,面向社会公开选拔简章,公开选拔职位、资历条件,公开报名人数,公开参加面试人员名单,公开进入考察程序人员名单,考察预告,公示选拔结果等,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保证公开选拔工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2、以规范的操作为载体。科学规范的操作程序是公开选拔的载体,直接关系到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它要求各个环节紧紧相扣,整个工作组织得是否严谨细致,直接关系到公开选拔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我们对每个阶段的工作安排,事先都做好了充分的论证,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规范,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预案,使每项工作都做到有章可循。

我们这次公开选拔的基本程序是:(1)制定方案。根据领导班子建设的实际需要,制定包括拟选职位、报名资格条件、选拔程序、方法和有关要求等在内的公开选拔方案,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2)推荐报名。即通过组织推荐和个人自荐两种形式,广泛举贤荐能。对于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员明确可免予笔试直接进入面试,但不占通过笔试进入面试的比例。(3)资格审查。根据报名条件和要求,对推荐出的人选进行严格的审查,确定参加考试的人员。(4)统一笔试。包括公共知识和专业知识测试,并依据笔试成绩,按应选与拟选1:5的比例,差额确定参加面试人选。(5)面试。面试采用调研与答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先由进入面试的人员按照规定的课题,到招考职位所在单位自行调研三天,然后由有关专家、领导和组织人事部门领导组成的面试考官小组,对面试入围者的能力素质进行直接检测。根据面试成绩,按应选与拟选1:3的比例差额确定考察人选。(6)组织考察。考察首先进行民意测评,再进行个别谈话,对考察对象的德、能、勤、绩、廉等情况进行全面考察,然后对考察对象的任职经历、学历学位、职称、工作成果等情况进行资历评价,最后根据考察结果,由组织部门择优提出任用建议。(7)常委会决定。市委常委会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体讨论决定提拔人选。(8)任前公示。对市委常委会决定提拔的人选,在正式任职前,通过新闻媒体进行为期7天的公示。(9)任职试用。对公示合格者正式下文任职或依法履行相关手续,新提拔的委任制领导干部实行为期1年的试用期。

同时,我们也重视在具体实施中一些细节方面的规范,比如说在面试时,考生休息室在三楼,而有一个面试室是在四楼,从三楼到四楼有电梯和楼梯两个通道,我们就明确要求,参加面试的考生必须乘电梯到四楼,面试结束的考生走楼梯下去,避免考生的相互接触,防止试题泄露。

3、以有力的监督为保障。传统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都把保密放在很重要的地位,一般都到任前公示阶段才公布,比较不利于社会监督。而公开选拔,则有助于拓宽监督的范围,畅通监督的渠道,保证监督的有效性。

我市的公开选拔始终在公开选拔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展开,市人大、市政协两位领导受邀担任领导小组副组长,全程参与组织领导工作,在笔试、面试时,我们还邀请了市人大、政协代表现场巡视,对考场秩序进行监督和评价;市纪委、监察局作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公开选拔工作实行了全程监督。在考察阶段,我们组织部门与市纪委组成联合考察组进行考察,考察采取个别谈话与民意测评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地扩大考察谈话了解的范围,并且公布考察人员电话,增加群众参与程度,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对进入面试程序人员名单、进入组织考察程序人员名单、拟任人选名单等都按时向社会公示,邀请新闻媒体全程介入,对公开选拔工作进行跟踪报道。所有这些,都较好地落实了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使公开选拔工作置于健全的监督机制之下,大大提高了公开选拔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度,确保了公开选拔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积极改革,实践创新,努力提高公开选拔的科学化程度

公开选拔对我市来说是首次,并没有现成的经验,我们在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借鉴了其他地方的一些成功做法,坚持在规范的前提下创新,在创新的实践中完善,注重思路的创新、方法的创新、手段的创新,形成了一些自己的工作特色,为探索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公开选拔工作机制打开了思路。

1、将公开选拔延伸至事业单位,直接选拔正职领导。传统公开选拔的目标职位一般局限于政府职能部门的副职岗位,而我市此次公开选拔中有两个职位(市一院院长、市二院院长)是直接选拔事业单位一把手,他们是直接涉及到人、财、物的重要职位,因此,这两个职位使得我市的此次公开选拔更具有代表性和竞争性。

2、将面试与调研答辩相结合。我们安排进入面试的人员按照统一布置的课题到公开选拔职位所在单位进行3天时间的调研,让他们听取该单位主要领导对单位的现状、主要职能、工作情况等方面的介绍,实地了解情况。在面试时,我们既对考生进行结构化试题的问答,又结合调研进行演讲答辩,综合考察考生的能力素质,重点考察了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

3、优化评分方式。我们邀请了省、苏州市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和本市机关部门的有关领导组成面试考官,其中主考官全部来自省里或苏州市里,面试题中的追问也全部由主考官掌握。并且,我们对整个面试过程全程录象,对每位考生进行两次打分。考官先在面试过程中根据面试顺序对考生逐一评分,并当场封存;待该职位所有考生面试结束后,再回看面试录像,在综合评判的基础上,对每个考生进行第二次评分;根据两次评分的平均分来确定考生的面试成绩,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面试评分的客观和公正程度。

