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怪象”拖了节能减排后腿

时间:2022-10-16 12:30:29

五种“怪象”拖了节能减排后腿

当前一些地方在节能减排行动中出现具有典型性的五种“怪象”。

怪象一:纸上谈兵,“只见口动不见脚动”

去年节能减排指标下达后,一些地方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没有同步出台,有的抱着“边干边看”的心态节能减排推进乏力。

尽管“黑色数据”表明资源环境达到难以承受的底线,然而,一些存在问题的地区官员,说起节能减排头头是道、但多停留在“传达、通知”的层面。在谈到上半年节能减排的效果,他们的表述要么是“截至2006年底”,要么是“近几年来”,要么是“未来3年准备……”,全是模糊概念。至于今年上半年到底关停了多少小电厂或小造纸厂,不是没有数字,就是同顾左右而言他。

怪象二:大搞“拖延术”,“限改令”成“护身符”

为了增加税收,一些地方对于必须关停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能拖一天就拖一天,早晚要关的就尽量晚关;限期可长可短的,就尽量拉长。上“黑名单”的企业有了“大限”,反而在加足马力生产。

连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环保部门对他们的处罚多是“限期治理”,而非立即关停。就“限期”而言,显然有了弹性空间。除一小部分经过技术改造的企业可以实现排放达标,多数企业由于设计及投入上的原因,根本不可能按期实现达标排放。

怪象三:土政策导致环保“死角”,遇到石头绕道走

有的地方政府碍于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级别高、效益好、背景深,不敢去啃“硬骨头”,采取遇到石头绕路走甚至纵容的策略,有的甚至出台干扰和限制环保执行的“土政策”,成为环保执法的一个“死角”。

比如,一段时期以来,各地引资“让利竞赛”使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外资项目得以进入工业园区,“饥不择食”式的引资增加了节能减排的调控难度。近年来环保部门在执法行动中见到不少大污染企业门口挂的不是由当地政府“重点督办”的牌子,而是“重点保护”的牌子。

怪象四:令不行、禁不止, 顶风上马“两高”项目

在很多地方,工业项目被看成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只要经济增长快,便能“一俊遮百丑”。当前一些高耗能行业产量和利润迅速增长的背后,是部分地方政府违反中央精神和政策,明里暗里支持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发展。令不行、禁不止,成了节能减排的最大症结。

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追求短平快的政绩,和一些追求暴利的企业结合起来,不顾当地的资源环境条件,乱上煤电、化工、钢铁等重化工项目,用人民的健康换取极少数人的特殊利益。

怪象五:耍弄“障眼法”,倒闭企业“充数”淘汰

遇到各级部门的清理检查,就把前几年关停的小水泥厂、小电厂、小钢铁厂拿出来重说一遍,或用早已倒闭多年的企业“充数”,乍一听还以为形势一片大好。

(摘自8月24日《中国改革报》)

上一篇:改革以来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现状分析 下一篇:我国将投资2万亿元发展可再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