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单客户的服务满意度监控方法研究

时间:2022-08-02 03:15:51

针对单客户的服务满意度监控方法研究

摘要:文章首先对满意度测度方法进行综述,分析现有方法的特点与局限性,然后探讨了满意度测度方法的改进,提出了引入质量管控和过程改进的思想,最后阐述了基于过程改进的服务满意度监控体的原理与模型。

关键词:服务满意度;过程改进;监控体系

对客户满意问题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1965年,Cardozo用一个圆珠笔实验证明了客户的满意度受其投入成本及对产品的期望的影响。此后,满意度理论不断发展,大量摄取了社会学、心理学及认知科学方面的内容,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满意度理论体系和较为丰富的测度方法。但随着企业服务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客户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多元化和个性化,因此已有的一些满意度理论和测度方法显现出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尤其在具体行业、企业层面上,如何真正有效运用满意度管理工具的问题愈发突出。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已有的满意度测度方法大多是去衡量一个企业的总体服务水平,而对于服务比重较大的企业而言,如何衡量单个客户的满意度是一个盲区。很多企业发现,用传统的满意度调查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并不能有效地支撑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本文正是以此为研究起点,开展单个客户的满意度测度研究。

一、 满意度测度类型的概括

通过调研,我们把已有的满意度测度方法概括为三类,即针对服务质量的满意度测度、注重问题诊断的满意度测度,以及战略管理层面的满意度测度。

1. 针对服务质量的满意度测度。

(1)以规范性检查代替满意度调查。通过服务规范或制度的落实检查,将调查数据作为通报或考核的依据,从而传递服务压力,督促员工落实服务标准,规范员工行为,培养员工良好的服务习惯。因此,有时候也称之为服务落实度调查。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向客户调查,比如发放问卷、拦问、电话调查等,让客户确认之前服务人员是否有按规范操作;另外一种是直接假扮客户(或称神秘顾客),对服务场所和服务人员进行暗访,以直接获得服务体验和服务情况的证据。

(2)基于对质量感知的满意度测度。随着质量管理理念的渗透,满意度测度开始真正关注“质量”问题。满意度测度实际上侧重对客户感知质量的调查。它不是向客户询问确认服务人员做了什么,而是直接询问服务感受或满意程度,关注的是客户的实际感受,以及由这种感受带来的服务效果。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突破了服务落实度调查只能评价前端服务部门的局限性,也可以对后端部门进行评价,其满意度指标体系可以根据客户与企业接触的服务流程、环节、触点,按照逻辑包含关系,分为一、二、三级指标,逐一对应或关联到各相关责任部门。

2. 注重问题诊断的满意度分析。

(1)对客户不满意因素的分析。客户不满意度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客户不满意的原因,强调对不满意客户的分析,了解、感知、分析客户不满意的原因。与满意度调查不同,不满意度调查可以得到更多有意义的信息,以及时发现并改正问题、激发更新的策略和技术创新等,尤其在客户挽回方面作用明显。根据麦肯锡公司的统计,不满意客户在提出抱怨但迅速获得圆满解决的,82%愿意再度惠顾。不满意的客户,若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其忠诚度反而比从不抱怨的一般满意客户高。

(2)对客户高满意度原因的分析。卓越服务理念,是要让客户非常满意,提供高水准、超出一般水平的服务,因此要把客户群塑造成高满意群体,即把一般满意的客户提升为高度满意水平。由于高满意人群的忠诚度是一般满意人群的4倍~6倍,因此,把一般满意人群提升到非常满意,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其价值要明显高于把不满意人群提升到一般满意。因此,这也是满意度测度的一种。

(3)通过用户体验的满意度分析。用户体验,是一种纯主观在用户使用产品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感受。用户体验强调塑造和传播口碑,注重服务细节和服务创新,提供令人印象深刻的,而且容易描述和传播的体验。用户体验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注重测试类方法的运用,例如在电子商务网站用户体验研究中就包括了“吸引力测试”、“可用性测试”等。