4、改进考察方法。在组织考察阶段,我们与市纪委联合组成考察组,除了到考察对象所在单位进行民主测评和个别谈话外,还把部分考察对象的考察范围扩大到该单位所在的主管部门,对最近几年内工作变动较大的考察对象,我们还深入到其以前任职的单位进行考察了解,尽可能使掌握的情况更全面、更具体、更准确,其中的一名考察对象,我们共听取了49人的情况介绍,有101人参加了民主测评。我们还根据考察对象的任职经历、学历学位、职称、工作业绩等情况进行了资历评价,把那些更具能力、更具专长、与公开选拔职位更匹配的人员选拔到相应的领导岗位上来。

四、成效显著,反响良好,在实践中推进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1、有利于发现选拔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这次公开选拔,我们把大力选拔适应时展要求、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复合型领导干部放在突出位置,在强调素质、能力、年龄、文化等基本要素的同时,还特别根据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选择了一些专业人才紧缺的职位,如市环保局副局长、开发区规划建设局副局长等,对报考者提出了明确的专业要求,通过将选人的条件公布于众,让报考者根据自己的特长自主选择,让用人单位用其所长,增强了选人用人的针对性。公开选拔的结果证明,我们的目的得到了很好的实现,它进一步优化了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和专业知识结构,有助于为我市实现“两个率先”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2、有利于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干部工作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通过公开选拔,我们扩大了选人范围,拓宽了选人视野,既为有才识、有品德、有志气的人才创造一个比试身手和挑战自己的舞台,也使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发现和选拔一大批过去不了解、不熟悉的优秀人才。而且公开选拔将过去的定性评价为主的考察方法,转变为知识考试与组织考察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双重考察,使干部的选拔任用能够更充分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可以更好地突破部门、行业、职业的限制,促进不同行业、部门之间的干部交流,有利于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形成人才辈出、群英荟萃、百舸争流的生动局面。同时,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实行职位、标准、程序、结果“四公开”,笔试成绩、面试人选和考察人选的名单都对社会公布,使参加竞争的干部和社会各界能够及时了解公开选拔工作的进展情况,提高了群众的参与程度,增强了干部工作的透明度,扩大了干部工作中的民主,从机制上保证了干部选拔工作的公正性、准确性和科学性。

3、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用人导向,激励干部充实知识,提高素质。通过公开选拔,我们不仅发现和使用了一批优秀年轻干部,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树立凭知识、凭能力、凭实绩用干部的良好用人导向,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干部励精图治、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干部刻苦学习、奋发向上、敢于竞争的进取精神,使广大干部把主要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到加强学习、勤奋工作上,集中到提高理论素养、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上,不断增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本领。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种导向作用,我们还决定,对在公开选拔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特别是那些已经通过笔试、面试和组织考察但因职数限制未被任用的优秀年轻干部,将及时把他们充实进后备干部队伍名单,建立专门的人才档案,通过助理制等各种形式加强培养锻炼,适时予以任用。

五、总结经验,着眼未来,进一步深化完善公开选拔工作

我市首次公开选拔工作已经顺利结束了,它作为我市干部选拔任用上的一个重要尝试是成功的,也是富有生命力的,但如何进一步总结经验,着眼于未来,使之更加完善、规范,则仍然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努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必须降低公开选拔的成本,提高效率。公开选拔与其它传统的选拔方式相比,存在着投入大、成本高、费时、费力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一是提高规模效益,降低人均成本。当空缺领导职位较少时,一般不适宜采用这种方式。组织公开选拔可结合领导班子调整换届时进行,一般应有一定的规模,规模大、数量多,人均成本才能降下来。二是注重对公开选拔成果进行多次利用和综合开发。对在公开选拔中比较优秀,但因职数限制未被任用的优秀年轻干部,可以通过助理制等各种形式加强培养锻炼,当其它部门出现领导职位空缺、且该同志适宜担任这一职务时,可以推荐他到这一职位上任职。三是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注重发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现代工具的使用,也可以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投入,做到方便快捷。

2、必须进一步完善试题编制工作机制。工作中,我们发现,事实上现在对某一职级的干部应具备的知识水准缺乏统一的标准,这样,就导致试题随意性较大,有些公开选拔的试题甚至比公务员招考的试题还要简单。作为县级市的公开选拔一般都是由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命题的,因此,我们觉得有必要建议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完善试题编制工作机制,首先,可以建立试题编制中心,负责公开选拔试题的编制工作;其次,组建高水平的命题工作组,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外,还要相对固定地邀请一批有较深造诣的专家学者和有丰富领导工作实践经验、熟悉了解选拔岗位情况的领导干部以及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了解应试干部情况的组织人事部门工作人员作为试题编制中心的“命题官”,做好每次考试的试题编制工作;最后,还应该建立中心题库,保证有一定数量高质量的试题储备可供选择。

3、必须健全完善公开选拔的配套制度建设。干部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单项改革都必须与其他方面的改革相衔接,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我们将公开选拔与考察责任制、考察报告制、任前公示制、试用期制、加强干部监督等制度结合起来,使其相互协调,发挥综合效应。随着公开选拔范围的扩大,以及今后公开选拔工作的经常化、自荐人数的比例增大,对组织部门来说,陌生面孔会越来越多,对考察工作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进一步落实考察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人,强化考察者的责任意识,确保考察质量。增加考察预告、任前公示的环节,让群众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上,进一步增加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因此,今后在继续推进干部制度改革中,我们应更注重系统的观念,把单项改革放在全局中考虑,加强整体谋划,做到综合配套,协调发展,努力使干部制度改革形成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

上一篇:村级班子干部队伍建设调研 下一篇:助理制的实践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