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传统武术的本质缺失

时间:2022-08-03 04:42:46

论民族传统武术的本质缺失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武术本质的缺失和传统武术的发展来分析武搏会产生的必然性,并从以武会友、以搏励志、以武求道、以文化人四个方面来探讨武术本质的缺失。研究认为: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传统武术的宣传力度,使中国武术更好的传承下去;武术界人士也应该对我国的传统武术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武术本质;武术发展;社会价值

随着经济社会国际化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在西方体育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少学者认为武术越来越突出其欣赏性、娱乐性,从而忽略了其本质特征。近年来,武术界人士提出了武术本质特征的相关学说,并持有各不相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只有攻防技击才是武术的本质和灵魂",有的学者则认为"技击不是武术的唯一本质"、"技击动作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统一才是武术的本质特征"[1]。虽然观点各有分歧,但是值得肯定的是技击是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才能促进和影响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是众多武术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在这方面,国家和各级政府也采取了不少措施,2010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武搏会为中国武术提供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空间。世界武搏运动会既是全球武搏运动健儿"以武会友,以搏励志"和"以武求道,以文化人"的新平台,也是借此机遇传承传统武术文化深层底蕴的最佳时机。

一、传统武术本质缺失的促进与影响

1、以武会友促进武术文化交流

中国传统农耕文明时期,人类最初为了捕捉猎物而使用冷兵器。随着人类意识的不断进化,为了争夺食物及领土,人们利用武术组织部落联盟进行血腥残杀。经过一系列的演化,人们在武术技能方面有了熟练的技巧及经验,于是把这种斗争技能逐渐运用到军事战争中去,以实现对内镇压、对外侵略的政治目的。在民国时期,武术的运动形式、价值功能逐渐有了变化,人们最初习练武术的目的是为了防身杀敌、保家卫国,民间武术组织的成立(如精武体育会),更是激发了国民的斗志,武术的传播与发展逐步蔓延开来。21世纪的现代武术提出了"把武术推向世界"的口号,民族传统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传统武术是来自农耕文明的文化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在特有的环境下融合了儒、道、佛的思想,以及中国人的审美情趣,诸多因素都深深的融入了传统武术之中[2]。国内举行的武术锦标赛、武术文化节、武搏会、大运会等一系列赛事,吸引了不少国外武术爱好者前来参赛,中国武术吸引他们主要的根源是源于对中国传统武术的热爱。而国内的武术爱好者是在继承武术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对中国武术的另一种诠释。

2、以搏励志发扬民族传统

在参与武术运动的过程中,人们能够逐渐的克服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向新的高度挑战,这对人的主观能动性、性格的自我完善的培养具有良好的推进作用。此外,还能提高人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3]。达尔文对于生物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理论同样适用于武术运动。在武术运动中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使人们从繁琐且重大的压力下挣脱出来。目前,社会上涌现出一批"富二代"、"官二代"、"啃老族",他们浪荡不羁、不求进取的消极行为成为人民大众抨击的对象。他们大多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来引导自己规范自我,没有形成有规律的健身习惯规范自己的身心健康。如今在体育圈出现了足球扫黑,男篮群殴等不良现象的背景下,武术盛会不仅为全民健身增添了巨大的活力,也给处于窘境的中国体育注入了新的闪光点。通过参与武搏会、大运会等一系列武术比赛,能进一步强化青少年的锻炼意识,而这种教育资源是任何道德教材都无法比拟的。

3、以武求道共创和谐社会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及规律。武道是以武为修行,把追求真理作为第一途径,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的中华武术精神。中国武术的基本精神是一个包含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天人合一,以德服人,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等。当今社会,人们习练武术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健康长寿。养生保寿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养心贵在养气,安德养神,适度,调畅情志,避免刺激等等。李小龙在《截拳道之道》一书中说道:"损弃思想教条之偏限,在思想中不为思想所左右,不为外物所诱"[4]。因此,在竞技武术发展的今天,许多武术界人士继续修炼传统武术的原因还在于中国养生学。中国养生学在神形、身心的协调发展中利用一些特殊的运动方式来锻炼,调节人的神经系统机能,更利于人体整体功能的优化。武道精神与和谐社会联结在一起,是追求高于物质,精于心神的一种内心修养境界,是对人的本质、生活意义的探讨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4、以文化人传承武术文明

要发扬和传承武术文明首要任务就是要继承武术的精髓。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主张修身养性,以追求圣贤理想人格为目标。德国剧作家、诗人席勒在书中也这样说:"人类品格的最高境界表现的是道德之美"[5]。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刘备在《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中提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我们在继承中国古代文明的前提下,在能更好的将其运用到武术技击中去,以文化交流的方式把中国传统武术发扬光大。

二、结束语

中国武术从最初的言传身教,到后来书籍的出版、光盘的播放等多媒体为传播中介,证明武术文化正向积极地方向进步。尤其是近年来国外竞技武术技能的加强,更进一步说明了中国武术在海外的广泛传播。但是在武术文化传播方面过于注重传统,而轻视了创新;过于注重武术的正宗性,而忽略了武术的现代化;再者,在竞技武术发展势头正旺的形势下,由于传统武术有较强的民族性、继承性及地域性,使其发展受到阻碍。面临部分拳种逐渐流失,习练人口逐渐减少的不利情况,我认为武术界权威人士应当采取积极的方法阻止其濒临失传的边缘,应在注重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勇敢的加以创新。如在稀有的拳种动作方面,创新编制一些攻防技击含义不变但新颖简单的动作,更加有利于人们大众易于习练。再者,政府应该加大对武术组织的投入力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能让人们把中国传统武术精神继续发扬下去。

参考文献:

[1]史鹏飞.浅析中国武术职业联赛的发展前景[J].搏击·武术科学.2010,(1):29-32.

[2]李月丽.北京奥运会的教育价值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12)3:25-27.

[3]王岗.中国古代竞技体育的文化审视与民族传统体育的重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03):31-33。

[4]李小龙、约翰·里特、温戈.截拳道:李小龙武道释义[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10.

[5]李莉.中国武术的推广路径与前景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6:61-64.

作者简介:苗福盛(1960.8-),男,汉族,辽宁省大连市人,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大体部,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胡晓娜(1987.2-),女,汉族,河南省安阳市人,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二年级,专业:体育教学,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上一篇:关于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下一篇:基层士官支委发挥作用不明显的原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