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矫正配合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0例疗效分析

时间:2022-08-03 05:57:38

脊椎矫正配合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0例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 分析总结脊椎矫正配合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例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用脊椎矫正配合针刀治疗,针刀治疗以7d1次,2次为1个疗程,在针刀术后第4d开始脊椎矫正,1次/d。结果 40例中临床治愈35例,占87.5%,显效4例,占10%,有效1例占2.5%,无效0例。结论 脊椎矫正配合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程短、疗效优。

关键词:脊椎矫正;针刀;椎动脉型颈椎病

颈椎病在针灸推拿临床治疗中十分常见,其中椎动脉型颈椎病在颈椎病五型中尤为难治。在临床治疗中以传统的牵引、针灸、推拿为主的治疗,疗效往往不尽人意且治疗时间长,复发率极高,患者十分痛苦。笔者在2006年~2008年工作期间用脊椎矫正配合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收到了很好的疗效,现收集整理其中40例作整理分析如下。

1 资料方法

1.1一般资料 女性32例,其中50~60岁11例,60岁以上21例;男性8例,其中50~60岁4例,60岁以上4例。所有病例中病程24d的25例。

临床表现:头痛、头闷、眩晕;视力障碍、眼胀;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等为主要症状。X线片诊断:可见脊椎生理曲度变直、反曲、1-2椎体呈现异常旋转位移。诊治标准:①可见椎体变直、反曲;②项1-2椎体呈现左右旋转位移;③C1椎体仰旋或俯旋;④头痛、头闷、眩晕;视力障碍、眼胀;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等。

1.2方法

1.2.1针刀治疗 查找项上线,C1椎体横突、枢椎体棘突、及C2-3棘突旁之压痛点或硬结、条索状硬块。按针刀操作规程进行治疗7d1次,可治2~3次。

1.2.2脊椎矫正治疗 针刀术后第4d开始。根据脊椎矫正读片结果行脊椎矫正手法,1次/d。

1.2.3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治愈:项上线、C1椎体周围因慢性损伤致压痛,硬结、条索状硬块消失,C1-C2异常位移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临床显效:因慢性损伤致异常软组织病理改变基本消失,C1-C2异常位移明显复位,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临床有效:因慢性损伤致异常软组织病理改变明显改善,C1-C2异常位移有一定复位,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临床无效:因慢性损伤致异常软组织病理改变无变化,C1-C2异常位移无复位,临床症状无好转。

2 结果

本组40例,按临床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等疗效标准来判断评价。临床治愈35例,占87.5%,显效4例占10%,有效1例占2.5%,无效0例。总有效率40例,达100%。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在临床较为常见,临床中应用传统方法治疗往往出现远期疗效差、复发率极高的特点。常见症状以头痛、头闷、眩晕;视力障碍、眼胀;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等为主,因椎动脉供血不足是致大脑网状结构、眼部、耳部功能减退所致。颈椎病常常因为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不良姿势及习惯使局部软组织出现慢性损伤,而软组织损伤常会发生四种基本病理改变:粘连、挛缩、疤痕和堵塞。同时人体经络会因软组织异常改变导致椎体出现各种情况的旋转位移。所以颈椎病的病理改变应包括两大内容:①软组织病理改变;②脊椎结构发生异常改变,即旋转位移。在治疗中同时解决软组织病理改变和椎移异常改变,受到软组织挤压或牵拉扭曲的椎动脉才能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椎动脉供血得以正常,这样才能较为彻底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针刀医学是由朱汉章教授于1978年发明,并于2003年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鉴定,确立针刀医学是一门新学科。针刀医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长期危害人类健康三大难症之一的慢性软组织损伤。

脊椎矫正学是美国D.D.palmer于1895年创立的,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球重要的自然疗法之一。根据2003年的统计,美国有59700名获得执照的脊椎矫正医师,其人数与全美国人口的比例为1:4680,可谓相当发达。脊椎矫正的核心内容有两个:①为彩虹定律,指导医师正确运用手法;②为脊椎半脱位,它指导医师能正确定位治疗部位。但其最大的不足在于对软组织损伤关注严重不足。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针刀医学注重解决软组织损伤所致的病理改变,使之恢复正常;脊椎矫正则注重解决脊椎异常位移。因此,将两者结合起来能更好的治疗由慢性软组织损伤和脊椎异常移位构成的椎动脉型颈椎病。针刀医学和脊椎矫正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中配合应用可以互补不足,对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及防止复发等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并且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同时为此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可行性方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上一篇: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手术后患者疼痛的护理对策分... 下一篇:内窥镜下上消化道出血治疗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