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应紧盯三大指标

时间:2022-08-03 12:08:17

调控应紧盯三大指标

目前看,要想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下半年和今后一段时间应密切关注三方面的风险,即通胀指标、资产价格膨胀和流动性过剩。

必须关注通胀指数

自去年11月粮价上涨起,CPI数据开始显露通胀指标上升迹象,对于近年连续“低通胀高增长”的我国来说,CPI适度上涨有利于调整经济中的一些矛盾和内外不平衡问题。

如果粮价上涨只是自然灾害减产所致,这种上涨就还只是短期因素,不会造成通胀预期上升;但若与国际粮价相关联,就必须予以认真对待。

数据表明,去年国际粮食库存几乎接近1972年―1973年时的最低点,而国际粮价只是1974年―1975年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后的1/3。如果国际粮价再次发生70年代库存不足粮价大幅上涨的情况,而且由于生物能源的需要,美国已宣布要把国内玉米种植面积从7%增加到15%,这势必会减少其他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由此波及价格。而对上述可能引起国际粮价波动的因素,中国应做好充分的准备。

此外还有因石油及化肥价格不断上涨带来的农业成本提高,以及各种因素带来的工资上涨等,都是通胀预期提升的刚性因素,其变化必须予以关注。

作为一种货币现象,当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供应总量超出总需求时,就会出现价格水平上涨。而这种上涨累积到一定的度时,即是通货膨胀,比如原来一元钱一个单位的商品,现在需要两元钱,通货膨胀就产生了。

所以,对近期价格上涨要进行具体分析,比如猪肉价格上涨,要具体看其是由供求失衡引起,还是因为各个环节都涨价所致。如果是前者,只需传达正确的市场信号引导生产者即可;而如果是后者,就要特留意,在当前“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下,要特注意其是否为“流动性过剩”的货币形态表现。

特别留意资产价格膨胀

人民币升值预期吸引了大量外国资本流入,推高了资产价格;而资产价格膨胀的财富效应,又吸引国内各方资金推波助澜,短期内不断推高资产价格,这样的情况正在中国发生。而国际经验表明,大量过剩资本流人造成的资产价格短期内不断推高,会累积泡沫风险,甚至会成为危机的导火线。

我国现在资产类市场和所处经济环境,与泡沫经济之前的日本非常相似:外部看,外向型经济给日本带来巨大的外贸顺差、相应的则是美国压力下的快速日元升值,以及全面迅速的金融市场开放;内部则存在产业结构失衡,当时日本仍醉心于制造业和金融市场的虚假繁荣中,没有及时跟上信息高科技的发展。而持续的高增长、近3万元的人均GDP更使日本人信心满怀,不认为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滞日本长期增长态势。

上述情况与我国的现状非常相像,也是我们需要警醒的原因。

同样,在日元升值的预期下,日本当时也有大量国外资本流入,由此推高所有资产价格。房地产市场,当时有“地价不降”的神话。以东京、京都、大阪三大城市圈为中心,房价当时涨了280%;股市则在一年间从10000点涨到27000点。后来更涨到了40000点。到1990年初,日本政府开始利率调整,一根稻草捅破了一个巨大的泡沫,当年股市就下趺了40%,地价跌了46%,由此导致日本经济十年徘徊。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在资产价格膨胀上,我们必须慎之又慎。

深入考察流动性过剩

流动性过剩的货币表现是两个,“传统”的表现是通货膨胀,“近期”的表现是资产价格泡沫。中国经济已同时出现这两种表象,因而要避免上述情况对中国经济造成伤害,必须特别注意流动性过剩问题。

观察流动性过剩要注意两个现象。

首先,目前的流动性过剩是全球性问题,具体表现为全球资产价格高涨:石油价格、黄金价格、房地产价格、股市价格都不约而同地大涨。

其次,中国的流动性过剩,直接与全球过剩流动性的输入有关。

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使得全球金融资本以各种名目、各种身份一拨一拨地涌进中国,其一旦流进中国,使外汇积累不断上升的同时,通过结汇把全球过剩的流动性输入了中国,M2或者M1甚至两者同时增长,完成了国际流动性与中国流动性的接轨。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国际背景很复杂,金融资本的全球流动,推高全球资产价格带来的影响不是只有中国。中国不可能以一国之力解决全球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只不过中国的经济规模更大,资本更争先恐后地流入,使中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变得更突出,资产价格泡沫累积的风险更明显。

在全球流动性过剩背景下认识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情况,会更全面更深刻;对流动性过剩流入、特别是金融资本流入带来的影响和最终结果,也会有更充分的准备。短期内,中国应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利用国际的多边平台保护自己的利益,争取共赢。长期来说,中国需要立足国内问题,进行全方位的经济结构调整,完善金融体制的改革,改善内外失衡的状况,加大经济体系的弹性,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这样才有可能防范流动性输入带来的危机和风险,更好应对全球金融资本膨胀可能带来的冲击,保持中国经济继续10年甚至20年的持续稳定增长。

(摘自2007年第31期《望新闻周刊》)

相关链接

全国上半年宏观经济主要数据

上一篇:宏观调控着力点应在哪 下一篇:解禁摊贩:公权力应有的共生主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