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乎本然 追求和谐

时间:2022-08-02 07:34:29

孔子的思想精义,我觉得是在他认定“人的标准是人”这一点上。舍非如此,则整个儿一套儒家的伦理学说就完全破产,亦毫无实行的价值了。儒家整套的礼乐哲学只是“正心”而已,而神的国度正是在人心之中。所以个人若打算“修身”,最好的办法就是顺乎其本性的善而固执力行。这就是孔子伦理哲学之精义。其结果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关于仁,孔子有极精极高的涵义,除去他的两个弟子及三个历史人物之外,他是绝不肯以仁这个字轻予许可的。有时有人问他谋人可否算得上“仁”,十之八九他不肯以此字称呼当世的人。在《中庸》一章里,孔子指出“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在他看来,仁是纯乎本然,和谐美好的境界,是一种卓越的追求

孔子与孟子二人都曾把“仁”字解释做“爱人”。但是此事并不如此简单。第一,如我所说,孔子不肯把仁字用来具体指某个真人,同时,他也未曾拒绝举个“仁人”的实例。第二,他常把这个“仁”字描写做一种心境。描写做人所“追寻”、所“获得”的状态,心情宁静时的感受,心情中失去“仁”以后的情况,心中“依于仁”的感受。而孟子则曾说“居于仁”,好像“居于室”中一样。

所以仁的本义应当是他的纯乎本然的状态。准乎此,孟子开始其整套的人性哲学的精义,而达到人性善的学说。而荀子相信人性恶,关于教育、音乐、社会秩序,更进而到制度与德行上,则走了孔子学说的另一端,发展了“礼”字的观念,而置其重心在“约束”上。在普通英文的用语里,我们说我们的相识之中谁是一个realman或real pson,此词的含义则极为接近“仁”字。一方面,我们现在渐渐了解何以孔子不肯把“仁”这个徽章给与他当代那些好人而称之为仁者,而我们今天则愿意把realman,real person一词最高的含义指我们的同代人。(林肯自然是当这无愧的。)另一方面,依我们看来,一个人做人接近到“仁人”的地步并不那么困难,而且只要人自己心放得正,看不起那些伪善言行,只要想做个“真人”,做个“仁人”,他都可以办得到。孔子都说人若打算做个“仁人”,只要先做好儿女、好子弟、好国民,就可以了。我们的说法不是和孔孟的说法完全相符吗?我以为,我把中国的“仁”字译成英文的true manhood是十分精确而适宜的。

实际上,孟子的理论已然发展到人性本善,已是人人生而相同的了,他还说“人人可以为尧舜”,也正是此义之引伸。儒家说“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将此种近乎人情的方法用在德行方面,从平易平凡的程度开始。这一点足以说明其对中国人所具有的可爱之处,正好不同于墨子的严峻的“父道”(Fatherhood)与“兼爱”(兼爱之说那么与基督的道理相近)。儒家有合乎人情的思想,才演变出以人作为人的标准这条道理。这样,不仅使人发现了真正的自己,使人能够自知,也自然推论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而“恕”则是建立人与人的和谐关系的重要方面。孔子不仅以此作为“真人”、“仁人”的定义,并且说他的学说是以恕道为中心的。“恕”字是由“如”与“心”二字构成的。在现代中文里,“恕”字常作“饶恕”讲,所以有如此的引伸是不难看出的。因为你若认为在同一境况下,人的反应是相同的,你若与别人易地而处,你自然会持饶恕的态度。孔子就常常自己推己及人。最好的比喻是:一个木匠想做一个斧子的把柄。他只要看看自己手中那把斧子的把柄就够了,他无须另求标准。人就是人的标准,所谓推己及人是也。从一定程度上说,孔子的“仁”的思想,是一种人体观的思想,是追求博爱和有序的和谐的思想。

上一篇:誓言在这里闪光 下一篇:男女比例失调造成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