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底线:中国划定生态红线

时间:2022-08-02 06:06:30

守住底线:中国划定生态红线

守住底线:

中国划定生态红线

越是重要的自然保护区,在自然保护和经济开发中,命中注定处于弱势的地位。

近日,在西安的一场论坛上,30多家环保组织就当前生态保护面临的危急形势,发出了倡议。与会的NGO、专家、政府官员等,都聚焦在了“如何守住中国保护区的‘生态红线’”上。

保护区越重要,命中注定越弱势

出席论坛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解焱,也是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中国项目主任。她认为,这样一个限度,就是“生态安全底线”。环保部正在做的“生态红线”,就是这样一条底线。

划定“生态红线”,将在重要的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而“生态红线”一旦划定,它就会上升到一定的法律高度,最终将强制执行。

实际上,生物多样性给人类提供了各种资源、服务,它们与人类的生存密切相关,人类也依赖于这些生态服务的功能。如果它们的退化继续下去、到一个限度,人类将很难生存。

那么,这条“生态安全底线”到底是什么?

解焱认为,它应该能为全国的人们,提供足够水源、可持续的资源,并能净化排出的废气和污水,让人们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的美景,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生态安全底线”必须能保障足够大的地方,实现基本的生态系统服务工程。

与会的“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林业局高级工程师沈孝辉说,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出现了“看似矛盾”的现象——越是重要的自然保护区,在自然保护和经济开发中,命中注定处于弱势的地位。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一个项目负责人于璐告诉记者,“一个好的保护区,要清楚自己的家底,应该有具体针对的保护对象,有清晰的保护计划,包括采取哪些行动,并在检测后证实它是有效的。但是真正能做到这些的保护区,是很有限的。”

早在2010年,北京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就进行了一项评估。研究人员发现,全国2531个保护区中,只有13%的保护区有清晰的边界。事实上,全国的自然保护区,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都是在国家层面上建立起了清晰的边界。这种地理的数据应该共享,让学界和社会监督,但现在做不到。

中国已经建立了大量各类自然保护地,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它们占了国土面积的18%,是中国最后的自然遗产。

“现状是,我们貌似有这些保护区,但由于人力缺乏、资源缺乏、管理的原因等,根本没有保证这18%的区域,听上去挺大的,但它在不断地萎缩。这18%已经是一个底线了。”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宣传交流官员陈圆明说。

“保护区分为3个区,有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如果连边界都不清楚,就很难保证它不受到社区、人为活动的干扰。”于璐说。

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在衰减

长白山保护区,是沈孝辉提及的一个遭到人为破坏的例子。作为部级的保护区,长白山一开始是生态机构最完整、影响力最大的保护区。但它的生物多样性正在衰减。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它从1986年以来,经历了三场重度人为干扰破坏。被破坏的面积,甚至无法量化统计。

如今,一系列的后果已经产生:在保护区内,道路全部进行了高等级和硬质化的改造,使保护区和周边林区隔绝,这使得大型野生动物种群之间无法进行交流。随着群山旅游大开发,这一保护区也逐渐向商业化迅速转变。

事实上,在包括森林、湿地等在内的陆生生态系统里,河流往往在人类的发展中,第一个被牺牲了。

“黔江小南海”位于重庆的一个自治县内。随着葛洲坝的建立,长江中的中华鲟开始濒危了。于是,在长江流域的泸州、宜宾,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起来,它就是“小南海”,随后,它又升级成了部级自然保护区。用意很简单,是为了保证长江中的鱼类可以不受三峡大坝的影响,完全自己的洄游。

然而,在之后的水电开发中,“小南海”一再缩水,两度进行了边界的调整。就在2009年,第2次提出边界调整之后,许多专家、环保组织发表了公开信、致信环保总局,要求重新考虑自然保护区边界的调整。小南海的意义,不言而喻。每一年,有151万的漂浮性卵经过这一江段。但最终,边界调整的决定还是通过了。

“小南海”所在的保护区,在生态保护人士的眼中,已经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生态红线”,到了不能再让的地步了。守住这条“底线”,最核心要保护的是生物多样性。

其实,除了民间的力量,环保部也在开发与保护的博弈中努力着,这让生态保护取得了一些简单的成效。生态司保护区处调研员陶思明在论坛上说,长白山保护区要修一条索道,但一个项目被拦下了;而在经济区规划征求意见时,小南山水电站也在民间力量的反对下,最终从规划中去除。

“生态红线”有望在2013年初划定

解焱认为,在保护地,存在着几个问题——布局问题、管理弱、监督不足、社区参与的力度不够。以布局为例,一个布局上的现实是,受到保护的生态区域,小而割裂。这显现了在总体布局上存在的困难。在人口比较密集的地方,有大量的、非常小的保护区,它的保护作用非常有限。

陈圆明告诉记者,西南三地的熊猫保护区,就面临着这样的“碎片化”。于是,他们做了一个“大熊猫的碳汇森林”项目,为的不仅是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也连接了熊猫的栖息通道。

一个将保护地重新分类的主张,由解焱提了出来。她认为,应该根据保护的严格程度和利用方式,将其分成四类。

前两类都是严格保护、没有利用的;第一类基本上不允许任何人类的活动,第二类可以允许人工干预进行保护管理。第三类、第四类都有利用,但利用的方式不一样。这样的分类可以和保护管理更好结合起来。

据悉,环保部“生态红线”划分专家曾公开表示,“生态红线”有望在2013年初划定,内蒙古、江西已被选为试点。

上一篇:送走动荡不安,迎来扣人心弦 下一篇:PPT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