3. 战略管理层面的满意度测度。

(1)服务差异化的满意度分析。企业在制定客户服务战略时考虑到客户的差异性,同时在这些差异性的基础上,制定出成功的客户服务战略,由此提高客户满意度。通过服务差异化的满意度分析,主要分析不同背景、不同消费行为和态度客户对服务感知的差异性,找出导致差异的关键影响因素,为实施差异化服务提供必要的基础。

(2)基于综合指数的满意度调查。有学者将结构方程和满意度形成心理路径相结合,提出了基于综合指数的新型满意度模型。满意度指数模型是根据客户满意度形成的心理路径设计,与企业服务的差异性无关,因此满意度指数调查具有跨行业、跨企业可比的特点,适用于国家、行业层面的满意度调查。满意度指数的调查方法,主要是用问卷的方式,将要调查的要素转化为问题,向特定对象进行询问调查,然后综合调查数据,按照一定的计算方法做出定量计算结果。

(3)基于资源优化配置的满意度分析。受行为科学家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的启发,日本学者于1979年提出KANO分析模型。通过使用者主观感受与产品/服务客观表现的二维模式结构,并根据不同类型的质量特性与顾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定义了三个层次的顾客需求,明确三类需求的意义及目前所处位置,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的策略,确定资源投入的边界,解决管理者上述的问题,实现更精细地资源优化配置,得到一个量化的资源投入参考依据。KANO分析模型是一个典型的定性分析模型,难以被量化判断,所以在满意度调研领域经常被提及但很少被应用。

二、 满意度测度方法的改进

上述方法解决的对一个企业的总体服务水平的衡量,而对于服务比重较大的企业而言,用这些方法去衡量单个客户的满意度显得无能为力。事实上,有不少企业在服务管理中运用了这些方法,但所得出的结论往往并不能有效解决一些具体的服务问题。因此,我们在研究中尝试着引入了质量管控和过程改进的思想,针对在一些周期比较长服务活动中的单个客户的满意度问题,去探索适用的监测与控制方法。

1. 质量管理理论带来的借鉴意义。质量管理理论经历了传统质量管理、统计过程控制、全面质量管理、经营质量管理和卓越绩效管理等几个阶段的发展,诞生了PDCA循环(戴明环)、六西格玛、能力成熟度模型、目标管理等理论和方法,以及ISO9000等质量管理标准。在满意度理论中,质量概念被分为感知质量和客观质量两种,满意度调查中更多的是关注客户的感知质量。客观质量与客户满意是高度相关的,感知质量可以作为两者直接的一个“桥梁”,但它并不能完全等效的反映客观质量。因此,在满意度测度中,应该加入对客观质量的考察,以完善满意度理论,丰富满意度的测度方法。

2. 满意度的保持可以引入过程改进思想。过程改进思想源于软件行业,由于传统IT企业过分重视技术,盲目扩大开发队伍,不断压缩管理成本,导致项目的开发处于无序状态。而过程改进使得人员、技术和工具在企业内部得到合理的分配和利用,充分发挥它们的整体优势,使整个开发过程中处于监控状态下,不断调整不合理的部分。过程改进应基于很多小的、不断进化的步骤,而不是革命性的创新。而客户的满意态度正是一种随着服务进程而逐渐变化的,如果在服务过程中不加以控制,那么到服务结束时,客户的满意度可能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因此,服务满意度理论和方法体系中可以引入过程改进的思想。

3. 理论的融合与方法的创新。

(1)从过程改进和质量管理理论来说,两者之间具有着必然的联系。质量的不断提升,需要在实践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在实施后检查效果,进而制定下一个等级的目标,这与过程改进的思想是比较吻合的。

(2)过程改进与服务满意度理论的结合点在于,对于客户需求的个性化把握,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加深的过程,因此需要运用过程改进的思想和方法,来不断加深对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掌握程度,从而不断提升客户服务满意度。

(3)客户的服务满意度与服务质量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客户对于公司服务的任何不满意,都可以归结到某个具体的服务质量问题;反之,只有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才能够从根本上真正提高客户服务满意度,从而树立公司的服务品牌和口碑。因此,两者之间的结合是采用服务满意度测度方法的初衷和根本目的。

