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策略

时间:2022-08-03 11:39:38

高职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策略

【摘 要】本文提出高职院校要从角色教育、师爱、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合理设定学习目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运用教育教学艺术等方面,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高职生 积极心理品质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C-0115-02

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既有智力因素又有非智力因素,其中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们是学习活动的推动者和调节者,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始动功能、定向和引导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正因为非智力因素在学习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者必须关注、培养和利用好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兴趣是非智力因素中的重要组成,它在学习过程中起到元动力作用,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品质,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学习兴趣便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及各学科的头等大事,高职院校更不例外。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状况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从总体上来说,学习积极性不够高,学习兴趣不够浓,甚至有些学生是抱着混文凭的心态来对待学习。造成这种情况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

(一)学生对高职阶段缺乏正确认识

经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存在着“上了大学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的错误想法,再加上缺乏高考压力及家长、教师的严格监督,因此部分学生出现了学习方向不明确、学习动力缺失甚至厌学现象。

(二)学习基础较差

新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使得高职院校的录取门槛在降低,特别是近几年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使得进入高职院校就读的门槛更低。门槛降低的结果是生源质量的下降。大量的在高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面对专业性强的高职课程产生恐惧心理,感觉自己无法学好,并由恐惧产生抵触、厌恶。

(三)教师缺少教学技能

高职课程以专业课居多,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是非师范院校毕业,并且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从企业、社会引进的行业人才,他们虽然专业知识过硬,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教育教学方法艺术教育,所以教学技能相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欠佳,在此情况下,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

二、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策略

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因素既可以是内部的也可以是外部的,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多方面多途径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通过角色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使高职生在大学阶段也保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首先让他们产生学习的需要,而这学习的需要就是要明确自己在这个阶段的身份――是一名需掌握一技之长的高职生,是一名三年后就要走向社会、承担一定社会职责的准职业人,而且这种观念在高职三年中都要强调、强化。通过角色意识的培养,让他们明白“学习是为谁而学,为什么要学”,当他们充分认识到学习的社会意义及对自己个人前途的重大影响时,就产生“我要学习”的动机和愿望了。

(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强学习信心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对学习活动产生很大的影响:决定人们对学习活动的选择及对学习活动的坚持;影响人们对待学习困难的态度;影响学习时的情绪状态。对于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都希望自己能考上本科院校,但由于基础不太好或高考失利等,导致高考分数较低只能进入高职院校就读,这一点让他们自认为不如e人,即自我效能感较低。自我效能感过低的结果是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因而更失去了学习兴趣。为了让他们在高职阶段重新燃起学习的愿望,就必须想办法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为此学校和教师应从以下三方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第一,高职生并不等于智商就比别人低,高考成绩不太理想并不是能力和智商问题;第二,高职生并不是就低人一等,高职生经过培养照样可以成为各行各业上的高技能型人才;第三,进入高职院校并不是耻辱,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的发展方向,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人接受职业教育。通过这样跟他们摆事实讲道理,让他们看到高职生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激起他们对高职课程学习的兴致。

(三)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合理设置考核要求

一般来说,学习目标过高,学生难以实现,或学习内容过于深奥,学生无法弄懂,都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引起学生的厌学,为此,高职教师必须根据高职生的基础做好以下两点:

1.合理处理教材。很多高职生感到专业学习内容太多,难度太大,越学越不懂,感到学习吃力可以说是导致高职生不愿学习的重要原因之一。从高职专业课教材看,有些课程内容确实超过目前高职生的接受水平,所以作为教师必须学会处理教材。一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有关联性,讲课注意通俗易懂,不能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二要注意每节课的信息量,学会对教材的增删和归纳,尽量使教材内容简化,不要让学生“云里雾里”。在这里我们要牢记一条:能听懂听明白是让学生有学习兴趣和维持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2.作业和测试难度要适中。有些学生本来对某门课程很感兴趣,但由于一次作业或一次测验太差就会导致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大大下降。因此我们必须从高职学生基础较差这一实际出发,在布置作业或测试时考虑学生的水平,不要布置难度过大的作业和测试过难的试题,尽量避免学习分数对他们造成打击。在这里我们要记住一条:学生只有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激发起更强烈的学习兴趣。

(四)正确运用教育教学艺术

可以说,学生的学习兴趣跟教师的教育教学艺术关系非常密切,同样的一门课程,教育教学艺术水平不同的教师来授课,学生的学习态度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要培养和激发高职生对学习的兴趣,非常需要教师从教育教学艺术上下功夫。

1.通过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即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老师,要想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授的课程感兴趣是很困难的。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师生关系,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

2.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参与,激发学习兴趣。高职生虽然学习基础不太好,但却是思想活跃,善于表现自己的群体。他们对于老师冗长的理论讲授容易走神甚至反感。只要能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就能让他们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为此教师应善于采取情景教学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练习法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参与进来、表现自己的机会,从而培养起他们爱好学习、爱好思考的兴趣。

3.组织适当的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联结主义心理学家的研究,一种行为得以进行和不断重复下去,是由于得到强化物――奖赏。奖赏虽然是一种外部强化,但对于激发高职生的学习兴趣很有借鉴意义。为此高职院校应在学习上多开展竞赛并进行适当的奖赏,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这些学习竞赛既可在课程教学内进行,也可以在系、院内开展,可分“项目、单科、综合、理论、技能”等竞赛,每学期都应对学生的学业情况进行一次表彰,让这些对高职课程有恐惧心理的学生也能尝到获奖的喜悦,从而更努力地去学习。

4.正确使用表扬和批评艺术。表扬是一种对他人的肯定,表扬会对他人产生激励作用,特别对学习有困难的高职生来说,适时得到表扬将会降低他们的焦虑,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因此高职教师绝不能因“他们本来就不是好学生”而吝啬自己的赞美,要记住“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当然,面对高职生在课堂及学习上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不批评也不行,但批评不要变成是一种训斥、责骂、歧视。在批评时注意充满善意、真心,让学生看出老师是在帮助他、鼓励他。学生只有体会到老师的关爱,才会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反之就会因受到老师“伤自尊”的批评而变得无心向学。另外,面对一些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要引导学生正确归因,不要总认为是自己学习能力所致。通过这样帮助学生找出原因,即使老师带有批评的成分也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地接受。

总之,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最好的老师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精湛的教育教W艺术;不仅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学习兴趣。只有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工作才是有价值的,教师也只有培养好学生这一积极心理品质,才能使教学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王国华,刘合群.职业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李祖超.教育激励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丁佩芬,王若明.高职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与激励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5(8)

【基金项目】2015年度柳州市德育研究工作专项立项课题“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审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2015SC003)

【作者简介】P福英(1971― ),女,广西柳州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责编 丁 梦)

上一篇:基于递归算法的Hanoi Tower动画演示系统 下一篇:基于电子技术下的无损检测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