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记》趋向动词“来、去”分析

时间:2022-08-02 05:17:26

《大唐西域记》趋向动词“来、去”分析

作者简介:王刚云(1988.02-),性别:女,籍贯:安徽省滁州市,单位: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史。

摘 要:本文从句法和语义角度出发,以《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为主要参照对象,对《大唐西域记》中趋向动词“来、去”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最终达到探究《大唐西域记》趋向动词“来、去”的句法分布情况和语义的使用情况,从而探索趋向动词的演变轨迹。

关键词:《大唐西域记》;趋向动词;来、去;

《大唐西域记》成书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46年),是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将其西行求法19年的经历见闻进行回忆整理,门人辩机加以记录润色而成。本文以趋向动词“来、去”为研究对象,对其作句法和语义的分析,力求真切的反映出唐代初期的趋向动词的使用状况。

一、趋向动词“来”、“去”

趋向动词“来”在全文中占据很大的比重,全文中“来”共出现了591次,其中用于趋向动词的总共有121次。趋向动词“来”在文中有这些用法:

(一)单用:“来”在句中充当句子的谓语核心部分,主语一般是人或者是没有生命的事物。

1.“施事+来”模式,例如:

(1)暑往寒来,垂荫合拱。(《大唐西域记校注①・卷五》p425)

(2)对曰:“从大唐国来,请求佛法。”(《卷五》p436)

(3)其人至,其像亦来,此供养,不敢迁移。(《卷十二》p1027)

2.来(往来)+者

来(往来)还跟“者”构成“(往)来者”表示“来往的人”,例如:

(4)商估往来者,天神现征祥,示祟变,求福德。(《卷一》P129)

(5)唯趣城路,仅得通行,故往来者莫不由此城焉。(《卷十二》p1030)

(二)用于连动式

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动词连用来充当句子的谓语成分。由于不同的学者对联动结构和并列结构的观点不统一,本文采取比较宽泛的标准,即把并列结构纳入连动结构中去,连动结构中各成分中间的关系大致来说有:目的与结果、原因和结果:方式和行为、时间的先后等,本文中的连动情况有:

1.动词+来

这种形式主要有近义词“往”和“来”构成的“往来”连动结构,在《大唐西域记》中,“往来”连动结构共有26个例句,现只摘抄部分例句如下:

(1)所以往来行旅,祷以祈福。(《卷一》p69)

(2)城邑百数,各别君长,进止往来,不相禀命。(《卷一》p81)

(3)菩萨知其我慢心固,非闻法器,往来三返,不得决疑。(《卷四》p398)

从上面的例句中我们可以发现,“往来”后面经常带旅程目的地或住所意义的词语,表示行动发生的范围,也可以跟另外的动词构成一个更加复杂的连动短语,如例(3)。“往来”使用如此频繁这是跟本文的文体相联系的,本文是一篇游记性的散文,所以玄奘大师在行文时肯定会频繁使用表示到达某地的词语。

2.来+动词+(名词)

(4)商贾逐利,来往贸迁,津路关防,轻税后过。(《卷二》p209)

(5)来出海岛。(《卷四》p357)

(三)用于趋向补语结构

(1)俄见一人缚来入狱,斩截手足。(《卷八》p629)

(2)尔致辞东国君女,我国素无丝绵桑蚕之种,可以持来,自为裳服。(《卷十二》p1022)

补语结构中“来”虽然仍表示位置的移动,但实际意义已经发生了虚化,语义的重点已经转换到前面一个动词的身上了,表示动作的行为和方式,如“持来、缚来”。

(四)用于表示时间的结构

在《大唐西域记》中,“来”进入表示时间的句子,主要有“时间名词+已来”和“自+时间名词+已来”两种形式,在句子做时间状语,例如:

(1)黑岭已来,莫非胡俗。(《序论》p45)

(2)伽蓝西南有一精庐,建立已来,多历年所。(《卷一》p120)

(3)自伏论已来,立为伽蓝邑户。(《卷八》p658)

(4)自尔已来,无复僧众。(《卷十》p830)

像这样用“已来”在句中充当时间状语的例句在全文中总共有14例,这可能因为玄奘大师在解释佛法的时候经常要阐释过去未来的因缘关系,所以使用的比较频繁,“来”本义是位置的空间移动,是单向的;时间的移动也是从过去到现在,也是单向的,所以来用以表示时间的意义也就可以解释地通了。这些用例正好符合了王国栓先生对《敦煌变文集》中“来”的发展趋势的观点,即这一时期的“来”出现了主观位移的用法。

(一)用于单动式

1.(名词)+去,表示离开某地,后面可以带上表示终点意义的处所名词,也可以不带。

(1)王曰:“大唐国在何方?经途所亘,去斯远近?”(《卷五》p436)

(2)自今已去,应谓此地为逝多林给孤独园。(《卷六》p489)

(3)迟上重阁,莫知所去。(《卷九》p748)

在这种用法当中,其中“去……不远”形成固定句式,表示“离……不远”,例如:

(4)去城不远,临伽河,有大天祠,甚多灵异。(《卷四》p405)

(5)去此不远有堵波,长者子宝积之故宅也。(《卷七》p591)

(二)连动用法

1.在《大唐西域记》中,趋向动词“去”用于连动情况所占比例还是蛮高的,而且大多数呈现“动词+而+去”的形式,“而”用来连接表示动作的两个词语,例如:

(1)猎人得已,还复天身,持所得衣,凌虚而去。(《卷六》p533)