三、 基于过程改进的服务满意度监控体系

在上述改进思想指导下,我们做了一定的实际调研和理论研究,创新性地构建基于过程改进的服务满意度监控体系,以建立主观化、个性化、动态化测量客户服务满意度水平的调查方法,形成持续改进的服务满意度测评体系。

1. 特点与创新。构建基于过程改进的服务满意度监控体系,其满意度调查应该能准确、客观的反映出客户的真实感受;能够通过满意度调查及时发现服务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及时掌握客户的服务需求和期望值;满意度调查结果可以为员工绩效考核提供有力的参考;激励员工的服务进取心,促进服务质量提升。

基于过程改进的服务满意度监控体系不同于传统的满意度测评体系,它包含了以下一些特点、理论突破和创新性思想:由单纯的测度体系,变成了监控体系;由强调调研结果的客户满意与否,变成了强调服务过程的满意与否;由注重客户的总体满意水平,变成了注重单个客户的具体满意态度;由统一的满意度测量指标,变成了个性化的满意度测量指标;由注重感知服务质量,变成了同时注重客观服务质量;由服务管理的辅措施,变成了服务管理的基础性设施;满意度调查由原先的以问卷为核心,变成了以服务数据模型为核心。

2. 体系架构描述。基于过程改进的满意度监控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

从功能上讲,监控体系中包含了两个部分,一个是企业本身的业务活动,一个是满意度监控活动。业务活动中,我们以“客户服务过程”为业务核心,其他相关部门的活动(如研发、设计、生产、经营等)视为客户服务的支撑性活动。满意度监控活动中,设计“服务信息模型”、“分析与控制模型”、“管理分析报告”等几个模块。

在此架构当中,服务业务流程是整个监控系统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服务信息模型是整个监控系统的核心,而满意度分析与监控系统是功能实现的主体。服务业务流程与各个业务部门衔接,为服务信息模型获取数据提供基础支持,而服务信息模型通过业务流程获得各项所需数据,进而生成描述不断变化的客户满意度状态的数据结构,满意度分析与监控系统根据服务信息模型提供的结果来对客户服务满意度进行实时监控,并且在必要的时候,通过服务业务流程对各部门的相关业务进行调整。这样,整个系统就形成了一个基于整个服务过程的、持续改进的满意度监控系统。

3. 两个关键模型。

(1)服务信息模型。服务信息模型(Service Information Model,SIM)不仅仅是一个服务数据存储器,更是一个面向功能的数据结构集(可根据功能要求,设计相应的数据结构)。它以各项相关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服务模型的建立。

①该模型能够实时从业务流程中获取数据,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必要的处理。及时获取到可能会影响到客户满意度的相关因素,及时发现问题,并且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②该模型中对针对服务满意问题的数据结构设定是动态的,对整个服务周期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服务信息模型随着服务阶段的不断变化,相应调整内部所包含的各项影响因素,从而能够更加科学、准确地描述不同阶段客户满意度的不同状态。

③模型中既包括主观因素,也包括客观因素。从实际操作以及企业成本控制等方面考虑,需要包括与服务质量相关的各项客观因素,同时,为了能够让企业持续提升服务口碑,也要同时兼顾客户的主观感受等非客观因素,便于我们更加科学、准确地来判断客户的服务满意度状态。

④这个模型能够进行不断地自我调节和持续改进。模型需要与分析与监控模型相互配合,根据实际监控过程中反馈的误差信息,对模型内部各项因素的构成以及彼此之间的数学关系进行不断地调整和修正。这样,模型就能够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持续改进,从而不断提升对满意度判断的准确性。

(2)分析与监控模型。分析与监控模型(Analysis and Control Modeling,A&CM),是通过对服务信息模型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客户服务满意度的变化情况和趋势,及时进行预警,指出影响客户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并且通过业务流程层向相关业务部门下达指令,进而修正客户服务满意度,实现满意度的监控与过程改进,使其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

在一个新项目开始时,A&CM会根据相关调查结果,为客户设定一个初始的满意度水平。在项目不断推进的过程中,A&CM会根据服务信息模型提供的数据,分析影响客户满意度的因素以及客户满意度的变化趋势。当客户的满意度下降至某一特定水平时,A&CM会提出预警,同时根据模型提供的数据来分析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且将这些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通过这种方式,系统可以将客户满意度重新调整到接近于初始状态的水平。

