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培养创新人才的课程设置研究

时间:2022-08-03 05:57:22

基于培养创新人才的课程设置研究

摘 要: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以素质能力培养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及素质有机结合的“引产入教、任务驱动”模块化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能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课程的调整与整合,有针对性的强化专业课程项目训练,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关键词:数控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1引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也是技术创新竞争的世纪,而创新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即创新教育的问题。创新是国家生存的基础和保证,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所在,也是未来人才应具备的重要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建立创新机制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先决条件,也是教育和科研面临的新课题。

随着我国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越来越多的数控设备出现在现代制造企业中,企业需要大量从事数控技术服务等工作岗位的技术人员。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以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为依据,以符合数控技术应用领域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为内容,参照国家职业标准,构建并实施了“引产入教、任务驱动”模块化课程体系。经多年的建设与实施,成效显著,特色凸显。

2“引产入教、任务驱动”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

2.1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传统的课程体系已经很难被学生接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高等职业教育传统的课程体系一般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选修课等。这些课程之间的相关度并不很高,有的课程内容还存在较多的重复,尤其是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在教学目标之间没有实际的承上启下关系,学生往往在学完一门课程之后,并不知道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有什么用场,这种教学满足不了高职教育教学目标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此,笔者在学习、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引产入教、任务驱动”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设想。

2.2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①课程设置模式过于传统;②课程设置未充分围绕学生的就业方向和社会需求,不能与区域环境的具体需求密切结合;③课程设置相互独立,相关知识和技能没有有机地渗透融合;④存在课程设置前后脱节及学时安排不合理等情况;⑤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够灵活,不能根据课程性质灵活选用;⑥课程实践环节的内容过少。针对这些问题,在专业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企业产品”为载体,以“完成产品”为平台,组织相关教学内容;并通过“完成产品的工作过程”带动教学过程的实施,使学生在完成“企业产品”的过程中,获得职业技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以职业人才培养标准评价产品为中心的教学实施效果,检验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在产品实施过程中学习知识,锻炼技能,提升职业素质,实现培养目标。

2.3“引产入教、任务驱动”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制造类企业走访、座谈、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多种形式的调研,了解数控技术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分析现代制造企业中典型的机电设备,按学习认知规律与职业成长过程,对课程进行序化,构建“引产入教、任务驱动”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如图 1 所示。该课程体系分为职业素质、岗位基础能力、岗位专业能力和岗位拓展能力等四个学习领域。以校内实训中心、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企业、咸宁工业园为基础,选用鸭嘴榔头、激光标头的加工、一级减速器为教学载体,以三个层次、四个学习阶段,划分四个学习领域为支柱支撑,以产品为导向,采用项目化教学,实施基于工作过程教学,使学生掌握车削、铣削等岗位核心职业技能。

图1 “引产入教,任务驱动”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3“引产入教、任务驱动”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3.1围绕核心技能设计学习领域,以产品为导向

因此在“产品”载体的选择上应主要考虑方面有: ① 全面。该产品须涵盖数控技术专业岗位所涉及的知识、技能、素质,使学生在完成该产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形成职业能力,提升职业素养。② 实用。产品应使学生在探索实施过程中充分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自己的操作与思考,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同步提高。

为此,在种类繁多的机械加工产品中,选用鸭嘴榔头、激光标头的加工、一级减速器这些典型产品作为教学载体,在四个学习领域的教学中围绕这些教学载体的相关内容来组织。将机械加工中的车、铣、刨、磨、钻进行大综合,把前面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和技能串联起来,通过整合形成学生综合职业技能,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3.2构建一体化教学环境,开设“理实一体化”课程

“引产入教、任务驱动”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必须有硬件的支持,因此,充分依托校内实训中心、校外实训基地分别对应开设“理实一体化”课程,依托校外企业基地实施工学交替,帮助学生掌握数控技术的核心课程。所有课程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学习任务,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转变教学方法,改造教学环境,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3.3创设行动导向教学方案,形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根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采取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通过企业调研进行典型工作任务的细化、教学载体选取,通过研讨完成教学内容排序、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工作,与企业合作开发《手动工具的零件加工》、《普通机床的零件加工》、《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数控铣削编程与加工》、《计算机辅助编程与加工》等多门专业核心课程。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坚持“教、学、做”三位一体,每个教学任务都贯穿了“任务的引入任务的分析工作方案( 计划) 制定任务的实施技术资料编写与评价”五个阶段。在每个任务中,由教师讲解每个任务的相关知识,并充分利用现场教学设备进行操作演示,引导学生学习; 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并按照自己的构思制定各自的工作计划或方案;最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产品的加工,并进行汇报展示,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使学生完成从模仿到应用到创新的递进模式培养,逐渐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

3.4数控技术“引产入教、任务驱动”课程实施特点

数控技术“引产入教、任务驱动”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形成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岗位基本能力与岗位综合能力培养,较好地实现了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与技能水平的全面提升。其特点为: ① 针对生产实际中的机械产品设置课程,针对能力培养开展教学,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②在产品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目的更加明确,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③围绕职业人才需求构建课程体系,围绕产品来带动教学,使整个教学过程更贴近生产一线;④“引产入教、任务驱动”模块化课程体系把理论和实践很好地有机结合起来。

4结束语

随着我国数控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人才的需求量在增加,规格在逐步提高。高职教育作为数控技术实用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不断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在充分调研、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明确数控技术人才的市场需求状况,围绕数控技术人才的职业能力,并结合国家职业标准,构建模块化的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改革,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并加强课程设计的系统化、精细化、职业化等,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完善,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性。

参考文献:

[1]栾咏红.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教学的研究与设计[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54-57.

[2]刘安华,刘守义,陈德清.基于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的行动导向课程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1,(8):138-139.

[3]马树超,郭扬.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赫焕丽( 1979~ ),女,河南西平人,咸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现主要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的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湖北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走向创造大国的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质量提升策略》阶段性成果,编号:2102A052,主持人:洪少华

上一篇:POP广告在卖场中的作用 下一篇:磁分离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