(2)遂投杖而去,因植根焉。(《卷九》p711)

(3)外道愤恚,含怒而去。(《卷九》p735)

(4)舍利子广为说法,闻已而去。(《卷九》p767)

2.在文本中,“去”的后面还有“来”,形成“去来”结构,构成反义连用。这样的例句在文中出现4例,例如:

(5)沙门曰:“菩提树者,去来诸佛咸此证圣。”(《卷八》p696)

(6)我求佛圣果,我学佛能舍,是身如响,是身如泡,流转四生,去来六趣,宿契弘誓,不违物欲。(《卷十》p828)

(三)趋向动词作补语

1.动词+去,“去”后大多数带宾语。

(1)胜军王捕获已,抉去其眼,弃于深林。(《卷六》p504)

(2)岐表父,下岐表母,随先丧亡,除去一岐。(《卷十二》p969)

由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在《大唐西域记》,“去”有三种用法,以单动式和连动式为主,有6例作趋向补语,并且在连动式中几乎80%以上是形成“动词+而+去”的模式,并且在文本中,少部分是“去+V”的模式。在文中我们还发现“去”作为趋向补语的用例,补语的意义多呈现出不好的结果。

二、趋向动词“来、去”的语义分析。

趋向动词“来”在《大唐西域记》中的语义共有4种。本别是:

1.表示从某一段时间到另外一段时间,这个时间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来”由表示空间的移动延伸到表示时间的移动。

(1)自古已来,印度之境。(《卷二》p233)

(2)十数年来,国中政乱,未有定王,乃废斯业。(《卷十》p883)

2.从另一个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语义跟“去”相对。

(1)方行此谋,自远而来,至于此也。(《卷六》p495)

(2)其人至,其像亦来,此供养,不敢迁移。(《卷十二》p1027)

3.用在另一个动词的前面,表示要去做某事。“来”的实词意义消减,更多的是表示一种目的或者结果。

(1)遂来入池,杀龙王,居龙宫,有其部属,总其统命。(《卷一》p149)

(2)来出海岛。(《卷四》p357)

(3)遂至王门,道路之人传声唱曰:“彼大鹿王今来入邑。”(《卷七》p570)

4.形成固定短语“往来”,表示“去”和“来”,是反义词的连用。这在文本中总共出现了26次,列举部分如下:

(1)所以往来行旅,祷以祈福。(《卷一》p69)

(2)菩萨知其我慢心固,非闻法器,往来三返,不得决疑。(《卷四》p398)

趋向动词“去”在文本中的意义有6种,分别是:

1.从所在地方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这是“去”的本义,表示“离开,离去”,例如:

(1)去此不远,屯军野次。(《卷一》p117)

2.往、到

(1)迟上重阁,莫知所去。(《卷九》p748)

3.距离,差别

(1)两膝相去八尺八寸,两肩六尺二寸。(《卷八》p675)

4.由“离开,离去”意义引申为“除去,除掉”。

(1)王用深疑,无以去惑。(《卷三》p331)

(2)宜去蒙衣,一言面对。(《卷四》p356) 5.由离开某地,引申为去世,死亡。

(1)时胁尊者曰:“如来去世,岁月逾邈。(《卷三》p331)

(2)既而法王去世,人天无导,诸大罗汉亦取灭度。(《卷九》p739)

6.表示动作有了结果,往往带有不利于这件事物的意思。

(1)命旃荼罗抉去其眼。(《卷三》p308)

(2)至第二日,大风忽发,吹去秽壤,雨杂宝满衢路。(《卷十二》p1027) --!>

跟《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对照,我们发现字典、词典中存在对趋向动词“来、去”释义书证较晚的问题,现在把这些摘录如下:

1.“来”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去做某事,《汉语大字典》给出的例句是《水浒全转》第二十六回,但我们在《大唐西域记》中就发现有这种用法,实例如下:

遂来入池,杀龙王,居龙宫,有其部属,总其统命。(《卷一》p149)

2.已来,表示时间从过去延续到现在,《汉语大词典》给出的例句是唐代白居易《闭关》的诗句,在《大唐西域记》中就已经有这种用法,例如:自古已来,印度之境。(《卷二》P233)这种“已来”在《大唐西域记》中用例非常多。

“去”其中一个意义表示动作有了结果,往往带有不利于这件事物的意思。在《汉语大字典》中给出的书证是唐代李贺的《沙路曲》,但我们在《大唐西域记中》就发现有这种用法,例如:至第二日,大风忽发,吹去秽壤,雨杂宝满衢路。(《卷十二》p1027)由上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去”的趋向补语功能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但是使用的频率和次数又是不同步的,不对称的,这说明了语言在发展过程中,语法内部的某种句法功能的出现和发展也是不平衡、不一致的,有的较为明显,有的则较为缓慢。并且在本文中“来、去”的语义十分丰富,已经由本义引伸出更多的其它意义。(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研究生部)

基金项目: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为ZYW2012004;

参考文献:

[1] 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 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4] 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 陈贤.现代汉语动词“来、去”的语义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

[6] 杨爱凤.趋向动词“来”“去”的分析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7] 符筱筠.《景德传灯录》中“来”、“去”二词研究[D].云南大学硕士论文,2012. --!>

注解:

① 参见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本文所有用例,如无特殊说明,都出自《大唐西域记校注》,以下不再标明。

上一篇:“网购时代”消费者权益保障 下一篇:浅谈日语拟声拟态词的词形与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