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良好环境,有效开展幼儿园科学活动

时间:2022-08-02 10:42:11

创设良好环境,有效开展幼儿园科学活动

摘 要: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教育的启蒙教育也非常重要。通过科学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形成正确态度和品质。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实施有效教学,可不断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将幼儿的发展落到实处。

关键词: 幼儿园 科学活动 有效性

在幼儿园课程中,科学教育一直是教师较为专注且感到困难的领域之一,学者呼吁科学从小做起。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教育的启蒙教育也非常重要。通过科学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形成正确态度和品质。有效的教学是科学教学的生命,学到什么?得到什么?这是教学改革必须追问和考虑的问题。

通过深入学习《纲要》中的科学领域部分,使我们认识到,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幼儿的情感态度和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上转变旧的教学理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对在科学活动中实施有效教学进行一些有益探索。深入贯彻《纲要》精神,探索在科学活动中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是幼儿教师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那么,如何保证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倾听幼儿的声音,满足幼儿的探索愿望

对生活中一些自然科学知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孩子也都有发言表述自己想法的权利。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倾听关注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对知识的需求,这样才能帮助孩子获取科学知识。倾听非常重要,教师要在倾听幼儿声音的基础上,抓住教育契机,促使幼儿对科学现象产生继续探索的兴趣,使幼儿积极探索,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些有价值的探索得以深入。倾听、顺应幼儿的探索愿望,是成功教学的基础。

二、精心选好课题,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要让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有学习兴趣,首先要精心从日常生活中选好课题,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当幼儿对事物有了浓厚兴趣、产生好奇心,就会主动运用感官去看、去听、动口说、动脑想,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相反,如果课题枯燥无味,不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就不会有任何效果。所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是科学活动的首要任务。

(一)丰富幼儿的认知

生长在大都市里的小朋友别说五谷不分,就连日常吃的蔬菜也认识不多。通过种植园的科学活动,大大开阔了幼儿的眼界。在不同的季节里,幼儿可以认识到不同品种的蔬菜。每当走进种植园,幼儿个个欢快雀跃,小手指指点点,七嘴八舌,东问西问,很快就把园里的十多种蔬菜认得清清楚楚。

(二)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

教师带幼儿到种植园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教师先从提高幼儿的观察兴趣入手,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提高幼儿观察事物的自觉性。师生在种植园里种下蔬菜,幼儿特别关心它们的生长变化情况。大班老师因势利导,为每个幼儿准备了小本子和铅笔,定期到种植园地里为蔬菜浇水、施肥;定时到园里观察和记录各种蔬菜的生长变化,引导幼儿认真观察植物。在种植过程中,幼儿在本子上把植物的生长过程画下来,随着植物的生长,幼儿及时发现“白菜长大了”、“韭菜叶子长长了”、“西红柿开花结果了”、“丝瓜发芽了、开花啦”等,个个兴奋而喜悦。

(三)培养了幼儿爱劳动的观念

在教师引导下,幼儿走进种植园,有的用铲子松土,有的动手拔草。在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当发现有的蔬菜被晒得干枯时,教师会抓住机会,让幼儿查找原因,引导幼儿观察土壤的干湿程度,让幼儿知道人每天要喝水,植物也不例外,使幼儿知道蔬菜干枯的原因是缺水,要及时给蔬菜浇水。

三、做好科学活动“预设”,培养幼儿自主探究能力

对于幼儿来说,科学就是他们每天做的事。在一日生活中,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他们好奇好动,有求知的天性,无明确的目的。在科学活动之前,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做好科学活动的“预设”,注重培养幼儿自主探究能力。科学活动的“预设”,要从身边的小事入手,联系幼儿身边的实际;环境要宽松、愉快、有趣;操作材料最好是幼儿常见而且容易得到的,能让幼儿得到,直接用于学习的。“预设”科学活动,要达到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愿望,提高他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及科学现象的敏感性,让幼儿从天性的好奇、好动转化为自主探究。

四、敏锐捕捉幼儿的关注点,拓展幼儿的认识空间

开展科学教育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一个动态过程。幼儿思维活跃,有奇思妙想,容易转移注意力。他们在实际操作时,关注点、兴趣点可能是教师事先所预设的,也可能是教师没有想到的,还可能是很有价值的问题。这时,教师不要急于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也不要急于评论和干涉,而是要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敏锐地捕捉他们新的关注点、兴趣点,为他们提供所需材料,支持他们尝试,使活动继续下去,生成新的科学活动,拓展幼儿的认识空间。

五、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学会思考

在科学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但要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大胆提问,而且,作为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必须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学会思考。幼儿天生好奇好问,但对科学本身的探索欲望主要来自教师的引导和培养。提出问题是探究的起点,如教师不能提出问题,不能设置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幼儿也就不会思考和探究问题,学习成效就会落空。我们深切感受到,科学教学活动中的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艺术。问题设计得好,教学环节会一环紧扣一环,由浅入深,可以启发幼儿思维,引导幼儿学会思考。不善于提问题,就会造成过程零散、脱节,启而不发,如“这是什么?”、“是不是啊?”、“好不好啊?”这类提问,都是教师毫无价值的自问自答。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提出有创新性、启发性的问题,如:“小朋友,你发现了什么秘密?”、“你有什么好办法?”、“你觉得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等促进幼儿思考,这样比帮助解决一个表征性的具体问题重要得多。对幼儿来说,学会思考,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收益。由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幼儿探究、学习,让幼儿养成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这是从注重幼儿“掌握”知识到注重幼儿“构建”知识的重大变革,也是在科学活动中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要求。

教师在科学活动中要重视有效性提问,如在“会翻跟头的纸老虎”的活动课中,教师引导幼儿探究物体由于重心移动而发生翻滚现象时,提问“在纸老虎肚子里放了什么材料?”、“纸老虎为什么会翻跟头呢?”,通过操作,再问:“为什么只有玻璃珠能帮助纸老虎翻跟头?”,层层推进,引发幼儿思考。小班的“糖到哪里去了?”的活动课,教师设计了“小朋友,你们发现了什么小秘密呢?”、“糖宝宝的好朋友在水里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等,通过提问题,启发、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探究与发现新事物。

新《纲要》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有待我们进一步认识,特别是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实施有效教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学情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价值,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不断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将幼儿的发展落到实处。

上一篇:利用计算机辅助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探索 下一篇:最闹心的林志颖一家投资多个领域 家产早已过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