其次,由于服务信息模型在不同阶段的数据结构会发生变化,因此在每一个阶段结束的时候,A&CM会根据这一阶段的整体情况生成一份阶段质量诊断报告,在报告中会指出这一阶段总体的服务水平,还包括其中曾经出现过的一些主要问题及解决情况等。

在服务过程结束时,系统会根据服务全过程的情况出具两份报告:一份报告是针对企业内部管理用的服务质量诊断报告;另一份报告是对外进行服务口碑传播使用的服务满意度报告。第二份报告主要从客户主观感受的角度去评价企业提供的服务在多大程度上让客户感到满意,这既是服务口碑的一种传播方式,同时也是对提升客户满意度的能力进行持续改进的一项工具。

4. 过程改进的机理。现有很多公司采用的客户满意度调查方法,是在几个固定的时间点上对客户进行回访,并以此来检验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但由于是固定的时间点,所以一旦出现问题并不能马上发现,等发现时,客户的满意度已经实质性下降。因此,引入实时监控、过程改进的思想将较好地解决此类问题。

如图2所示,基于过程改进的满意度监控体系中满意度变动与过程改进的机理如下:

(1)初始值设定。在项目开始时,监控系统会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为其设定一个满意度基准值,这个基准值就作为以后分析与监控模型的监控标准。同时,(下转第61页)也会设定满意度下降的预警值。

(2)监控与改进。在服务过程中,分析与监控模型会根据服务信息模型采集的数据对客户满意度进行实时监控,并且监控系统会实时反映出客户的满意度变动情况。当出现问题时,系统会自动显示满意度值在下降,当下降到预警值时,系统会自动预警,并分析原因。然后,服务管理部门根据系统预警情况,安排有关项目管家或有关责任人进行服务补救,改进服务措施,以及时挽回满意度水平,让其重新回到正常的区域中。这是一个不断持续和循环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和改进问题,将客户满意度始终保持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3)自我修正。为了保证该监控系统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我们设定了阶段性的“自我总结”,即在每一阶段服务过程结束时,系统会对客户的满意度标准进行一次修正。这样,在实时监控和分阶段调整的共同作用下,监控系统不仅可以保持客户满意度的稳定,提升服务质量,还能够不断对自身进行改进和调整,以便更加精确地度量客户服务满意度水平。

(4)产生报告。在服务完成之后,系统会生成相应的报告,以全面反映该服务过程的实际情况,服务管理部门也可以根据这些报告来综合改进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

四、 结束语

上述对“基于过程改进的满意度监控”方法的研究,属于理论或原理层面的阐述。该方法需要借助计算机软件系统来实现,靠手工完成的可能性不大。如转化为实用系统,还需要针对企业的具体业务情况,结合ERP系统的改造、客户服务平台系统的建设,综合考虑满意度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参考文献:

1. 克里斯廷·格朗鲁斯.服务管理与营销——基于顾客关系的管理策略(第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2. 韦福祥.服务质量评价与管理.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3. 丁宁.服务管理.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4. 狩野纪昭.在全球化中创造魅力质量.中国质量,2002,(9).

5. 徐哲,赵懿清,吴海琼.服务质量管理差距测评模型研究.中国质量,2007,(4).

6. 杨广锋,张为杰.用户满意度的测评方法分析.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8).

7. 李林,顾宝炎.服务质量开发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商业研究,2006,(14).

8. 严浩仁,贾生华.试论顾客满意的形成机理模型及其发展.经济经纬,2004,(1).

9. 刘新燕,刘雁妮,杨智,万后芬.构建新型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南开管理评论,2003,(6).

10. 董大海,汪克艳.西方的顾客满意测量模式研究述评.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

作者简介:张苏,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情报学博士生;褚峻,情报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教授;杨扬,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情报学硕士生;徐静兰,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情报学硕士生。

收稿日期:2012-04-18。

上一篇:全球价值链下企业技术能力提升途径研究 下一篇:创业何以成功